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中國智造的“機”
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智造的轉變,直接的影響要素是技術。從目前看,與中國制造相關的相關技術飛速發展,尤其是在關鍵技術領域都有突破性發展,如我們在國慶閱兵式展現的東風系列戰略導彈領域的相關技術足以讓戰略對手望而生畏,同時,我國在軌道交通、電網傳輸領域的相關技術也已經處在世界領先地位。然而,我國制造業的基礎部分以及大部分領域,相關技術還需要面臨巨大的挑戰,尤其是一些關鍵技術,如關鍵芯片、關鍵裝備、關鍵工藝等仍被發達國家或戰略對手卡著脖子。
技術的差距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而看不見、摸不著,但是有著至關重要影響的是對技術本身的看法以及對于技術路線的選擇,恰恰真是這一點,無論是任正非,還是曹德旺,這兩位以國際市場為目標的企業家當談及技術的時候,幾乎異口同聲的認為:基礎科學、基礎研究是中國制造實現跨域的關鍵。面對人人問題的時候,整天講“我們不需要博士,需要博土”、特別講究人才接地氣的任正非脫口而出,我們需要的是“數學家”。其目標就是強調了人才培養的長遠性和基礎性。
也就是說,制造業競爭直接拼的是技術,背后拼的是對技術的理解,而對技術的理解,本質上取決于對于技術的戰略性思考。那家曾經戰略意識很強而成長為行業霸主的企業正因“戰略沒啥用途”而遭受著自上世紀80年代創業以來最嚴峻的挑戰、那家曾經業內第一家做戰略規劃的房地產領軍企業今天也因CEO的“戰略就是虛”而似乎走在不知干嘛的路上,而戰略導向性比較強的華為、濰柴動力、方太等一批“好孩子型”企業正領時代之風騷,成為真正的行業霸主。
從招商引資到創新發展的“道”
最近幾年,由于身處裝備制造業智庫和籌備制造業上市公司論壇的原因,我接觸了太多的地方地方的招商部門和各類開發區負責人,與他們打的交道越老越多,也帶著不少優秀的制造業上市公司或冠軍企業來到了很多個城市的開發區。客觀地說,招商引資的政策全國各個城市都差不多,無非就是土地價格、租金優惠、稅收優惠、人才落戶政策、資金支持等。但是,結果卻是大相徑庭。當然,這里有南北方的差距,江蘇、浙江、廣東三省由于經濟實力的雄厚而在上述政策方面執行的力度更大、更有效。不過,我覺得,即使如此,這三個省份中的不同城市,結果也是大相徑庭的。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其原因就是招商引資理念的重大差異,如果依然是招商引資的概念,我估計,這個商是越來越招了;這個資,是越來越難引了。現在連美國、英國、德國和卡塔爾都來中國招商了,而且政策的優厚程度不亞于國內的任何一個城市。現在一個優秀的企業、一個所謂好的項目,都不缺地方,也不缺政策,而是需要一個能夠讓自己發展得更快、更好、更能展示價值的地方;同時,一個條件比較好的城市,不缺少資金,也不缺大型企業入住,甚至很大的企業,比如開發商都是千方百計的找書記和市長要地要政策。所以,今天真正能夠體現招商價值的其實是能夠找到一條城市產業發展與企業創新發展的有機融合之道。
戰略賦能的時代來了
無論是制造業企業的轉型升級遇到的瓶頸,還是城市招商引資面臨的挑戰,在我看來,本質上都是一個創新發展的問題,而這個創新發展的關鍵是戰略賦能,就是通過創新的戰略設計,充分調動產業資源、技術資源、金融資源的力量,通過智慧資源融合,重構產業價值鏈,構建產業創新與城市創新的生態圈。
如果不能為新的產業項目、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一個富有價值的有機生態。不管你這家企業可以拿到國家多少補貼、你能夠從資本市場上融到多少錢,你都將被淘汰甚至崩盤,在我們2276家制造業上市公司里于2018-2019年最為引人注目的爆雷事件都不是發生在缺錢的傳統企業,都是拿到國家補貼較多、資本市場融資最多的企業之一。這難道還是資金短缺的原因嗎?表面看起來是資金鏈斷了,實質上是一盤死棋的正常結果。
對于渴望招商引資的城市而言,不管你這個城市有多少家大型央企給你站臺,也不管你可以從中央政府手上可以獲得多少扶持資金,如果你這個城市缺乏產業生態的概念,不能從創新的角度進行有效的進行產業設計,站在產業或企業的角度構建一池活水,即使招來了商也不能長久或者不能產生價值。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今天的招商引資是一個智慧行業,今天的城市產業發展是一個產業生態與城市發展的有機融合。
通過戰略設計、整合資源而賦能成為一種智庫的發展趨勢,這既是今天戰略規劃的升級,也是產業創新、城市發展的必然要求。缺少了能量的戰略規劃必然是一種空洞的說教,而缺少了戰略規劃的能量或資源必然會變成一種浪費和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