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寫個這個公式我長出了一口氣,我們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代,互聯網思維、P2P、互聯網金融、無現金社會、大數據、機器人人工智能,我們每天生迅速變化的不斷迭代之中,沒有人知道接下來會怎么樣,活的很好的企業在思考擔憂,活的不好的企業也在思考。轉型是當下的熱點。“數字轉型正在滲透至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數字已成為常態。中國在數字經濟領域正從一個‘跟隨者’變為‘引領者’,成為真正的數字國度。”轉型是找死,不轉型是等死。“轉型”二字是近年來人們說的最頻繁的詞匯,無論大中小企業,都在苦苦思索追尋轉型的秘笈。
羊毛出在狗身上,豬買單!這是如今互聯網思維大潮中傳為美談的一句話,用在轉型上十分貼切,也印證了在全球化浪潮沖擊、技術變革加快及商業環境變的更加不確定的時代,決定企業成敗最重要的因素,不是技術,而是商業模式。頂層設計,格局決定結局;盈利顛覆,顛覆競爭規則;流程革命,突破發展瓶頸。新技術只是單點突破,量的集累,而量的集累達到一定程度,質變就將發生,而這正是互聯網下管理創新的內涵。對于企業來說,管理創新有時比應用某項單一的技術更重要。
從古代猿人到現代智人,從小型部落到特大城市,從物物交換到虛擬貨幣,人、社會、商業從沒停止過演進的步伐。隨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基因技術、納米科技等新技術的層出不窮,一場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智能革命正在悄然發生,人、社會、商業又一次迎來了進化拐點。數字經濟正在滲透至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ABC所指代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Big data, Cloud Computing, 即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會極大地影響數字化進程并將指導企業界和創意界在中國取得成功。”
企業傳統管理思維更符合“工具論”的一般原理。“管理”被視為主體,通過“+互聯網”的方式體現出工具效應,而“互聯網+”,即在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經濟環境下,探索企業符合當下經濟趨勢的方法、規律、原則,將互聯網及相關優勢應用到社會各項事業建設中,這其中就包括企業管理創新。
第一,戰略上要從“以企業為中心”向“以用戶為中心”思維轉變。傳統商業經濟時代受限于社會體制、經濟制度、市場環境等框架以及盈利思維,只能是以企業為中心,現在由于互聯網影響,消除了“信息不對稱”, 基于大數據技術可以有效實現市場、用戶的預測,“用戶”的涵蓋范圍也愈加泛化,任何一個人都可能成為企業產品的用戶,而將這種“可能”轉化為“實現”的關鍵,就是符合用戶的需求,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進行低成本的市場調查和用戶體驗收集。,海爾提出“人單合一雙贏”戰略:“人”是員工,“單”是用戶價值。將每個“人”和他的“用戶價值”連接起來,其實很難。德魯克指出,每個企業都要問自己:我的客戶是誰?我給客戶創造的價值是什么?很多人回答不上來。不能說做鞋的就是賣給買鞋的。問題是為什么人家要買你的?這是差異化的問題。所以,真正要是找到自己的戰略,不是這么簡單。
第二,組織上要改變單一的架構向自適應的組織架構發展,傳統企業依然沿用“金字塔”型管理組織結構,這種結構的好處不執行力強,但這很容易導致管理者的權力放大,并形成“官本位”“家長思維”等管理理念。未來隨著產業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不確定性程度會越來越高,不能適應的組織將會很快淘汰。不合理的企業管理組織架構不僅影響各部門、上下級之間的信息傳遞效率,同時也會造成機構臃腫、人浮于事,無法形成積極的創新意識和有效實踐環境,同時互聯網經濟時代市場機遇稍縱即逝,這會嚴重削弱企業的競爭力。組織創新要在兩個方面發力。第一,企業現實管理中“去中心化”,即從“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轉化為“扁平化”結構,打破各部門、各階層以及員工與管理者之間的隔閡,實現內部管理效率的有效提升。第二,企業信息管理“去組織化”,基于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完善以及互聯網技術的有效利用,員工與管理者之間的信息交流更加便捷,傳統的匯報、申請、建議、意見等交流機制不斷挖掘,例如員工可以通過微信、QQ等直接與管理者溝通,每個員工都可以成為市場、用戶信息的收集節點,這將大大降低企業信息收集和決策的成本。此外,基于互聯網思維融合的企業管理組織結構創新,本身也是一種“圈際文化”體系構建,對企業跨界發展、綜合能力提升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第三,從落后僵化的企業文化向開放包容的文化轉變。“企業文化”是企業全體成員的理念、行為、觀念、價值觀等的總和,企業文化保守意味著企業缺乏創新勇氣,一定程度上,企業文化保守是由于企業對經濟收益的過度追求造成的,關注眼前利益,忽視長期性、戰略性發展,在企業管理中表現為“得過且過”“不思進取”的精神狀態。而互聯網時代蘊含著強烈的探索性、競爭性,充滿了對未知形態的渴望,這對于一個企業文化保守的企業組織而言是很難接受和認同的。特別是現在的90后00后個性更加張揚,這對傳統的文化管理體制形成強大沖擊。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已不能適應現代的企業機制。招聘體系、薪酬體系 、績效體系、職業發展通道、素質模型都面臨挑戰。人才的管用育留要重新改寫。
第四,管理理念要從傳統的“自我為中心”向“學習型組織”邁進,傳統管理思維下,企業生產、研發、銷售等活動都離不開管理層的協調和指揮,這容易導致管理者不斷強化“自我為中心”的理念,并基于工作便利需求掌控盡可能多的資源,強調“內部集中化管理”。相應地,企業集中精力展開內部管理的過程中,用于了解市場和用戶需求的資源嚴重不足,新的管理理念要有清晰的互聯網思維,向學習型組織邁進,不斷學習新知識,適應大數據時代人工智能時代的需求,對傳統的市場營銷、品牌及產品生產和商業模式進行重構。
每一次社會的轉型都會帶來機會與挑戰。互聯網和數據正在改變我們的時代,世界的主導力量正在由工業時代的資源品和資本,向數據經濟時代的數據和算法演進。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體現了黨中央對最近幾輪信息技術革命成果的高度重視,根據騰訊研究院數據,2016年我國數字經濟總體量達到22.77萬億元,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數字經濟體。在眾多細分領域,我國數字經濟更是一枝獨秀,計算機出貨量、手機出貨量、網民數量和網絡零售額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位,移動互聯網領先世界,“雙創”發展如火如荼。我國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2016年達到30.61%,相比于1996年提升了25.61個百分點。但相較于美國、英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數字經濟占比仍明顯偏低,未來發展空間仍然很大。當前,互聯網已經深刻改變了零售、物流、交通、金融、住宿、餐飲、旅游、娛樂等服務業,正在加速向制造業滲透。制造業成為“互聯網+”的主攻方向。但是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內涵并非“中國制造+互聯網”所能涵蓋。在工信部推動下,有關方面正在醞釀推動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CPS信息物理系統、工業技術軟件化、數字工廠等發展的政策措施,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將進一步深化。制造業如何結合數字經濟進行管理創新呢,請收看《熊友君2:人工智能大數據+管理創新=轉型成功》。
當數字經濟牽手傳統制造,工業研發設計、生產過程控制、節能減排、安全生產等領域將增添“智慧”之翼,快速推動傳統工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以工業云、數字工廠、機器人技術等為代表的“智能制造”將促進我國工業裝備水平大幅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數字經濟與制造業的交融互動將使制造業活動更加靈活、敏捷、智慧。管理創新迫在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