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石墨和金剛石的元素都是碳,石墨質軟,常用來做成鉛筆的筆芯,而金剛石卻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最堅硬的物質,被廣泛用來作為切割工具,什么原因?兩者的結構力有霄壤之別!
1839年,清末思想家龔自珍在他的《己亥雜詩》中發出“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喟嘆,有用嗎?當組織機器出現結構性崩壞,即便武力值再高的英雄,也無法扭轉大清王朝衰敗的頹勢。所以賦能型組織不是要把一個個員工打造成英雄,而是讓組織具有類似金剛石一樣的結構力,形成能創造商業成功的戰斗隊列。
01
在賦能業務過程中賦能組織
沒有業務成功,就談不上組織能力,因為能力是用輸出來衡量的,真正的賦能型組織,是在賦能業務過程中,完成對組織的自我賦能。賦能型組織能不能給業務創造乘數效應乃至指數效應?這是賦能型組織要思考的首要問題,企業可以從以下列舉的情形中,獲得一些借鑒。
1. 成本導向還是效能導向
常見企業的大客戶銷售組織,大致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傳統的蝴蝶結模式,一種是鉆石模式,實際情況是屬于前者的居多,屬于后者的少。蝴蝶結模式的特點是銷售人員與客戶采購部門進行點對點的接觸,優點是可以大大節省人員配置,成本可控,缺點是企業與客戶之間關系紐帶太過單一,客戶關系非常脆弱,且不容易影響客戶的商務決策。一般來說,大客戶采購合同金額較大,采購部門難以單獨說了算,一旦客戶決策鏈中某個環節出現了變數,就可能導致前功盡棄。
鉆石模式則不同,它是多維立體、具有類似鉆石一樣的結構力的客戶關系網絡:最高維是組織客戶關系,即企業與企業之間建立戰略伙伴關系,是建立在長遠商業利益基礎上的共贏合作機制; 然后是關鍵客戶關系,即企業與客戶決策鏈中關鍵個人的客戶關系,是以項目競爭和項目成功為目標的客戶關系拓展;再后是普遍客戶關系,即客戶非直接相關部門的客戶關系,是以營造合作氛圍、關系氛圍,促進客戶決策為目標的客戶關系拓展。
組織客戶關系好比金鐘罩,讓雙方的關系更穩定、更持久、不確定性風險更低;關鍵客戶關系好比同盟軍,能有效利用客戶內部的矛盾運動,影響客戶商務決策;普遍客戶關系好比神助攻,平時可能是閑棋,關鍵時候可能就是決定勝負的、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鉆石模式的優點是客戶關系牢不可破,且不容易受客戶內部人員變動的影響,影響客戶商務決策的觸點多,商務成功率高;缺點是資源配置成本高。但總體算下來,鉆石模式比蝴蝶結模式的費效比更優,原因是:
1)大客戶才有大機會和大需求。大客戶具有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優勢,需求大且具有持續性,一旦形成合作,切換成本就比較高,除非不得已,客戶一般不輕易終止合作,就是說有利于形成規模和連續訂單;
2)大客戶主導戰略選擇。大客戶有清晰的商業戰略,在戰略選擇上必然處于主導地位,多觸點“泡”客戶,有利于融入客戶的商業計劃,與客戶同頻,前置性地將解決方案作為客戶商業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
3)做厚做實客戶界面才能催生客戶選擇。大客戶內部決策流程復雜,商務競爭激烈,往往涉及多方博弈和拉鋸戰,資源配置太少根本應付不過來,產生不了訂單不說,甚至淪為商務談判中的陪襯角色;
4)沒有足夠的“彈藥量”炸不開城堡。開源才是王道,大客戶拓展具有明顯的乘數效應,值得配置足夠的資源,一般前期拓展成本較高,后期往往只需投入一定的關系維護成本,合作越久,乘數效應越明顯。
