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機會導向性的增長轉向能力導向型的增長
大家知道現在的經濟增長遭遇到一些阻力。過去的增長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內靠房地產、外靠加入WTO。房地產的發展拉動了幾十個產業,而中國加入了WTO之后大量具有比較優勢的企業開始參與全世界的分工,中國制造特別是中低端的制造獲得非常大的增長。現在看來這兩個條件未來可能不太具備了:房地產一定是具有一個比較長的下行的調整周期。從國際經濟形勢來看,過去幾十年世界主旋律是全球化、國際化,現在另外一股潮流出現了就是反國際化、反全球化,所謂貿易的紛爭、貿易戰可能不是一時能夠解決的,可能要延續很長的時間。中國企業怎么辦?過去幾十年國內大部分企業的成長叫機會驅動的增長。在新形勢下,未來要從機會導向性的增長轉向能力導向型的增長,就不能靠外部的因素,主要依靠自己內部的因素來成長。
無論環境如何變化,為什么總有企業持續增長?
1998年創始人李東生講:“我創業做彩電的時候其實是一無所有的,敢做彩電是因為有巨大的市場資源,通過銷售網絡就可以把資源轉化為收入。”李東生這段話非常明顯的告訴我們,中國企業增長是靠外部的市場資源,現在外部的市場資源可能不太具備了。顧家家居是一個傳統的沙發企業,創始人說:“整個建材家居去年第四季度開始下滑,我手里只有一群平均年齡不到30歲,學歷在大學以上的年輕人。”
可以看出,未來無論多困難,中國企業只有一條路可以走,就是以組織的力量來驅動成長。有一支鐵軍團隊,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仗都能打贏。
調研過200多家上市公司發現優秀的公司有一個共同點:高能組織
把企業的特征概括成三高,所以稱為高能組織。
而準確判斷未來幾年內中國企業需要什么樣的理念,這是管理學家要做的事。
高能組織=人 X 管理體系 X 數字標準
”三高”,第一是高能量,物理學界有高能物理、高能電磁,我們把組織命名為高能組織,即是高能量,高競爭力、高戰斗力,能夠動態追趕。高能量的背后有高素質的團隊,結果就是高績效,能夠創造比較好的顧客價值和企業價值。
高能組織,用公式來表達,人,高能組織一定要有高能、有大電量才能形成一個高能的場,那么就是組織的成員。第二要有管理體系,高能只有在加速器里面才能使其動能更大,這個加速器就是管理體系,它是跟個人沒有關系的,包括管理的流程、體制、機制、制度、規范、方法、工具等等。這是華為的經驗,華為的管理體系建設是用了二十年的時間。人、體系、標準,X號是什么意思?X號就是人和體系包括標準是相互創造、相互適應,而這個體系的標準反過來要求人、成就人,這就是樹和土壤的關系,一個好的土壤能夠把樹長得更高大,樹高大之后,樹葉下來化作養分,這就是生態式的管理。
高能組織中的人:鐵軍是怎樣練成的?
從華為、匯川技術這些企業來看,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人才基本是“學生兵”,這是中國企業的特點,其實也不僅僅是中國企業的特點,國外一些企業也是“學生兵”。人才建設兩條軌道,一條是內生,一條是外延。“學生兵”里面也不能用普通的“學生兵”,要招好的“學生兵”。怎么招到優秀的“學生兵”?利用薪酬的杠桿,你要想把學生兵招來,你的薪酬要比市場一般水平高一些。
寧波金田銅業專門建立一個基金用做招聘“985”學生人才的補助。一般來說“學生兵”還有70%、80%會流失離開,但留下來20%就賺了,所以不要怕人才流失。你要怕流失,永遠招不來人。薪酬的杠桿對“學生兵”來說作用很大。在“學生兵”招聘引進的時候,我們經常碰到一個問題:不知道哪個學生好、哪個學生不好。很多老板去面試,結果面試好的到企業來的人往往不是特別好,為什么?因為現在很多學生專門學習面試攻略,修正人設符合老板的要求。還有說到學生會里面去選,學生會里面有很多優秀的學生,但學生會里面同樣有好多投機分子。匯川的經驗是要前置方式發現、爭奪人才。比如獎學金方式,在獎學金評選的時候發現哪個學生出類拔萃。又比如說實習,預先讓一些學生學習企業教材,一方面可以甄別人才,另一方面這些人來了之后,給他們一個挑戰的目標。這時候再形成一個高組織張力,叫不對稱激勵,向少部分人激勵,向關鍵崗位人員激勵。舉一個例子,一個主管一年20萬年薪,到了經理這一層就是50萬到80萬年薪,做到總監級別200萬年薪左右甚至更高。組織張力打開了。你給一個經理10萬,一個總監20萬,那肯定是不行的,要把張力拉開,組織能力就發揮了,同時優勝劣汰。民營企業缺人,一般的方法去補充已經不行了。
如果你問我怎么把鹽堿地變好?把黃河打開,讓黃河水澆到地里。人才也要去澆。企業現在沒有人才?沒有你就得去澆,這就是“漫灌”。
基于人性的管理 “抽驢趕馬” 出高效
廣西揚翔集團用三年招了幾千人,現在的管理骨干都是留下來的,人才需要優勝劣汰。給年輕人一個舞臺,重點是后備營機制。什么是后備營機制?比如寧波金田銅業有15個分公司,這15分公司的一把手現在要成立一個分公司總經理后備人員訓練營,按照1:2到1:3的比例把這個營建起來,就叫做后備營機制,后備營建起來之后效率會提高30%,這個機制叫“抽驢趕馬”,前面的總經理是“馬”,后面的那些人是“驢”,“驢”一起來“馬”就很著急。“驢”一上來,“馬”就趕快干,而“驢”也會很著急要接替這些“馬”。這個時候企業人才就可以生生不息了。“鐵軍”的組織文化就是艱苦奮斗、永不言敗的精神。沒有組織文化,“鐵軍”也無法建成。
高能組織背后的機理是基于人性的管理。現在90后、00后跟以前不一樣了,要基于人性的管理。第一,對人性要有一個假設,要設想人性是什么。另外一種是基于人性的分析形成管理理念,再形成整個管理的機制、方法,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在管理上一定要賦予使命、意義,要賦予每一個員工工作的使命,使命性的領導、使命性的管理非常重要,尤其是對企業家來說。東方人是最講恥、辱,榮辱感。新一代的員工,我們要給他尊重、給他榮譽、要激發人的自尊。人性都有是非,要有真相,要公正,在管理上要辯駁清楚。華為有紅軍、藍軍,有一本書叫《藍軍戰略》,每一個企業都應有藍軍,這個藍軍就是來指引主流決策的,這樣企業就不會出現大的錯誤了。管理90后、00后,首先是要建規矩,建立企業規范。
高能組織中的體系:基礎是如何夯實的?
