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朱巖發表主題演講
中國小康網訊 記者劉彥華 12月30日,由《小康》雜志社主辦,以“中國式現代化與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2022第二屆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論壇”在線召開。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朱巖在會上發表了題為《從數字經濟視角看中國高質量的現代化道路》的主題演講,講述他了對這一問題的三大思考。
“全球市場重構過程中,中國不斷展現出經濟發展的新特征,突出表現就是把數據作為生產要素,推進了數據的市場化配置,并在這一過程中使得中國的數字經濟發展在全球發揮引領性作用。”朱巖表示,數據成為生產要素后,中國的數字經濟展現出了全球獨特的優勢。一是海量數據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優勢。由于中國擁有龐大的人口規模、經濟體量,所以擁有了足夠大的數據基礎,在此基礎上創造出了以數據為基本要素的新的經濟形態,并且這個新的經濟形態體量足夠大、市場規模足夠大,足以支撐中國經濟在未來數字化發展階段的發展,并為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樣本。二是中國擁有豐富的應用場景,這些廣泛存在于各行各業的豐富的應用場景也正在成為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新的特色,展現出了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特征,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全球經濟帶來新的發展空間。三是中國在數字治理領域不斷創新,不僅推出了關于數字經濟治理的各種法律規章制度,各個城市也在積極探索,例如深圳推出了數據條例,北京、上海在數據交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這都在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不斷促進著數字經濟的公平性、民主性。
他強調,“人類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這些也是中國在發展數字經濟時所體現出來的社會責任和國際擔當。”
關于數字經濟與中國現代化道路,朱巖的第二個思考是,中國式的數字經濟理論正在破解人類發展的大量難題。
一是關于與城市人口、工業從業者等相比,農民收入水平長期以來相對較低的問題。朱巖分析稱,盡管我國出臺了各種政策、實施了脫貧攻堅,但農民總體收入水平依然較低,原因在于我們基本上仍是以農民勞作種植農產品進行銷售為主的生產模式,這樣每一件產品的價值主要集中在物質內涵上,現代化的一些工具難以附加到農業生產上,農民收入也就很難提升。但是,數據成為生產要素后,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農民生產糧食過程中的一些數據也變成了產品的一部分,再疊加各種各樣的現代經濟手段,就可以使得農民出售的產品不再只是一個農產品,而是變成了數字時代的農產品,富含了數字內涵。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借此重塑農村的信用體系,從而重塑農村的生產、流通全過程。在他看來,一旦成功,中國探索出來的數字鄉村振興道路也將是人類的一大壯舉。
二是關于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中小微企業發展難題是一個全球性難題,其中比較突出的就是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朱巖分析認為,原有的商業銀行體系依靠貸款抵押擔保進行金融服務的模式無可厚非,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我們需要通過找到一套和原有以主體信用為基礎的信用體系相匹配的數字時代中小微企業信用體系。朱巖這套體系為交易信用體系。目前正在推進的動產金融、數字金融等實際上都是在為之努力。
三是從網絡治理上看,中國提出的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一整套治理理念,為全球各國走向更加公平的網絡空間環境奠定了基礎。朱巖直言,不論是通過數字稅,還是數字貨幣等這樣的數字手段,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全球數字空間一體化的形成,尤其是在權利、責任共同承擔方面。
由此,朱巖總結道,中國式的數字經濟理論已經在為人類破解發展難題提供了一二三產以及治理方面大量的理論引導。
接著,朱巖還分享了他的第三個思考,即中國式的數字經濟實踐也正在引領人類文明的進程。
他的理由主要有三點:一是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在內的中國新基建,正在開創人類數字文明發展的新紀元。信息基礎設施支撐著大量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融合基礎設施在改變著能源、電力等設施運營模式的同時,也為它們注入了數據要素,創造出了大量新的盈利方式。創新基礎設施則在幫助人們突破人類科技發展范式的限制,推動人們用新的范式來思考人類創新發展的新路徑。二是在全球范圍內,中國較早地推出了數字人民幣,這實際上也在推動人類生產關系地變革,從而構建一種更加透明更加民主地新型生產關系,并且,這些數字化的生產關系能夠孕育數字生產力的發展。三是中國的一些數字服務新模式正在開創人類新的生存空間,即數字空間。將來,一座城市將不僅僅是一座物理上的城市,它還是一個數字空間里的一座城市,我們的一個國家也不只是一個實體中的國家,也將會是一個數字空間里的國家。數字中國在全球正在起著一種實踐上的引領性作用。
“我們相信,在數字經濟時代里,中國一定能夠開創出更多的數字經濟發展新理論、新實踐,從而為中國人民、為世界人民創造更大的價值。”演講尾聲,朱巖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