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的價格突破2.8萬美元,再度刷新了金融史上資產價格上漲倍數的紀錄。從2010年5月22日1萬枚比特幣“購買”披薩餅起算,迄今為止,比特幣價格上漲逾1000萬倍!對此,人們不得不面對數字經濟時代的數字資產之謎。數字經濟是以知識、數據和信息為關鍵生產要素的經濟體,無可爭議的事實是:比特幣是基于區塊鏈技術創造的一種數字化加密資產,簡稱數字資產。
在中國,現行金融法規體系承認的數字貨幣只有一種,即央行設計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英文簡稱為:DC/EP。DC代表數字貨幣,EP代表電子支付。根據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的設計,法定數字貨幣已經邁出了第一步:替代紙幣。2021年,央行數字貨幣將進入電子支付市場,和微信、支付寶一樣成為日常生活中的支付工具。
但和微信、支付寶相比,央行DC/EP是優先級法定支付工具。不僅如此,DC/EP的技術優勢在于:1.無網支付,可以在沒有網絡的區域完成支付,使用空間更大;2.記賬體系,可以在沒有銀行賬戶的條件下完成轉賬;3.無電交易,可以在臨時斷電而手機依然有電時持續工作。所以,DC/EP錢包一旦成為新型手機的標準配置,將以更高的效率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質。央行DC/EP的功能并不會止于生活支付,否則其英文縮寫就用EP即可,何須DC=Digital Currency。
預計在不久的將來,央行DC/EP會和貨幣一樣進入資產交易市場,上鏈不炒幣,賦能實體經濟。在信息產業化的基礎上,數字經濟必然創造出各種類型的加密資產,比特幣是其中的一種。在境外合法設立的數字貨幣交易所中,有一種鏈接各類交易品種的“穩定幣”叫USDT,如果把各種“代幣”定義為加密數字資產,USDT就是此類資產的交易中介,在千變萬化的交易中保持穩定。央行DC/EP一旦成為加密資產交易的中介,必將成為市場的穩定幣,提升加密資產交易平臺的信用。
央行DC/EP的信用是其作為穩定幣的基礎,設立以央行DC/EP為穩定幣的加密資產交易平臺,即可讓央行數字貨幣的功能從EP升級為DC,從生活支付升級為資產交易。數字化的加密資產是一個具有無限潛能的財富市場,和“炒幣”交易所不同的是,資產交易在設立之初即可實施有效監管,在交易流程中體現自主創新。以央行DC/EP為中心,本土化的公鏈是底層操作系統,本土化的云端是數據存證體系,任何加密數字資產在進入交易平臺之前,均可按照證券交易市場的規則實施注冊制。
央行DC/EP一旦成為中國本土加密數字資產交易平臺的穩定幣,境外數字貨幣交易所必然自動鏈接,有助于本土加密資產的國際化,有助于法定數字人民幣的國際化。交易市場無論有多少品類,大而化之就是兩級:初級是商品,高級是資產。商品交易是支付,資產交易就需要監管,需要準入,需要數字貨幣(即DC)。設立以央行DC/EP為穩定幣的加密資產交易平臺是有效監管的第一步,沒有法定數字貨幣參與的資產交易必然是不合法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