魏加寧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勞動都創造價值,勞動創造價值是基于正和博弈的基礎之上,此外還有零和博弈和負和博弈。他指出認知分叉是很大的問題。民營經濟在專家學者的角度看大都認為是正面的好事,但存在另外的視角認為民營經濟是威脅。
首先,魏加寧指出糾錯機制非常重要。國家之間最終是體制比較,國家的體制是否具有優勢和可持續性,主要從三個角度衡量:一是信息機制是否暢通無阻?二是激勵機制是否存在扭曲?三是約束機制是否具有剛性?四則是最重要的,便是是否擁有糾錯機制?他認為尤其應當重視危機管理,當發生危機的時候,作為決策者,首要任務就是要尋找新的信息管道。中國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官僚體系已經把內部信息渠道全都堵死了。因此,糾錯機制首先需要信息機制的通暢。
其次,魏加寧指出在數字化時代要防止信息偏誤,第一需要注意“數字鴻溝”;第二是“巨型分支”警惕同質性的作用;第三是“信息推送”,警惕不同的人接受的信息不同對社會產生“撕裂效應”;第四是“信息誤導”,警惕惡意誤導現象;第五是“信息繭房”,如最典型的便是微信群,群內觀點高度一致,但是群與群之間嚴重撕裂;第六是“信息漣漪”,農業社會看重的是血緣關系、地緣關系,工業社會社會重視單位緣、企業緣,但數字社會,更多的是看“線緣”——在線與否,“觀緣”——三觀是否一致。最后,需注意若沒有民主化、法治化作為前提,將來可能會出現“逆數字化”的思潮。
最后,魏加寧指出信息不對稱容易導致判斷失誤。四個信息不對稱現象蘊含危機:一是內外信息不對稱,我們是封閉型的信息市場;二是左右信息不對稱,我們是單邊型的信息市場;三是上下信息不對稱,我們是回音壁式的信息市場;四是前后信息不對稱,我們是循環型的信息市場。而隨著市場化、全球化的發展,當前商品、資金、人員都已實現自由流動,但唯獨信息不能自由流動便出現危機。當前存在很多數據都是虛擬的,而統計數據事關國家存亡,他指出統計制度至關重要,數據不準確則無法正確判斷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