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決策的誘因是信息的輸入,決策者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產業相關信息,而這些信息迎合或激發了決策者現實或潛在的投資需求,這時就激發了決策沖動。我們可以看出,產業決策的外部誘因是信息,內部動因是投資需求。
其實在這之前,決策者首先要對是否進行產業決策進行判斷,在進行產業決策的內外動因之外,還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在影響著決策者產業決策動機的產生,而這一看不見的手就是企業的經營價值觀。經營價值觀是企業經營的基本信念和指導原則。如利潤最大化、市場份額最大化、社會利益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抑或超越利潤之上的價值觀,持續增長、基業長青等等。
經營價值觀就像過濾器,對是否需要產業決策進行過濾。舉個例子,如果有一產業有很好的利潤,但是外部經濟或社會負效應較大,持社會利益最大化這一經營價值觀的經營者將對這一產業利潤相關信息不感興趣,就不會產生產業決策的動機,相反如果以利潤最大化為經營價值觀,就會產生決策的動機。
經營價值觀還如同三棱鏡,對決策信息流起分光作用,決策中哪些信息有用,不同信息的價值及作用如何,一旦經過經營價值觀過濾,在決策者的眼中便形成帶有色彩的信息。如果決策者的價值觀是追求基業長青,他就會對遠期影響信息比較關注;如果追求利潤最大化,他會更關注投資利潤率的相關信息;如果追求社會利益最大化,他會關注增加社會就業、能源消耗、污染等相關信息;如果企業經營的價值觀建立在官本位的基礎上,就往往對能產生社會影響、產生政績的信息高度關注。人們永遠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信息,每個人的世界僅僅是他關注的那個世界。
無論是產業決策動機的產生,還是對信息的辨別,經營價值觀對決策都有重要作用。經營價值觀作為企業文化范疇,還制約著包括決策者在內的所有成員的思想和行為,并通過影響人們的態度而對決策起影響,因此企業經營者做好產業決策,首先要有科學合理的價值觀,縱觀中國企業產業決策得失,價值理念的作用不言而喻。
對產業決策起重要作用的另一影響因素是產業決策思維方式。思維方式是產業決策的邏輯,如是從眾思維,還是逆向思維;按照周期理論,還是相反理論;是產業整合、并購外生式增長,還是內生式分裂增長;是理性決策,還是拍腦殼、拍胸脯;是滿意化決策原則,還是最優化決策原則;是個人決策還是群體決策;是程序決策還是非程序決策……
產業決策的思維方式還表現為產業決策的流程,如產業相關信息收集調研、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商業計劃書、項目模擬試驗等決策程序的選取。思維方式通過對決策路徑選擇的影響而制約著決策。許多決策之所以失敗,與決策者的思維方式存在局限性有重要關系。中國企業要做好產業決策,就要突破思維的局限性。
如果說價值觀通過影響決策的目標影響決策,思維方式通過決策路徑的選擇影響決策,那么方法是通過影響決策的效率而影響決策。產業決策的方法是指決策時選擇的判斷方法,如回收期、凈現值法、內部收益率法、內外環境分析、量本利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SWOT分析、波斯頓矩陣、五要素模型等。許多決策之所以失敗,與決策者的方法缺乏有重要關系,企業經營者要做好產業決策,就要系統化地掌握相關決策方法。
另一個對產業決策的影響因素是決策者的心態。很多決策失誤是由于心態不佳造成的,或過于保守、或過于浮躁、過于浪漫、或過于激進、過于冒險、過于投機……心態對決策產生重大影響,在這一點上決策者心態的修煉很重要。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來看一看在人才決策中哪些因素在影響決策。
人才決策的誘因也是信息流,包括職位空缺信息,人才供給信息,員工人事信息。
另一個影響因素則是對人才的價值判斷。如對人力資源重要性的判斷,企業的資金、技術、土地、勞動力諸生產要素之中,人所起的作用是什么?行業的不特點,資金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知識技術密集產業,人在各要素的作用各不相同,我們如何來認識?
對不同崗位價值貢獻度的判斷。營銷、生產、技術、財務、策劃、管理等不同崗位對企業的貢獻度如何?企業家、經理人的價值是什么?誰是企業核心價值的創造者?
對還有對人性的判斷。如中國古代儒家的性善論、法家的性惡論,西方X,Y理論,“經濟人”假說,人際關系學說等等都是對人性的認知。很多企業人才決策失誤的一條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對當代中國人人性的合理認知。
對人才的價值認知和對人性的認知決定了人才決策的思維方式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還是“用人要疑,疑人也用”;是在人才的使用上花更多投入,還是在其它生產要素上投入更多;是多設管理崗位,多用管理人員,還是多設營銷崗位,多用營銷人員,或者還是多設技術崗位,多用技術人員;是多用正面激勵方法,還是以罰代管。對人才決策的價值理念、思維方式又進一步決定了人才決策的方法。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進一步推導出這樣的結論:信息流、價值理念、思維方式、方法、心態是影響企業經營管理決策的五大關鍵要素。
信息流是指與企業經營管理相關的各種信息流動,包括產業投資信息、人才信息、商業信息、政策法規信息等。
價值理念是一種對人與事的潛意識取向、認識與判斷,是一種經營哲學與世界觀,如辦企業的宗旨是什么?處理企業中人際關系的標準是什么,是“寧負員工,不讓員工負我”,還是“寧負自己,不讓我負員工。”
思維方式是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是從實踐出發,還是從經驗出發、書本出發、權威出發;是從整體系統思考問題,還是從局部思考;是通過實證邏輯方式,還是主觀臆斷;是正向思維,還是逆向思維;是辯證思維,還是機械思維;是簡易思維,還是……
方法是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
心態是決策時的心理狀態。如面對困難與壓力,面對榮譽與贊美心理如何反應。是沉著冷靜,還是浮躁;是平和的心態,還是投機的心態。
找到影響決策的五大要素,就已經追溯到問題的來源。五大要素之間相互影響,從不同的維度影響著決策。信息流是決策的基礎、前提和誘因;價值觀是信息的過濾器,直接影響著決策的目標和方向,同時也影響決策思維;決策的思維方式,影響著決策的路徑;決策的方法,影響決策的精度和效率;決策的心態,影響決策的時機、深度和廣度。
決策的主體是管理者。決策的水平決定了管理者的高度,管理者的素質集中體現在企業的三大決策上。在當今中國,企業發展的瓶頸集中體現在企業的決策上,也就集中體現在管理者素質上。因此提高管理者素質和決策水平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