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研究專家王喜文的《新基建:驅動內循環的全新引擎》,是“新基建”研究方面最新出版的一本著作。
書中提到,數字經濟時代,生產力從活生生的人,變為冰冷客觀的算力,可以預見未來數字社會將發生巨大變革,甚至人類對自身定位也有不同。
對此,王喜文通過郵件接受了第一財經專訪。
人口問題如何應對?
第一財經:與“新基建”相關的圖書已經出了不少,你這本新作,側重點有何不同?
王喜文:在著手寫作之前,我也購買并認真學習過任澤平等一些專家關于“新基建”的著作,得到了很多啟示。但我發現,這些書往往側重于經濟領域,屬于財經類讀物,而這次國家提的“新基建”的概念與以往截然不同。以往的基建主要指鐵路、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各界關注的是“大項目”“大工程”“大資金”;而這次“新基建”,主要是指5G、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礎設施,這也是我2009~2018年在國家工信部與科技部工作期間長期研究的領域。為此,我這本書的側重點主要描述科技與產業,向讀者講解數字經濟時代的“新技術”“新模式”“新生態”。
第一財經:你在書中談到數字經濟時代與工業經濟時代有一個很大的差異,就是生產力發生變化,從人變成算力,還產生新的“虛擬勞動力”。如果人不再成為生產力,對人類來說意味著什么?
王喜文:人作為生產力,憑借“量”形成規模經濟,是工業經濟的主要特征。數據作為生產力,有望通過“質”而高質量發展,是數字經濟的主要特征。隨著大數據技術的普及應用,企業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正在由資源要素驅動型向信息數據驅動型轉變。大數據的典型應用,包括產品創新、產品故障診斷與預測、企業供需鏈優化、產品精準營銷等諸多方面。
企業通過基于大數據的智能分析方法,有助于創新或優化企業的研發、生產、運營、營銷和管理過程,為企業帶來更快的響應速度、更高的效率和更深遠的洞察力。
當然,這是從“生產”角度看待“新基建”的重要意義。從“生活”角度來看,人口問題如何應對、如何解決,也關系到國家、民族的生存和延續,亟待社會學專家建言獻策,加以解決。
“去工人化”時代到來
第一財經:工業革命后,機器逐漸替代人工操作和勞動,馬克思注意到這些變化后提出“異化”這個詞,卓別林在經典電影《摩登時代》中也表現了對“人成為機器上的螺絲釘”現象的思考。隨著“新基建”大幕拉開,數字經濟時代加快到來,是否會出現新的異化現象?
王喜文:馬克思說的異化,以及《摩登時代》的背景,都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當時,人們對機械的出現深感恐懼,認為“機械化”之后工人都會失業,都會失去生活來源。如今,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這種對“異化”的擔憂卷土重來。
2015年11月,英格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在一份報告中稱,接下來的20~30年,智能機器人將取代英國1500萬的工作崗位,相當于目前英國從業人口總數3080萬的一半左右。這份報告是英格蘭銀行針對各種產業不斷自動化所帶來的潛在性影響開展的,它將受到影響的工作崗位分為三檔:超過66%為影響很大,33%~66%為影響一般,低于33%則為影響很小,由此得出這些工作崗位將占到未來從業人口的比率。根據調查預測,最可能被取代的工作崗位是“管理崗位”“事務性工作”“產業工人”。同時,按行業來看,主要是醫療護理、客戶服務以及一些熟練工種等,有可能80%會被機器人所替代。“去工人化”時代將正式到來。
那么,我們該如何應對?我認為主要有兩點。一是個人要提升能力;二是國家要積極主動開辟新職業和新崗位。記得2015年我在工信部工作時,曾參與《智能制造人才發展規劃》課題研究,后來,2016年12月,工信部、教育部、人社部聯合印發了《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通過制造業與教育融合發展工程、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等五項重點人才工程,提升企業各類從業人員的技能,為我國應對新工業革命提供強大的人力資源支撐。與此同時,國家也應該再做進一步的科學性預判,未來會出現哪些新職業、新崗位,以便前瞻性地進行人才儲備布局,使得工人培訓和學歷教育跟上時代的發展。
制度引導“科技向善”
第一財經:包括你的書在內的幾本關于“新基建”的著作,對未來數字時代都非常樂觀。但在很多科幻小說或者電影里,對未來人類與計算機、人工智能、算法的關系卻有很多擔憂。不管是去年引爆輿論的“外賣騎手困在算法里”,還是近期的貨拉拉跳車事件,都暴露出人被平臺或者算法壓榨,生存空間被擠壓的現實。未來人工智能時代,這種沖突肯定會更多,人類面臨的困境和挑戰是否也會空前加大?
王喜文:技術是雙刃劍,用得好,可以讓我們生活更便利、經濟更發達、社會更安全;反之,如果被惡意使用,也會造成嚴重的影響。例如數據泄露,對個人而言可能是“個人隱私問題”,對國家而言有可能就是“國家安全問題”。
為此,我們一方面在大力促進技術創新,建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還需要從社會科學角度進行研究,制定政策、戰略、規劃和標準,引導“科技向善”。我認為有些信息科技界的人大代表就很有前瞻性,馬化騰連續多年都在全國兩會呼吁“科技向善”。我也希望國家主管部門對此予以重視。
第一財經:數字時代社會發展、行業更迭都會比現在更快更頻繁,人的焦慮和不安全感也會進一步加劇。從個體來說,應該做哪些努力,才能維持人的幸福度和尊嚴?
王喜文:數字經濟時代,各種教育、工作、社交、娛樂平臺數量不斷增加,入口不斷增多。隨之而來,信息獲取也越來越多、越來越雜,必然會進一步加劇人類的焦慮和不安全感。對此,我的建議是:不要用整段時間瀏覽碎片化的知識或做碎片化的事,那么將學無所成、一事無成;而應該學會用碎片化的時間瀏覽完整的知識或堅持做好幾件事,則學有所成,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