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企業高質量發展”是國家提出的“高質量發展”的必然內涵,也是企業應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的戰略選擇!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必須準確理解“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征和標準,找到實現“高質量發展”道路。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國家提出的“高質量發展”涵蓋了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大層面,包括宏觀層面的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觀層面的產業工業高質量發展和微觀層面的企業高質量發展。其中,“企業”是宏觀經濟社會發展的微觀主體, 是中觀產業、工業發展的基本組織, 因此,企業高質量發展是實現產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重點。
1、全面理解“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于2017年首次提出,表明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其后,國家的歷次重要會議都有對“高質量發展”的補充、豐富和發展并據此出臺和實施了眾多指導方針和措施,使“高質量發展”成為一個覆蓋“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必須長期堅持的要求”。此次大會再次提出“高質量發展”,并將其定義為“首要任務”,足見其重要和意義。
“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是: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使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是:推動我國發展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方向前進。“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在于發展的活力、創新力和競爭力。
深刻理解“高質量發展”要有大局觀,要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局,從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自然的綜合系統來思考。推進高質量發展,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條件下,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
與“高質量發展是宏觀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普遍理解不同,國家提出的“高質量發展”事實上是涵蓋了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大層面,是三大層面的系統的高質量發展,包括宏觀層面的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觀層面的產業工業高質量發展和微觀層面的企業高質量發展。其中,“企業”是宏觀經濟社會發展的微觀主體, 是中觀產業、工業發展的基本組織, 因此,企業高質量發展是實現產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重點,沒有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就很難實現產業和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2、什么是“企業高質量發展”?
“企業高質量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容之一,是“高質量發展”這一系統的局部,因此準確理解“企業高質量發展”一是要以國家提出的“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內涵為指導和前提,二是要充分考慮“企業”這一市場主體在經濟和社會中的特殊定位和價值意義。
國家提出的“高質量發展”強調“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強調“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強調“發展的活力、創新力和競爭力”。因此,“企業高質量發展”也必然包含上述核心內容和要求。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發布的《企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征求意見稿)》正是遵循上述要求,分別從效益發展、創新發展、市場發展、綠色發展、社會責任五個方面設置了相關的評價指標。
《企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征求意見稿)》的指標設置充分考慮了“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和要求,但其不足有兩個:一是指標太多,太翔實,個別指標定義存在一定交叉,導致重復衡量,在實操方面存在難度;二是指標設置強調了“結果表現”,但缺乏對導致結果的要素和過程的探究,在落地方面存在難度。
準確理解“企業高質量發展”還要考慮 “企業”這一市場主體在經濟和社會中的特殊定位和價值意義,考慮“企業”這一市場主體發展的基本邏輯和運行規律。
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企業發展, 都需要解決“發展為了誰”和“發展依靠誰”的問題, 即價值服務對象和價值創造過程的問題。“企業”為什么而存在?“關于企業的目的,只有一個正確而有效的定義,那就是‘創造顧客’。”(彼得·德魯克)因此,企業首先為顧客和客戶的需求而存在,每一個企業都需要識別出自己的顧客和需求。現代經濟學理論認為:“企業”本質上是“一種資源配置的機制”,是按照一定的組織規律,有機構成的經濟實體,一般以營利為目的,以實現客戶、員工、投資人、社會大眾的利益最大化為使命,通過提供產品或服務換取收入。因此,企業存在的意義,除了考慮顧客價值之外,還要考慮員工、投資者等利益相關方價值和社會價值。“企業高質量發展”從客戶價值角度來講是要“產品服務一流”;從利益相關方價值來看是要“綜合效益卓越”,平衡了短期和長期、發展和安全、速度與質量,包含了“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效益”;從社會價值方面來看是要“社會聲譽良好”。
“企業”如何實現“綜合效益卓越”呢?實現“綜合效益卓越”,從組織的角度來講就是要解決“想干好”、“能干好”、“干得好”、“持續好”的四大問題。“想干好”, 即從動力上有意愿、有想法去做好,企業具備強大的成長內驅力,即企業“成長動力強勁”,這是基礎;“能干好”, 即從能力上有要素、有支撐去做好, 企業關鍵成功要素健全,即企業“資源能力突出”,這是條件;“干得好”, 即從行為上真正落實好、實施好,企業具有突出的價值創造能力,即“價值經營優良”, 這是關鍵;“持續好”, 即從機制上保證一貫地做好、自覺地做好,企業發展可持續,即“管理機制高效”,這是保障。
綜上所述,結合國家“高質量發展”要求、“企業”這一市場主體的獨特價值和意義,“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三大結果特征表現為:產品服務一流、綜合效益卓越、社會聲譽良好(如下表1所示),而實現綜合效益卓越的過程特征則表現為:成長動力強勁、資源能力突出、價值經營優良、管理機制高效。
3、企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
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從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過程特征出發,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結果特征。具體說來需要完成如下戰略任務:
戰略升級,打造領先型企業:以戰略思維引領企業高管團隊發展,以戰略管理統領企業系統發展。強化企業戰略管理能力,實現產品、業務及產業的前瞻性和系統性布局;強化用戶運營和客戶洞察,推進產品服務升級,確保產品服務的領先性和競爭力;提升經營層次,從產品經營向業務經營、產業經營升級,提升業務競爭力和產業鏈管理能力。
動力轉換,打造內驅型企業:轉換企業發展動力,由外部的市場驅動、競爭驅動轉變為內部的企業家精神驅動、企業精神驅動;由利潤驅動、利益驅動轉變為使命驅動、責任驅動、價值觀驅動。轉換企業增長動力,由資源要素驅動轉向技術創新驅動,由個體英雄驅動轉向全員組織驅動。
能力再造,打造創新型企業:提升人才、技術創新、數字化應用的開發能力,強化新資源、新要素對企業經營的價值貢獻。提升人力資源管理能力和水平,激發經營管理人才、技術研發人才和市場營銷人才的活力和動力;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優化企業技術創新范式, 注重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結合,提升技術創新的廣度、深度、高度和行業領先性。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互聯網技術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應用,提升企業的數字化水平,提升企業運營效率。
效率變革, 打造精益型企業:提升企業流程管理能力,刪減流程冗余,強化企業研發、生產、采購、營銷及客戶服務職能協同,提升價值鏈運營效率;推動生產要素的市場化配置,強調資源整合、集約利用和高效循環, 重視綠色生產,重視資源節約和投入產出比, 追求高水平的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組織價值轉化能力。
管理提升,打造活力型企業:提升組織創新和組織管理能力,強化組織的適應性和戰斗力;完善公司法人治理機制,提升公司法人治理效率;優化集團管控體系,建立并完善統分結合、收放自如的集團管控體系;提升各級經理人和管理者的文化領導力,強化成員企業的價值觀建設和統一,提升組織韌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形象重塑,打造責任型企業:強化法律意識、風險意識、合規意識,建設企業內控體系,確保企業合法經營、合規經營;積極參與社會慈善事業和公益事業,推進企業社會責任體系建設,建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發布機制,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擔當;塑造具有高認知度、知名度和美譽度的一流企業品牌,全面加強品牌管理, 打造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品牌和企業品牌, 提升品牌資產與品牌價值, 增進顧客的品牌忠誠度。
最近幾年,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經濟社會運行的基本邏輯發生了重大變化,發展戰略因此進行了重大調整,部分市場主體增長遭遇挫折和瓶頸,對未來發展感到迷茫。在當前復雜的、多變的、模糊的、不確定的條件下,企業如何突圍?答案只有一個: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