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的新思維、新項目、新人才和新治理
一談到基建,很多人都會想到鐵路、橋梁、機場等與土地資源、鋼筋混凝土、大型工程機械有關的工程,想到頭戴安全帽、足蹬防護靴、頂著烈日工作的工人。 但是新基建不是這些基建(我們簡單稱之為“傳統基建”)的升級版,也不是一種物理性的量變,而是一種思維方式、管理方式、人才評價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上的質變。 01 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發展中國家,存在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傳統基建不是落后的、即將被淘汰的事物,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期內,它依然有很大的市場空間,會對中國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更何況還有“一帶一路”沿線大量的發展中國家也需要發展這些傳統基建。 盡管工程施工企業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但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2019年,全國建筑業總產值達到24.84萬億元,可見傳統基建還有著巨大的潛力。而且,新基建和傳統基建也不是可以截然分開的,在傳統基建中也需要融入新基建的數字化技術,如智能建造等。 我們可以用兩個維度來劃分基建市場(見圖1):一個維度是基建的本質,即社會公共性平臺建設,這個維度中有兩個基本種類——物理化(實體)平臺和數字化(虛擬)平臺;另一個維度是完成基建的手段, 這個維度也有兩個基本種類——物理化手段和數字化手段。
從圖1可以看出,傳統基建企業有三種發展方式:第一種是保留在傳統基建行業,但可以選擇市場地域;第二種是將智能技術嵌入傳統基建中,如利用BIM和虛擬仿真等管理工具開展智慧化施工;第三種是承擔數字化基礎設施中的傳統設施部分,如物聯網的庫房、智慧醫院和數據中心的房建、5G的鐵塔、智能交通的道路等。在這三種方式中,傳統基建是主角,數字計算等技術是配角。
新基建的本質是建設國家數字化社會的底盤,是互聯網、物聯網和能聯網及其相關運維軟硬件設施的集成。2020年4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明確表示,新基建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三個方面。從總體上看,在新基建中,傳統基建是配角,數字計算等技術是主角。與傳統基建相比,新基建有以下特征。
(1)基建之上還有基建。傳統基建基本上是一層基建,即在一個基礎設施上運行的只是一些功能而已,就像汽車底盤,在底盤上是動力系統、控制系統等功能,一條高速公路上面跑的是具有獨立功能的汽車。
但是,新基建經常是基建之上還有基建,它是多層的。例如,智能鐵路是一個基建,其上可以嫁接一個訂餐系統,它會連接餐食、配送物流等,這也可以看成一個基礎設施。
(2)一個獨立的產品可以衍生出基礎設施,基礎設施和其上的功能性運行設施、設備、產品或服務的邊界模糊。對新基建這種基礎設施來說,其“設施”可以用“功能系統”來代替。
例如,微信金融是微信的一個衍生品,但這種衍生品本身也成了一個金融系統,成了金融領域的一個基礎設施。進一步講,在數字化條件下,產品是獨立的還是平臺的(基礎設施)不太容易區分。微信是騰訊的一個產品,但微信又是通信、金融和其他若干服務的基礎設施。
(3)新基建使用的消耗程度和維護升 級操作較傳統基建經常要少很多,也方便得多。新基建中,虛擬和實體成分交叉融合,用戶使用這些設施實際上只是獲得一些授權,設施本身不會造成消耗,甚至用戶還會邊使用邊逆向建設,如幫助進行測試并提供數據等。因為這種低消耗,免費使用是數字化基礎設施的一大特點。
