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研,對當前“互聯網+三農”有必要進行系統性思考,其中比較重要的問題包括三個方面:第一,“互聯網+”概念能否顛覆中國傳統的三農問題;第二,“互聯網+”在中國三農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第三,“互聯網+三農”有哪些作用。
一、“互聯網+”能不能顛覆中國傳統三農問題
當前,“互聯網+”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動力因素。那么,對于中國傳統的三農問題,互聯網的介入程度到底如何,有必要有所了解。
首先,從農產品電商角度看,通過互聯網銷售的農資占整個農資銷售的比例并不是很高,但在很多村莊已經出現了類似于“村淘”的服務網點,這些網點一方面使農村的居民能夠更多地消費農業生產資料;另一方面也希望農戶能夠借助這個平臺銷售產品。因此,就需要打通城市與鄉村之間要素流動的梗阻,實現城市到鄉村從單向的要素流動轉向雙向的要素流動。
其次,渠道下沉的目標正是考慮到農戶既是消費者,同時也是生產者這一問題。目前城市的便利店與我國臺灣地區、日本、韓國發展還是有一定差距,傳統鄉村的零售與服務水平更低。渠道下沉之后可以對基層黨建、鄉村治理起到積極作用,填補部分鄉村基本公共服務的空白。
“互聯網+農業”從實現形式上來說,一方面通過市場化運行,實現農村經濟與城市經濟的無縫對接;另一方面,通過市場化運行的外溢作用,可以承擔社會服務的公共職能。這使得在中國城鎮化發展、農村空心化發展的背景之下,廣大農村能夠獲得更加開放的社會服務。因此,“互聯網+”雖然并未對當前三農問題構成顛覆性變化,但是卻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互聯網+三農”面臨的問題
在互聯網嫁接到傳統農業的過程中,仍然面臨著很大的問題,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經濟問題;二是社會問題。
從經濟角度來看,當前我國國內糧食生產成本已經明顯高于國際市場,特別是大田作物,涉及到較長的投入回報期,在短期內并不能顯著地降本增效,經濟生產的投入產出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在高效農業領域方面也面臨著諸多問題。首先,高效農業的規模化、標準化發展與傳統小農經營之間存在矛盾。其次,由于土地流轉合同存在租期穩定性的問題,高效農業資本投入在一定程度上面臨著合約風險。所以,“互聯網+”在大田作物和高效農業的發展上都面臨一些基本的掣肘,并不是“互聯網+”的問題,而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從社會問題來看,“互聯網+農業”實踐之后,很多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對接消費者,不能建立起針對農戶有效地食品質量安全監管機制,食品安全風險加大。強化食品安全源頭管理,構建系統的追溯體系,實際上是重構現有農產品市場和流通形態,在現階段顯然會增加不少成本。因此,食品質量安全監管還有一個核心的內容就是成本分擔問題。由于存在外部性問題,政府自然需要承擔一部分成本,但是其他成本必然會轉嫁到消費者,這會為其帶來一些壓力。對此,應當著眼與設計一種低成本、寬覆蓋,能獲得普遍認可的監管體系,完善食品安全。
三、“互聯網+三農”的作用與挑戰
“互聯網+三農”對現實問題的解決也起到了很大的積極作用。第一,信息的透明化。隨著操作的便利,農戶獲得信息的能力越來越強,消費者也可以通過手機或其他終端了解全國各個市場的價格,農產品的市場價格信息已經非常透明了。第二,市場結構的扁平化。現在許多公司在網絡上銷售的產品都會有折扣優惠,相對穩定集中的社區訂單,也能享受到更大的折扣優惠,這就使得生鮮農產品傳統批發零售的形態發生了很大的改觀,從田間到餐桌,互聯網對市場結構的扁平化起到了積極地促進作用。第三,消費便利程度大幅度提高。流通經紀人只要打開客戶端就可以了解最新的產銷情況,提升了管理效率。消費者也可以使用客戶端隨時獲得想要的產品。
與此同時,“互聯網+三農”仍然面臨較大挑戰。
第一,有效參與的問題。(1)傳統農業尚沒有實現規模化和標準化。由于千家萬戶都在生產農產品,因此大規模的網絡團購活動需要深度介入、全程參與。所以,在現有條件下,品質控制應成為互聯網企業的一種職責。(2)直接與農戶交易存在著道德風險和合約風險。在管理過程中,互聯網企業比較擅長營銷,但如果在生鮮農產品的流通中,與農戶打交道只是簡單地實現銷售活動,明顯是與當前農業發展實際脫節的。
第二,有效農村社會化服務的問題。傳統意義上,農村社會化服務都是依靠傳統方式去進行的。而現在來看,越來越多農民的教育培訓都可以通過互聯網來進行介入。對此,浙江省還專門出臺了《浙江省“互聯網+”行動計劃》,提出了完善智慧農業的服務體系,推動了傳統農村社會化服務的“互聯網+”。
第三,有效監管的問題。除了對傳統農業的有效監管之外,對互聯網企業自身的有效監管也同樣重要。網絡平臺有時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很多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應運而生的。要做到有效地監管,還是需要政府監管、社會輿論監督與互聯網企業自律并行,這是需要面臨的挑戰。
來源: 光明網-學術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