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十四五期間以及未來一段時間,企業要看清楚外部發展環境:仁達方略最近和一央企簽訂合同,研究十四五以及中長期發展戰略,這家央企問我中長期設定到哪一年?我回答現在一般設在2035年,他們問可不可以設到30年,我回答可以,但是這樣以后研究預測的準確度就太低了。
一個長的戰略周期,企業要面臨一個怎樣的外部發展環境?這個就涉及到戰略分析了,要用PEST、SWOT等各種分析工具,研判未來技術、政策以及各種環境、競爭的趨勢。
第二,企業應該選擇怎樣的業務組合和產業定位,才能適應市場和環境的變化:企業不可能一成不變,有很多產業是要被淘汰掉的,還有很多新興企業目前看著很小,但未來會體量可能會大到不得了,阿里巴巴成立的時候誰會想到它會成為這樣的一個巨無霸?所以企業要研究未來怎樣適應這些變化,例如某公司有七大產業板塊,那這七大業務板塊在十四五期間要不要動?如果不動,在未來什么時間會動?即便產業板塊不動,它的內部結構會不會發生變化……企業要研究這些。
第三,企業要鞏固傳統業務并拓展新領域:企業的優勢是什么?企業有哪些關鍵的資源和條件?企業要把資源、能力和關鍵成功要素進行結合,前些天一個旅游局長找我幫忙看一下他們的十四五規劃,我向他們反饋意見,其中一個意見就是沒有分析有沒有限制因素,也就是哪些因素會制約企業達成目標,企業要把它找出來,說清楚。
第四,為了實現戰略目標,企業要具備哪些核心能力。目前還有哪些差距?現在創新也好,轉型升級也好,國際化也好,企業要知道自己有什么能力?如果沒有,差距在哪?怎么去改?
第五,企業要在選定業務領域內,建立優于競爭對手的競爭力:例如你是信托機構,你的信托和那些專業的信托機構,或者省內其他開展業務的信托機構進行競爭,你的能力從哪里來?
第六,如何建立企業十四五的戰略目標體系,如何讓這些目標進行有效分解落實:目標體系很復雜,關于規劃目標怎么定,來自于三個方面,首先和上位規劃的對接,也就是省委省政府,或者監管機關,如財政廳對企業下達了企業應該有的目標,但是有些目標會變成考核的指標。其次,企業從自身的戰略研判形成的戰略目標,如企業要國際化,那么企業要達到什么程度?企業要實現總部的管控能力,那又要達到什么程度?這是圍繞企業的戰略發展,最后,企業可能還要做一些對標,圍繞創一流和優勢企業的對標,企業要形成一整套的目標體系。
第七,如何建立十四五規劃實施的保障體系,如何有效規避風險,企業在十四五規劃,做完總體規劃,要做專項規劃,做完專項規劃后要做目標,最后一定要做一個十四五規劃實施保障,這樣的一套體系,企業的人才,資金配置,投資、融資,項目建設、風險控制、安全管理、社會責任……這些都要涉及。
不論議題怎樣選,企業想在新形勢下做好十四五規劃工作,必須全面貫徹中央要求,結合集團公司實際情況,切實履行好中央、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賦予集團公司的歷史使命,這是我們大的前提。
本文源于課程“集團十四五規劃編制”,本課程由著名實戰派管理學者,集團管理權威學家,中國頂級管理咨詢機構——仁達方略董事長王吉鵬講授。
十四五規劃期間,企業要對“十四五”規劃體系、編制要求、編制重點、編制程序、編制技術方法、編制過程中要處理的若干關系等各個方面做詳細的了解,希望就“十四五”規劃系列課程,將十四五規劃的背景、戰略、重點和方法進行剖析,我們一起尋找未來的著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