例如,用戶通過微信、百度等獲得大量信息實際上是免費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提供的民用服務也大多是免費的。此外,數字化基礎設施的升級并不需要暫停其服務,其升級使用幾乎可以達到用戶無感知的程度。
(4)新基建圍繞信息、融合和創新三大方面展開,具體形態包括互聯網、物聯網和能聯網等。這些網絡的建設因為不消耗公共土地資源,因此并不需要政府發起,它們可以由一些大企業作為發起方,甚至一些小企業或個人也能成為這些網絡的主要發起方或建設者。新基建將會帶來大量衍生產品的供應商,從而覆蓋社會的各個方面。
(5)新基建是科技密集型或創造力密集型基礎設施,資金依然重要,但其投入比例會向知識、技術、創造性人才方面傾斜。新基建的資產交易更加靈活,知識產權和數據成為其中的核心資產。
可以說,新基建的特征還在不斷拓展過程中。我們只有了解這些特征,意識到新基建與傳統基建的區別,才能明白新基建給社會、政府、企業乃至個人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02 不管新基建與傳統基建之間有多大區別,兩者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是以項目的形式開展的。但是,新基建與傳統基建在項目管理方面也有明顯的不同之處。 ● 項目呈現聯合創業的特征 在傳統項目及項目管理活動中,甲方提出需求、乙方實現需求是常規方式,滿足客戶需求常常是企業的第一要務。但在新基建項目中,創新的比重遠高于傳統基建項目。 在此環境下,客戶本身也在探索,他們的需求也在不斷的試驗之中。乙方不能等待甲方提供準確的需求才開始行動,如果這樣可能永遠等不來合同。同樣,甲方也不希望和那些只會完成任務而不能對需求本身提供建設性貢獻的乙方合作。 進一步看,甲方和乙方的角色邊界正在打破,雙方彼此交融,相互促進需求的定義和滿足需求方式的確認,快速迭代的敏捷項目管理過程或取代傳統基建中占有主要地位的瀑布型流程。 這種方式必然帶來合同條款(如定價方式)和仲裁等法務方面的變革。在某種程度上,甲乙雙方是在聯合創業,雙方共同創造、共擔風險并共享收益。在此情況下,項目更加泛化,其范圍更加模糊。 ● 企業的公益性服務比重增加 在新基建的建設和運營過程中,“免費”會成為使用基礎設施的重要特點,特別是其中的虛擬或數字化部分,不能免費就喪失了虛擬基礎設施的基本屬性。例如,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中很多功能對世界各地的數十億用戶來說是免費的,公共醫療數據同樣如此。 對參與新基建的企業來說,傳統的“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組織”這樣的基本定義會發生改變,以公益之心做企業才是新基建建設和運營的前提條件。企業是公益平臺,在此之上可以建立若干以盈利為目的的項目公司,新基建的盈利模式和利益分配機制將會與傳統基建有顯著不同之處。 ● 高科技企業將占據主角 對新基建而言,算法可能是設計,5G技術可能是新基建的“鋼筋水泥”,數據則可能是金融。在新基建中,所有的企業都是服務型企業,不善于運作數據資本的企業將變成現在的工程施工企業,將位于附加值微笑曲線的最底端。 新基建的產品或服務的研發和提供會交錯進行,單純的工程施工企業越來越少,高附加值中的相當一部分會被用來回饋社會,這就是免費條件的由來。 ● 組織和實施常常會突破空間的局限 用戶可以無接觸遠程使用新基建,不僅新基建的使用方可能來自世界各地,新基建的建設方也同樣會在世界各地同步開展工作。項目團隊既包括實體團隊,也包括虛擬團隊,管理工具需要通過在線呈現以消除各方的誤解,數據的智能化處理和實時通信將成為重要方式。 項目技術方案和管理方案的智能仿真系統將是重要的項目管理手段,區塊鏈技術等將成為項目相關方締結規制關系的重要技術手段,信息自動化處理的管理工具將會被數據智能化手段逐步取代,工具開發商將成為建設采購的重要部分,其所占比例在很多方面超過設備和材料供應商。 ● 項目咨詢和研究行業的重大變化 對傳統基建來說,一座橋梁與另一座橋梁在外觀上、地質條件上盡管不同,但設計方法、施工方法等可能有很多共同點;一個機場與另一個機場盡管造型不同、吞吐量不同,但功能可能大同小異。 但對新基建來說,項目與項目之間的技術差異和理念差異很大,過去成功的經驗很難成為未來成功的指導,行業邊界的交錯、技術和管理的高度融合、項目的合同管理和質量管理等都會因項目不同而可能根本不同。