大客戶銷售組織到底采用傳統的蝴蝶結模式還是鉆石模式?要視企業的具體情況,不能一概而定。如果是賣方市場,產品供不應求,蝴蝶結模式就當然有優勢;但如果是買方市場,鉆石模式可能就是必然選擇;如果大客戶特征不明顯,以上兩種模式可能都未必合適,也許渠道模式更為有效。無論哪種模式,企業都應將業務效能最大化放在最優先位置,在這個前提下考慮如何實現對組織的賦能。
2. 被服務還是自組織
建立在幫扶基礎上的業務和組織運作難以持久:其一,幫扶對象有限,無法獲得乘數效應;其二,幫扶對象如果是“扶不起的阿斗”,自己不具有自我進化能力,那么怎么幫扶都解決不了問題;三是幫扶很難做到精準服務,事實上很多時候是盲打,做了很多無用功。
以電商賣家管理團隊(SMT,Seller Management Team )為例,SMT的傳統工作方式,是幫扶賣家解決日常運營中的問題,以及為賣家提供市場信息、平臺數據、業務參考、經驗分享等。總體來說,SMT更多是把自己放在專家位置,單方面為賣家提供服務,這就像極了開“盲盒”的過程:批量發一些選好的品類信息到賣家,看哪些賣家能賣起來;推薦一些項目給賣家,看哪些賣家能做起來……這種方式試錯的成本高,且主要靠SMT推動,并非由賣家自我驅動。暫且不說SMT是否真正具有這方面的專業性,SMT這種業務服務模式,最大的問題是試圖用普遍性去解決所有賣家的個性化需求,從源頭上忽視了什么是賣家的真實需要。也就是說,SMT一廂情愿地“我為賣家想”,其實只是他們自己之所想,滿足的其實是他們自己的需求,并不是賣家的需求,他們沒有“想賣家之所想”,找到賣家的需求。再就是如前文所述,賣家自己有沒有自我進化能力?倘若沒有,那SMT無論推送什么樣的服務,都會在賣家那里形成“腸梗阻”,根本形不成業績產出。
所以SMT站在平臺端、服務賣家的模式,未必是一種有效的模式,賣家對這種“被服務”未必認可,SMT應將工作思路調整為以賣家為中心,讓賣家成為自組織,激發賣家的自主運營。在這種工作思路指導下,SMT需從“賣家管理”向“賣家營銷”模式轉變,賦能賣家如何在自主運營上“想得到” 和“走得通” 。
賣家的習慣思維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問題:自己有什么供應鏈;產品有什么優勢;上架后是不是好賣……因此SMT的一個核心工作,是引導賣家往消費者端思考,市場需要什么?買家想看到什么樣的產品?等等。引導賣家“想得到”,目的是讓賣家認識到不同的市場具有差異化的需求,不能千人一面,在此基礎上,再引導賣家如何根據買家的消費心理,區分價值人群,確定差異化的定價策略,以及如何圍繞買得到、買得值和買得放心,設計營銷通路、營銷策略等。
賦能賣家“走得通”,SMT則需要為賣家提供一些針對性的培訓和案例分析,將賣家的成果可視化,用里程碑的方式,讓賣家感知到自己的成長路徑,如:從市場角度發現細分領域的機會點,并定位與該機會點相匹配的買家 ;提供實踐方法論,讓賣家實實在在知道每一步要怎么走,而不是簡單地告知賣家某個市場機會然后讓賣家自己去撲騰;定期對一些關鍵業務點進行復盤,讓賣家真實地感知到,他是按照SMT的建議方向逐步形成了業績增長,讓賣家看到自己的成長足跡。面對市場的不確定性,賣家容易產生焦慮情緒,應對焦慮的方法就是具體,當腳踩到了具體的路徑和方法上,一步一步往前走的時候,賣家就沒有了焦慮。
賣家如果自己“想得到”也“走得通”了,賣家就從焦慮走到了具體,就完成了從“被服務”到“自組織”的華麗轉身,SMT也因此完成了一個完整的賦能過程,不再需要繼續在該賣家身上陷進去,SMT自我解放的同時,還可以用賣家的案例去激勵其他賣家。以賣家為中心的業務模式,促成了SMT從服務型組織向賦能型組織的嬗變,也促成了賣家從被服務向自組織嬗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