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經濟和自然的“天氣”一樣寒冷的季節,因為美國人的錯誤,也因為我們自己的失誤,百年一遇的危機沖擊著我們的生活和心靈。許多企業開始驚慌失措,這與半年前乃至一年前的無動于衷對照鮮明。先是歌舞升平中的麻木,后是哀嚎遍野中的無助,我們總是在風浪來臨前時選擇驚懼!其實,中國的企業家當下最重要的選擇是沉著和冷靜。借一雙慧眼,看清眼前的世界,謀定而后動。
自10月24日國務院批準2萬億元鐵路投資開始,11月9日,4萬億投資拉動明后兩年經濟的戰略又行出臺。縱觀世界,唯中國經濟似有些許生氣,明眼人可以看到,進入10月份,我國有大約100家以上的上市公司宣布正在或者已經實施了并購重組等資本運作行動。其中多家公司股票逆市上漲,央企和各地國資委屬下企業都在推進相關工作。相對應的,企業面臨的政策環境正在變得更加寬松。政府已經明確,銀行可以支持并購行為。在一些敏感行業,如鋼鐵業大企業以提升行業競爭力,實現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應為目的的,針對中小型鋼企的并購活動已經全面展開。與此同時,在以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世界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以低成本抄底為契機,以產業整合、產業鏈打造為手段,以提高全球范圍內競爭力為目的的海外并購正在成為國內強勢企業走出國門的重要資本策略。
種種跡象表明,許多企業經營者期待的,可以度過嚴冬的系統的綜合性的機會正在出現,盡管這種機會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或者說解決所有企業的問題,但我們說,轉機和危機已在企業面前頻繁閃現,經濟的混沌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一、解讀4萬億刺激投資下的中國經濟與企業的關系
中國經濟的企業式解讀。
1、二元經濟增長結構的形成
中國經濟創造了30年增長9.9%,連續10多年平均增長超過10%的奇跡,真正的激蕩30年。
但2006下半年以來增長格局產生了明顯的變化:占中國經濟30%左右份額的國有、壟斷半壟斷性企業在交通能源、基礎性行業擁有30%左右的增長,這些增長大多以投資拉動。而70%的中小型企業幾乎止步不前,其中一些企業逐漸開始進入停業、歇業甚至破產的境地。
2、五大要素進一步影響70%中小型企業的發展
之一:人民幣升值與美元貶值產生的匯率持續上升;
之二:出口型需求的衰退;
之三:成本的持續上升(原料價格的持續上漲、成品價格上漲有限、勞動法的出臺);
之四:以防止通脹為目的的宏觀調控(使企業資金成本上升,獲取困難);
之五:中小型企業的投機失誤,部分企業將流動資金投向股市和房市被套。
3、4萬億救市之后的態勢預測
匯率開始出現震蕩,升值趨勢短期難以逆料,但升值空間有限,不排除人民幣貶值可能;
出口型需求更加衰竭;
成本上升會得到一定程度遏制(原料趨跌,CPI從最高時的8.7%下降到11月的2.4%),整體將變成可能的謹慎樂觀,原料依賴型企業、原料成本占比高的企業將趨利好;
以防止緊縮為目的的宏觀調控,且調控將改變二元結構的格局,70%的企業將獲得直接利益,因為國家提出了1200億元財政收入讓渡舉措;
30%企業將持續得益,挑起更高的增長重擔;70%企業情勢有所好轉,但部分出口依存型或勞動密集型企業繼續將遭受洗牌。
4、新經濟條件下企業的走向描述
首先,大多數企業將直面由前兩大因素帶來的沖擊,尤其出口依賴型無品牌企業(保姆型企業,產業分工中的低端企業);
其次,企業將面臨消費者預期和社會消費信用的下跌的雙重挑戰;
再次,30%直接受惠于4萬億投資的企業的利好;
預計,行業整合即將出現,整合將從局部走到全局、從國內走到國際,強勢企業將可能獲得低成本擴張的戰略機遇;
在行業整合前提下,產業升級、企業轉型的可能頻頻出現;
對于很多企業來說,從眼睛向外到苦練內功,降本和控制投資也許將成為生存手段;
在資本層面,國外資本、國外企業已經以多種方式走進中國,在PE\VC走向成熟時,LP等開始走進國內。大家認為國內企業市盈率下降之后,企業價值走向理性,直接融資的機會會更多,基本趨勢是好企業好項目融資更從容,投融資雙方都趨理性。
二、中國企業在微觀層面的戰略選擇
請注意微觀和戰略兩個詞的意義,微觀指主體是作為經濟細胞的企業,戰略指的是中國企業在新經濟條件下可能選擇的基本策略。
中國企業的戰略思維:
1、看清企業所在的行業與4萬億刺激方案的關系
看清行業的全貌,對中小型企業并非易事,但現在對有些企業來說已到了“最危險地時刻”,沒有“當局者清”的能力就很能把握前進的方向。
企業要學會做出基本的判斷:一定要看清4萬億投資與自身的關系,我們認為通過對企業所在行業的分析以及企業的自我再定位,基本可以把握你與4萬億處在高度關聯、中度關聯還是無關聯狀態,同時可以判斷4萬億的投資刺激對你的企業是利好、負面還是中性的影響。
2、如何看清行業全貌和特征,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建議企業從以下幾個方面和維度去厘清行業的走向。這些要素包括行業集中度、行業生命周期和成長性、關鍵成功要素、行業本質、競爭特征、行業特殊性等,在新經濟條件下對這些要素走向的預判將有助于看清行業的機會與風險。
3、企業家還要注意審視和剖析企業的定位。企業家要內視自己的企業,你在行業中屬于什么戰略集群,處在什么地位。這些內涵包括:
行業地位,目前定位、競爭地位、未來定位;
品牌定位,經濟產品、社會產品和組織產品;
產品和技術競爭力,靜銷力如何,因為在經濟下滑時,競爭往往會回歸本源,企業的根本還在產品及產品的靜銷力;
財務結構,主要有負債結構、贏利能力、流動比率、財務杠桿系數(資產負債率100%還是20%),對于財務結構的剖析要精細深刻,不要文過飾非。
三、不同企業的應對策略
1、利好型企業:抓住機會,適度出擊,頭腦清醒。機遇不能放,尤其在經濟處于低谷的時期,但出擊要適度,頭腦要清醒,不要貪大求全;
2、負面性企業:注意管好業務層面,核心業務要盡量帶動現金流;發展業務要評估成長性,然后決定新的應對戰略,非成長性極好就放棄或進入防御期;種子業務如果不是現金充沛就適當選擇保守性策略。同時注意企業產品創新、品牌創新、技術創新和業務模式的創新,以提高競爭力。
3、非關聯性企業:這樣的企業關鍵在于練好內功,以我為主,既不盲目悲觀,也不無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