依靠對現有法律法規的理解和積累的行業經驗作為競爭力的咨詢行業會面臨很大挑戰,但也會帶來大量的研究機會。 03 項目經理是項目能否成功完成的核心人物。近年來,(美國)項目管理協會(PMI)和國際項目管理協會(IPMA)等國際項目管理專業機構都調整了對項目經理能力的定義。 PMI認為,項目經理需要具備技術型項目管理技能、領導力技能、戰略和商務管理技能;IPMA則認為,項目經理需要具備行為能力、技術能力和環境能力。 但是,這些能力對新基建來說并不足夠。人才相對于他人的矛盾而言,能夠解決他人的矛盾就是人才,不能解決他人矛盾的對他人來說就不是人才。相比傳統基建,新基建面臨的矛盾不同,對項目管理人才的要求也不一樣。 簡單說來,新基建的項目管理人才需要具備以下能力。 ● STEM方面的能力 STEM,即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對新基建來說,STEM的知識成分相對于傳統基建來說更高。不能在某一專業領域有較高造詣的人,很難被作為管理人才對待,因為他們難以與大量的技術人才溝通,進而難以取得他們的信任,而信任是創新的重要前提。 ● 商務能力 新基建的創新程度遠高于傳統基建,而創新需要多個專業的融合,需要與不同專業的人合作。合作不僅僅在于溝通,而是建立在對彼此需求了解基礎上的溝通,是為了達成某種協作規則的溝通。 新基建項目的團隊成員經常不是來自一個固定的企業或部門, 這些成員個人需求和所代表的利益團體不一樣,項目管理人員不能像對待下屬一樣, 而應該像對待商業伙伴一樣對待項目團隊成員。 另外,個人或團隊在大型新基建項目中的嵌入方式遠較傳統基建頻繁,這些個人和團隊需要考慮自己的商業利益和協作關系。因此,對外合作的商務能力而不僅是對內合作的管理能力越來越重要。 ● 金融和財務能力 金融和財務能力與商務能力有關系,但在傳統項目管理中更強調成本管理能力,甚至很多項目經理不懂財務,更不懂金融。 但對新基建來說,由于其本質上的獨特性,項目帶有較濃的聯合創業色彩,每個參與方都有自己獨立的商業利益。每個參與方都像一個創業公司的老板,他們參與項目,在項目分享利益的過程也離不開金融和財務能力。 成本屬于管理的范疇,金融和財務則屬于經營的范疇,新基建中的項目經理必須具備良好的經營能力,每一個基建項目的部件都可能衍生出廣闊的市場。 需要強調的是,在新基建中,對人才的使用和激勵方式也與傳統基建有很大不同, 這些不同不僅由新基建的特點決定,由新基建人才的能力和工作方式決定,也由新基建的主力軍的年齡結構決定。無論是項目創新性的特點,還是人才流動的傾向性,都決定了項目管理人員的流動性,如何認可他們的貢獻是新基建項目管理的重要課題。 以能力的市場行情來確定工資水平、以當期的貢獻確定獎金額度、以長期的價值確定股份分成將成為三種基本的激勵機制,而零工經濟和區塊鏈技術會促使三類激勵機制混合在一起,產品股東、項目股東這樣能夠有機融合短期性和長期性、貢獻和風險的方式會逐漸興起。 04 但對新基建來說,由市場來配置其需要的資源、由企業來完成其全過程建設這樣的情形越來越多,政府的角色將與傳統基建有很大不同,因而也會帶來大量新的社會治理問題需要解決。 ● “基礎設施”的概念需要重新理解 之所以說“理解”而不是“定義”, 是因為前者可以有各種結果,并沒有標準答案,但后者可以明確歸類或者說有標準答案。當項目需要政府劃撥資金時,自然要有歸口部門和政策類別,因此做出明確的定義、劃分明確的范圍是必要的。 05 新基建是圍繞互聯網、物聯網和能聯網開展的新一代社會發展平臺建設,創造力會代替貨幣資本,企業會扮演主要角色,跨界融合的項目機制會帶來新的人才評價和使用方式。在這樣的趨勢下,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個人,都需要重新審視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愛因斯坦曾說“我們不能用產生問題的思維方式來解決問題”,《呂氏春秋》里有一則寓言叫《刻舟求劍》,這些說的都是一回事,即環境變了、社會變了,我們的思維和管理方式也要隨之而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