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是第三個25年的開端,數字化轉型成為新趨勢,由于新冠疫情的沖擊,數字經濟逆勢暴漲。根據官方定義,數字經濟是以數據資源為關鍵生產要素的,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主要載體,以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的新經濟形態。在這里我們看到,關鍵詞是:數據資源和新經濟形態。若以資源體系劃分經濟形態,人類經歷過以地表資源開發為代表的農業文明,經歷過以地下資源開發為代表的工業文明,如今全球經濟增長的熱點轉向數據資源的開發利用,所以說未來25年的財富增長高度依賴于數字經濟!
英文中,數據是DATA,數字是DIGITAL,我也曾經混淆二者。數據可以是資源,而數字,特別是基于某種算法而形成的加密數字,卻是一種資產。比如互聯網有N個維度,搜狐的門戶網站主要是平面的,淘寶/騰訊的APP就是平臺,支付寶/微信創造了可變現流量,字節跳動把“選擇”升級為“推送”,如此演繹,基于算法而形成的加密資產還將打開新的財富空間。
更有吸引力的是比特幣,盡管有諸多爭議,比特幣脫離了“有用”的標準,一騎絕塵,10年間活生生地漲出了1400多萬倍!毋庸置疑,比特幣是一種加密數字資產,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丟下全部代碼,“我輕輕地走了,就像我輕輕地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徐志摩詩句,摘自《再別康橋》)”。
人們還在爭論著比特幣的“價值”,若不理解數字資產(DIGITAL ASSETS),何談價值?區塊鏈應用的關鍵詞有三:第一是賬本——分布式賬本;第二是平臺——生態化平臺;第三是信任——創造信任的機器(英國《經濟學家》雜志)。區塊鏈本質上是一種數據庫技術。每個區塊就像一個硬盤,把信息全部保存下來,再通過密碼學技術進行加密。這些被保存的信息無法被篡改。簡單地說,區塊鏈就是一種分布式記賬的數據庫。就像人們使用智能手機無需理解無限互聯網的全部知識一樣,企業“上鏈”就像指紋開機一樣簡單。上鏈不炒幣,賦能新實體。每一個企業都能通過區塊鏈展示自己,企業之間就能創造信任,創造交易,創造財富。沒有信任就沒有交易,沒有交易就沒有價值,數字資產的價值皆在于此。
資產數字化的革命性意義不僅在于它改變了“價值”的定義,同時也挑戰了傳統理論的“第三產業”。在多數人的理解中,第三產業是服務業,服務業是“非生產性”的經濟活動。然而在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農業的GDP占比不足1%,工業的GDP占比不足19%,而美國數字經濟的GDP占比已經超過了60%。中國也在追趕,上海數字經濟的GDP占比已經接近60%了,這都不是“生產性”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