· 體系:規則的集成
· 經營管理的理念、思想、戰略、政策融入其中
· 整體性、結構性、系統性
· 無人化;群體共享顯性知識;獨立于個人的剛性法則;超越個體的矛盾處理機制
再說管理體系。我寫了一本書叫《管理架構師》。體系就是企業里面規則的形成。導向體現在我們體系中,這個體系是整體性的、結構性系統的,它是無人的,它是群體共享的顯性知識。體系的列成是所有人都知道的,是共享知識。獨立于個人的剛性法則,誰也不能在這個規矩面前逾越它。然后是超越個體的矛盾處理機制,因為有時候管理情境很復雜,靠個人做裁判去判斷不行,要靠機制、法則來處理這些矛盾。
為什么是美的?組織活力
· 分權機制
· 績效機制
· 激勵機制
· 選拔機制
· 培養機制
構建體系的邏輯,構建體系的邏輯,我提出一個POC模型,首先是活動流程化,然后是流程組織化,再把這些協同起來。協同組織有四種連接方式:最基本的是權力連接,有大權力,比如總裁,有小權力,小組里面也是權力連接;最重要的是工作連接,一個工作走到哪里是誰負責,需不需要審批;講到流程連接,一定要減少審批環節,任何事情簽字人不超過三人,這包括流程的發起人。當然了,有一些重大的收購兼并需要理事會、股東大會審批的,這里指的是CEO以下;交易連接很復雜,可以有內容交易,比如車隊,你就可以購買車隊的服務。講一個小故事,我經常到廣州機場,飛機一晚點司機臉色就很難看,也不幫我拉箱子,他覺得今天倒大霉了,說一點多兩點半才到,所以我每次內心極其慚愧,說師傅對不起。過了兩個月,司機變了,司機見著我說無論多晚我都等你。我后來搞清楚了,美的把車隊改革成一個服務機構了,這是機制的作用。偉大的機制是文化連接,所以大家看小夫妻既沒有權力連接,也沒有交易連接,也沒有流程說換尿布是五千,他就是要把小孩帶大,這就是文化連接、使命連接,這是管理最大的境界。
高能組織中的數字標準:進步是如何實現的?
· 流程數字化
· 少人化,扁平化
· 員工自主、自律工作
· 組織網絡化連接
· 內外價值鏈融合
數字標準。進步是怎么實現的?就是由數字替代權力權威。因為有了數字平臺之后,流程數字化就不需要領導監督了,用數字監督的好處:減少人員、扁平管理。在數字驅動下,員工自主、自律工作,和外部連接,內外的價值鏈融合。
高能領導者的特征:
· 行在知中,知在行中;做就是了
·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 有時候就是要矯枉過正
· 以空間換時間,以時間換空間
·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
高能組織最后取決于高能的領導人。比如李云龍,什么兵都可以練成鐵軍。高強度思考,思考要很周密。行在知中,知在行中,王陽明的思想,做就是了。遇到問題不要怕,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有時候就是要矯枉過正,就是要強行的命令一個月只能開一次會,只有這樣才能把會議減下來。就是因為人不夠了,所以要去招很多人,有時候必須要矯枉過正。有的時候以空間換時間,以時間換空間,一份耕耘一份收獲。
高能領導者破心中賊
· 偏離真相、常識、規律的“自我設定”
· 投機主義,走捷徑
· 狹隘本位立場的利令智昏
· 權利意識的擴大
有人說早上要吃六個花生米保你長壽,為什么要吃六個而不是七個呢?這就是偏離常識。然后是投機主義、走捷徑,還有避免權力過大。
本文系北京華夏基石管理咨詢集團合伙人施煒博士于世界經理人第16 屆“中國十大管理實踐”高峰論壇上演講稿,由世界經理人編輯整理。
施煒先生現任北京華夏基石管理咨詢集團領銜專家,北京可思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兼任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自1995年起長期從事管理咨詢工作,既有學院派背景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出版有《企業戰略思維:競爭中的取勝之道》《重生:中國企業的戰略轉型》《連接:顧客價值時代的營銷戰略》《深度分銷:掌控渠道價值鏈》《管理架構師》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