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在廈門火炬高新區管委會的指導下,廈門火炬大學堂聯合惠新(廈門)科技創新研究院重磅推出2022年終大課。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中化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原董事長寧高寧帶來主題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的企業科技創新路徑》的直播課,中科院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惠新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樂斌主持授課。
寧高寧老師通過多年的實踐和大量的案例分析,重點分享了自己的六個觀察:
01——中華文明要補上“科學研究的創新發展”這堂課。我們必須謙虛地承認這一點:過去的兩三百年以來,在自然科學的研究發明進步上,我們落后了,中華文明需要補上這一課。中國式現代化,從企業角度來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除去科學創新發展以外,無路可走。02——科技創新,是一個企業的全面轉型、全面進步的過程,不是重視了某個部門或加大某方面的投入,企業就會變成一個創新型企業。創新的體系包括了制度、氛圍和評價標準等,是全過程創新,把整個公司從理念文化、組織體系、戰略方向、研發路徑到政策評價,所有涉及產業的東西全面改過來,絕對不是局部的,也不是臨時的。管理好研發創新體系,是一個轉型的、升級的、高質量發展的過程。03——企業戰略是創新研發的基礎。如果企業本身戰略定位不清晰,不管怎么去強調創新,不管怎么去組織研發,也很難有研發創新的進步,因為企業戰略不支撐。目前世界產業發展的趨勢,使得沒有真正去探索研發創新的企業沒有多大出路。中化本身的戰略,不管是農業化學品還是新材料化學品,戰略定位清楚了后,沈陽化工研究院才完成了非常快的轉型和對中化整體產業化技術創新的推動。一旦戰略清楚了,對研發投入有長時間的堅持,中間可能也會有虧損,但因為戰略清晰,使企業的容忍度、耐力和堅韌性也非常強。04——在企業創新發展的過程中,所有的資源配置都要以轉型發展、轉向科技企業為依歸,不能三心二意。企業創新轉型、高質量發展,是一個整體轉型的過程,所有的資源配置應該全力以赴、不遺余力地去促使企業向科技企業、向創新型企業轉變;特別資產、投資,都應該用在資源配置上,集中精力去升級轉變。05——企業內研發創新的主體分工和和組織體系也很重要,過去我們的企業不是一個研發型、創新型組織,你要用過去的方式,比如內部做很多要求,其實還是落實不了;所有內部講話都在講意義、講號召、講目標,但卻沒有思考員工為什么去做、有沒有動力、有沒有資源、有沒有條件,那就基本沒戲。在整個企業轉型過程中,如果在組織系統、部門設置、關鍵崗位上錯了,肯定是不行。06——企業創新的文化養成和學習型組織、創新型組織建立,怎么來做,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而且很難一步到位。企業的創新性、探索性,對于自然世界不斷去了解、理解和發明,從企業本身來講,這應是使命。企業文化里必須有這個共識,人類之所以發展出創新型企業,就是為了通過高效率探索未知世界,創造人類更好的生活水平和環境;如果企業一直是一個按部就班的、事務性的組織,那我們就不需要企業了。
演講過程中,寧老師推薦了《Lights Out》《Power Failure》等書籍。“中國的企業,往往邏輯性、科技性不強,它是一種領導性、規則性、柔性比較強的組織。轉型過程中,對技術人員要有更多的激勵和尊重,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對員工評價方式、組織架構的升級。完全用老體系,只是講話、開會、布置任務是做不來的,轉型本質是人的轉型。從領導力來講,領導者必須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將其放在合適的位置上,正確的任務、正確的目標、正確的標準、正確的評價,有利的激勵措施,發揮人的作用。過去我們在一些用人問題上,會礙于面子或者傳統,不敢去改變;而今天如果企業想去創新,想去研發,想去轉型,想去高質量發展,心理標準必須建立起來,這才是一個完整的推動企業創新發展的過程。”寧高寧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