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循環,是壓力,也是機遇。在此之下,企業有哪些增長突破點呢?
一、內部市場。大量出口型企業的市場將會轉向國內,國內市場競爭將會更加激烈,競爭方法與手段也將更加豐富多彩。
二、內部研發。中國的很多產品和技術,尤其是互聯網,幾乎都是依靠國外提供技術支持才得以發展,且模仿成風,創新乏力。
在當前技術遭遇美國全面封鎖,并且對華長期戰略制裁之下,中國企業就不得不走向自強的研發之路,路雖艱苦,但也由此避免了自己的大廈建立在別人的針尖之上,華為的困境與突破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三、內部生產。很多企業為了避免出口美國關稅的原因,在東南亞等國外地區建立了生產基地,但是在特朗普的政策制裁下,這一招也失去了作用,于是轉戰國內生產和銷售也是這些企業不得不考慮和面對的問題。
四、內部人才培養。在以往,大量的留學生到美國進行深造學習,然后歸國做貢獻。
在特朗普政策的制裁之下,不但阻止中國留學生到歐美深造學習,而且還阻止已經學有所成的華人歸國,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國的人才資源,迫使中國從自己的人力資源里面培養、重用和使用人才。
五、內部結構。傳統企業的人力資源,一般是以聘作制為主,內循環經濟之下,面對市場競爭加劇與全面創業浪潮的興起,企業必須要考慮內部組織結構的調整,從雇傭制轉向合伙制或者平臺制,這樣才能激發內部人才的積極性。
六、內部生態。小到單獨的一個的企業,大到整個國家,未來都會形成一種內部的生命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內,完成從研發到生產、運輸、倉儲、銷售的一個完整有效的生態鏈,而不再依賴外部的某個特別環節。
七、內部挖潛。中國的很多企業,在整體運營與內部效率上與國外跨國企業相比,還是存在著很大差距,所以從內部挖掘生產潛力、挖掘運營效率、提升服務水平還是有很大空間的。
八、內部升級。在以往,中國很多企業的工業化升級、智能化升級、信息化升級,都還存在著過多依賴外部資源來完成,內循環經濟之下,失去了外部的依賴,就需要通過內部競爭和壓力來完成。比如:生產升級、流通升級、產業鏈升級等,都將在自力更生之下來完成。
九、內在價值外化。以前中國的大多數企業,都建立在一種成本競爭的格局中,在價格戰的基礎上,出現了很多假冒偽劣產品。
而下一步隨著競爭的加劇,消費者選擇產品的便利性、多性化、寬度和效率都在不斷提升,在被選擇的過程中,企業產品唯有凸顯內在價值,完成從產品到品牌的價值構建才能在競爭中勝出。
以上九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并非易事。而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點就是學習。這世界上有一種投資永不過時,那就是學習,你的日積月累,早晚會成為別人的望塵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