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首先需要明白為什么要“+”,為什么要“連”。
人物簡介史煒,經濟學家,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學士,為國內大型企業及在華著名跨國公司完成了近40余項咨詢研究。
史煒教授主要從事宏觀經濟、產業政策、電信、企業研究。
不管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目前圍繞互聯網的各種戰略、規劃、設想和投資,如后浪推前浪之勢,洶涌澎湃。
大批資金蜂擁而至地涌入互聯網產業,在“+”的磁場作用下,互聯網正演變為一次前所未有的資本投向大遷移,前瞻性的、戰略性的、跟風式的、投機型的,五花八門,很像幾年前資本向光伏產業井噴式的遷移景象。
時隔一年,應該對此有些反思。我認為,不論是稱作“互聯網+”,還是“+互聯網”,都說明中國經濟的發展,產業的升級到了一個關鍵的轉型、創新階段。傳統產業的發展需要一個新的支撐點和驅動力才能突破發展的瓶頸。
但是,在這股熱浪中,科學并準確地理解互聯網與其他產業的對接、滲透及資本組合方式,真正了解、認識、理解互聯網與“兩化融合”的機理,才能使這股熱潮真正推進產業的轉型與創新,才能避免盲目地跟進可能導致的泡沫效應。
“互聯網+”至少應達到以下目標才能在產業與企業層面發揮作用。
其一是帶動新需求的效應。互聯網已在中國形成龐大的需求,但主要體現在一般消費和終端消費層面,在生產與供求的中間環節,在中間產品領域尚有巨大的需求市場。
其二是改變產業與企業傳統的運營方式。在有條件、有能力的產業和企業,通過“互聯網+”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降低制造業成本,尤其是在企業的生產流程環節,“互聯網+”有很大的應用空間。
其三是通過“互聯網+”實現跨界融合。打通不同產業間的經絡,通過融合互補,提高產業的整體收益,創造企業新增附加值。
其四是以“互聯網+”實現產業互聯、市場互聯、信息互聯、智力互聯,真正實現全社會經濟的互聯共享。全面推進全社會的信息化水平。
由此可見,不論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首先需要明白為什么要“+”,為什么要“連”。
我幾個月前在福建省泉州市調研,參觀了一家紡織企業,感受頗深。這是一個正在進行產業升級的傳統企業,主要生產紡織布料。
這兩年,為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產能和生產效率,企業引進了整套紡織設備,一個近3萬平方米的車間,由幾十臺滾筒式的大型組合織布機組成,原來需要幾百人的車間現在僅需幾十人就能保證正常運營。大型滾筒紡織設備生產效率雖高,但出現斷線、纏線等問題不易被發現。
因此,企業在生產流程中,增加了設備的感應系統,及時發現問題。可是,要解決斷線和纏線,就需要整個機組停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及時調配人力快速解決故障,企業在加大設備人工智能的同時,將互聯網技術融合到設備監控的人工智能中,一旦發生故障,可以在第一時間將故障的原因、環節、位置傳送到車間負責人和企業技術經理的手機上,并可以根據生產數據庫的分析處理,快速提供智能化的解決方案,達到最短時間排除問題。
盡管這個企業在處理故障時仍需要工人親自去解決,但將設備監控、人工智能、互聯網有機地融為一體,仍令人贊嘆不已。我不禁感慨,這或許就是大家追崇的“互聯網+”或“+互聯網”吧。
近期,一位聽過我講課的企業老板找到我,信誓旦旦地說要搞互聯網平臺。這原本是為嬰兒奶粉企業做經銷的企業,現在天天聽周圍人講“互聯網+”,看報紙知道“互聯網+”是國家的大戰略,所以也想搞個平臺,在平臺上賣東西。
我問他什么是平臺,他自信地說,找個軟件公司給我們企業做一個APP,然后通過發傳單,有獎推銷,讓別人下載我的APP,就是平臺。他確實屬于跟風型的欲進入者。
至于商業網絡平臺基本的要素,比如整體架構的設計、網絡解決方案、平臺與各個子環節的對接方式、數據處理和整合、商品的網絡結算載體、生產方和銷售方以及平臺在其中的運作方式、平臺的安全與開放性等基本問題,一概不知。這個賣奶粉的老板甚至以為只要搭建一個APP,讓大家知道了、下載了,大筆的錢就能裝進口袋,商家們就會蜂擁地圍著他轉。今天,這樣的“互聯網+”狂想者四處可見。
我認識的一個做品牌雨傘的生產企業老板,去年專程到北京找我,告訴我生產雨傘太辛苦,準備做一個電商,把當地企業生產的雨傘都放在他的平臺上賣。我問他什么是電商,他說,就是在互聯網上賣東西,請人設計一個自己能控制的“天貓”,就可以像馬云一樣賺大錢啦。我再問,你知道做一個電商需要多大投資嗎?電商到底講的是什么內容,他沒回答,用茫然的眼睛很無辜地看著我。
最后他告訴我,他是被一個臺灣老板忽悠才動心的。我后來去了他的企業,各式雨傘、陽傘、花傘,讓人賞心悅目,企業的設計中心和新型輕型材料的引用,領先業內。這個企業不是不可以利用“互聯網+”,關鍵是要先搞明白為什么要搞互聯網,用互聯網干什么。
“互聯網+”在現實的應用中,市場遠比天貓可觀的多,只是許多企業只相信概念,不去琢磨應用,只相信過去傳統的“聽消息”的發展手段,不懂得創新首先需要腳踏實地的道理。
今天,“互聯網+”在傳統產業領域、現代農業領域、連鎖商業領域、企業生產流程與管理領域有著廣泛的發展空間,例如農業中的農超對接(基地農業與城市超市對接)……
我幾年前和陜西電信的同志一起參觀了西安郊區的規模化大棚蔬菜后,呼吁了多年,現在終于有企業要投資發展了。
城市社區內成規模的連鎖小超市,母店與各個連鎖店的互聯網應用及“沃爾瑪式”的管理,我也精心幫助企業做過創新實驗。現在,我在天津的一個學生,已將旗下的100多個連鎖店整合為一個統一管理、配貨、監控、結算的平臺,最近被一家國有企業花一個多億并購,成為天津首屈一指的大型連鎖平臺,并開始由賣“吃”的向賣多種商品擴張。
收購重組后的網絡平臺,擁有天津最大的網絡交易集散中心,中心平臺大廳有兩萬多平方米,引入了幾百個小型電商和交易對接點,市場已由天津擴張到全國。
成功的例子和試著撞大運的例子有很多,我想說的就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互聯網+”要從學走路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