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在《內儲說上》一文中講到了他的理論體系中很重要的一個名詞——“七術”:一曰眾端參觀、二曰必罰明威、三曰信賞盡能、四曰一聽責下、五曰疑詔詭使、六曰挾知而問、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
我們來逐條分析這七種做法分別是什么意思。
一、眾端參觀。是指君主在聽取臣下的意見時不能只聽一個人的,應當廣泛聽取并驗證,否則有可能偏聽偏信,導致是非不辨。這種說法在現代企業管理中是有積極意義的,領導者了解組織最好辦法就是深入實際工作的人們中間,要和各階層的人聊天,不要只聽最大的聲音。要深入的溝通,不要走馬觀花只問員工簡單問題:上月完成怎么樣?你們收入怎么樣?問問孩子學習怎么樣?談談NBA和世界杯,如果只是這樣的溝通,等到談話結束后,有的下屬可能會松一口氣,但真正優秀的下屬可能會失落:領導來干啥?而且作為領導者也沒任何收獲。要提問更要傾聽,領導的傾聽能讓員工感到領導者真正在關注他們,傾聽需要以真誠、同理心關注他人,而不是禮貌的等待說話機會。
二、必罰明威。當違反制度時不管什么人都要處罰,這樣才能彰顯領導者的威信。韓非反對“刑不上大夫”的做法,他講到“明君之行賞也,曖乎如時雨,百姓利其澤;其刑罰也,畏乎如雷霆,神圣不能解也。故明君無偷賞、無赦罰?!币凑辗?、制度作為準繩,領導者不能隨意的赦免錯誤的行為。
三、信賞盡能。這條和必罰明威相對,是指不論什么人,只要有功勞一定要獎賞,這樣會激發大家發揮全部能力。人們都知道,通常取得了大的成績一定會受到獎賞,但有時小的成果會被忽視,領導者如果為了最大程度的激發全員,獎賞應當普遍推及基層,即使地位再低微,有功勞就不能遺漏。韓非在《主道》中講到“誠有功則雖疏賤必賞,則疏賤者不怠”就是這個道理。
四、一聽責下。領導單獨聽取下屬的建議和主張,這樣可以避免有人會人云亦云的隨大流。為此,韓非講了“南郭先生”的故事,齊宣王喜歡熱鬧,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人們合奏給他聽,南郭先生就混在其中裝模作樣,過了幾年,齊湣王繼承了王位,但他喜歡聽獨奏,南郭先生只好連夜逃走了。
五、疑詔詭使。發布會讓下屬猜疑的命令,使用詭詐的手段,使下屬摸不透自己的安排,從而不敢為非作歹,能謹慎盡職。韓非也列舉了大量的例子來說明如何操作,韓昭侯有一次故意藏起來自己的頭簪,讓身邊的人去找,大家找不到,韓昭侯就嚴厲的批評他們不夠認真盡職,身邊的人都非?;炭?。
六、挾知而問。已經掌握了一個情況,假裝不知道,故意向下面的人詢問,通過看其表現判斷下級是否誠實可靠。這種做法也可以叫做引蛇出洞、拋餌引魚,有答案卻故意裝糊涂,有態度卻故意不表態,等著下屬呈現自己的主張,這樣不知道的事情也知道了。
七、倒言反事。說與實情不符的話,做與實情不符的事,來測試下屬。燕國宰相子之與下屬坐在院里聊天,突然子之說:“門外跑過的什么?好像是一匹白馬。”其實根本啥都沒有,左右都說沒看見,但有一個跑出門外看了一番,回來說:“就是白馬!”據此,子之知道這個下屬只是曲意迎合自己,不誠實。歷史上著名的“指鹿為馬”的故事與此如出一轍。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七種做法中,明顯分為兩大類,第一到第四是具有借鑒意義的,其中第一和第四屬于認識類的范疇,是樸素的唯物主義,第二和第三是執法類;其它的第五到第七就是標準的玩弄權術了,這種下假命令、設置圈套,黑白顛倒的做法一定是要摒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