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董志勇

2020年,注定是史冊中濃墨重彩的一年。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GDP突破100萬億元,同比增2.3%,經濟總量達到美國經濟總量的70%以上。在全球衰退的大環境中,我國經濟依然實現逆勢增長,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獨樹一幟,獨領風騷。大浪淘沙方顯真金本色,風雨過后更見青松巍峨。疫情沖擊是對東西方制度的實踐檢驗,東西方經濟社會表現迅速分化,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之“制”鑄就了中國之“治”,充分顯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和優越性,未來中國也將在國際治理能力提升和國際治理體系完善中發揮更多作用。
2020年全球經濟在疫情沖擊下出現大震蕩,各主要經濟體均呈現不同程度的衰退趨勢。面對疫情沖擊,不同國家對疫情防控的態度和措施迥異。當中國政府組織力量抗擊新冠疫情時,一些西方國家政府卻不聞不問,任其肆虐。當中國人民同仇敵愾抗擊疫情時,一些西方國家政客卻煽動人民屢制騷亂。面對疫情沖擊,一些西方大國政府及其領導人甚至采用誤導性言論麻痹國民,通過維持短期社會秩序以達到其設定的某種政治目的。由于對疫情傳播的放任,這些西方國家人民的生命安全受到巨大沖擊,國民經濟也陷入了深度衰退,社會領域頻繁發生規模性騷亂,進一步導致全球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加速積累。反觀中國,疫情發生后中國政府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在疫情防控中取得了實質性的勝利,經濟恢復正常運行,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維護了社會的穩定。基于安全有序的社會環境,我國經濟也在二季度轉正,全年GDP實現正增長,并成為全球少有的正增長大國。中國經濟的快速恢復為全球抗疫提供源源不斷物質支持,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持續穩定的動力源,為世界各國樹立了堅定信心,成為全球抗疫和經濟發展的一面旗幟。
中國之治,治在哪里?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回答好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發展成果由誰共享的三個基本問題。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的先鋒隊,是為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中國的發展也是為了滿足廣大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為多數人謀幸福的發展,而不是為少數人謀利的發展。中國的發展同樣依靠的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中國的發展成果惠及的也是廣大人民,而不是由少數人所瓜分。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不迷信于西方“經驗”,而以人民需要為目標,人民需要什么,我們就發展什么,形成了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在實踐探索中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而資本主義由于其資本邏輯內在的矛盾,廣大人民創造的財富為少數人所瓜分,造成巨大的貧富差距和人為的社會割裂。
中國之治,治在哪里?要回答這個問題,還需要進一步回答好中國發展實踐中做對了什么,即中國發展中的實踐經驗。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世界經濟發展奇跡,中國之治的關鍵在于正確處理了西方經驗與中國特色之間的關系,正確處理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一方面,西方經驗是西方發達國家發展過程中的經驗總結,值得借鑒,但卻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下形成的發展經驗,并不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戰后多數發展中國家卻迷信西方經驗,試圖通過“西天取經”快速實現國家富強,但多以失敗告終,原因正在于沒有處理好西方經驗與本土特色之間的關系,中國則從人民實際需要出發,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另一方面,中國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對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認識,充分發揮“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的作用。政府不僅是“守夜人”,同時是市場的管理者,也是市場的創造者,更是市場失靈的調控者。對于發展中國家,在發展初期基礎設施和制度保障并不完善,不能形成有效的市場機制,更需要發揮有為政府作用,而不是弱化政府角色。隨著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市場逐漸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但仍需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改善信息、組織協調、公共品以及外部性等問題,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需要的不僅是一個“守夜人”,而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更是一個有為的政府,一個值得托付的政府。疫情沖擊下,全球市場波動巨大,中國充分發揮有為政府作用,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疫情蔓延,迅速恢復了市場秩序,實現了超過預期的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可以說,中國之治,治在人民;西方之亂,亂在民心。
在全球治理危機下,西方的治理模式不能適應日益復雜的全球環境,國際治理能力亟待提升,國際治理體系亟待完善,世界各國需要中國經驗。在未來的全球發展中,中國需在國際治理能力提升和國際治理體系完善中發揮核心作用,這更要求我們總結好中國經濟發展的經驗模式,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講好中國發展故事,形成國際話語體系。未來的全球發展更需要反思過去,對西方倡導的“普世價值”的反思,對西方制度缺陷的反思,對現有國際治理結構與協調機制的反思。二戰后建立了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經濟體系,尤其冷戰后進一步強化了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治理格局,其在推動全球化的同時,并沒有給發展中國家帶來同等福利,相反帶來的是頻發的金融危機和懸殊的貧富差距。而當下美國自顧不暇,成為受疫情沖擊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經濟陷入深度衰退,國家治理和政策協調機制不能有效發揮作用,國際治理能力受到質疑和挑戰。隨著科技發展,全球化趨勢不會改變,各國的命運息息相關、連接更為緊密,更需要攜手合作共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新全球化將帶來全球經濟結構重塑、國家治理模式轉型、經濟格局和政治格局變化,中國將在新全球化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在這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首先應“集中力量做好自己的事”,推動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一方面深化對內改革,暢通國內大循環,加快構建現代經濟體系,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發揮好世界經濟穩定器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快對外開放,暢通國際大循環,積極參與國際治理,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中國之“制”凝鑄更輝煌的中國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