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磊
戰略是量化管理體系的第一契約。
從企業未來發展的角度來看,戰略表現為一種計劃(Plan),而從企業過去發展歷程的角度來看,戰略則表現為一種模式(Pattern);如果從產業層次來看,戰略表現為一種定位(Position);而從企業層次來看,戰略則表現為一種觀念(Perspective)。
可以說,一個組織中的所有成員如果沒有對戰略目標達成共識,他們就會不由自主地按照各自的想法展開行動,當然,最終的結果只能導致組織效率低下。在世界所有高效組織中,無一不對戰略規劃有清晰地描述,只有當組織的前景確定之后,組織成員才能按照既定的目標展開各自的工作,組織結構之間的摩擦才會越來越少,配合越來越默契。
很遺憾,中國的大多數企業沒有戰略,有的企業老總的想法就是戰略,并且這樣的戰略是經常更換的。我們前進的方向總固定不住,今天向東,明天轉向東北,后天有可能掉頭向西。這也是中國到目前為止,沒有出現國際化企業的原因之一。
企業制定什么樣的戰略,就會產生什么樣的行為。不能被執行的戰略是空想,沒有長遠目標的行為是盲動。沒有建立起戰略契約的組織,無法確定統一的行動方案。
企業戰略是1965年美國管理學家安索夫(Ansoff)在《企業戰略論》中最早指出的。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的含義一般是指:企業為謀求長期生存和發展,在對外部環境和內部資源條件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對企業的目標、經營方向、重大經營方針、實施步驟做出總體性的謀劃。企業戰略具有對整體市場綜觀全局的能力,其中包含了對所有企業運作的商業元素與關系的透視性、相關性、前瞻性、客觀性的思維。
戰略規劃是企業最重要的管理內容,是組織內所有成員第一個要統一起來的契約。一個沒有戰略契約的公司,就好像心率不齊的病人,心臟搏動一會兒快、一會兒慢,一會兒超前、一會兒又滯后。如果一個公司沒有戰略契約的話,我們的體系、組織就會出現這種情況,就像心臟跳動一樣,沒有固定的頻率,一會兒朝東、一會兒朝西。所以,戰略契約的形成,實際上是一個機體長期發展和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心率不齊你還可以暫時活下去,但是時間長了,肯定會出問題。
那么,有人說,我的企業有戰略,我的戰略就是要成為行業的領導者。還有嗎?沒了,就是要成為行業的領導者。注意,這只是戰略的目標,不是戰略,更不是契約,戰略不但要清晰目標,還要找到實現目標的路徑,遠不是這么簡單。
戰略規劃的三條基本要求
第一條:戰略規劃必須要書面化。
沒有存在于頭腦中的戰略規劃,如果在領導者自己腦子里的話,那不叫戰略規劃。你的想法只在你自己的頭腦里面,所有的員工都不知道,那怎么保證執行?戰略規劃本來是用來統一大家思想的一個方法,所以一定要書面化,大家都可以知道。
第二條:戰略規劃一定要完整。
在書面化戰略的時候,戰略結構一定要完整,該寫的東西一定要寫上去,不能有的寫有的不寫。戰略由四部分組成,戰略整體目標,戰略階段目標,執行策略,評估標準,四者缺一不可。
第三條:戰略規劃必須要進行全員的學習和宣傳。
如果你的戰略規劃寫完了以后,沒有對員工進行宣導的話,戰略規劃等于沒有,因為戰略規劃是統一思想的,都不知道就不行,所以一定要反復地對員工進行宣導,讓大家都知道我們公司有什么樣的戰略規劃。
前一段時間,我和某公司的總裁探討問題,他公司所處的行業現在遇到經濟危機的沖擊,產生了很多問題。這是一家生產小電器的公司,經常給美的做一些配套設備,美的讓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自己其實不知道做什么好。
因為在組織內部沒有達成統一的契約,他的資金配置很混亂,很多時候都不知道資金應該怎么調動。到底是賣自己的品牌呢?還是替美的做配件加工?資源怎么整合?這兩種想法整天都在他的腦海里爭吵,在爭奪資源,其實,這實際不是一個平衡資源的問題,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缺乏一個戰略性的發展目標。
現在大家都面臨經濟危機,最好的救火方式是什么?其實火不用救,因為經濟危機來的速度還沒有那么快,雖然銷售額下滑了,但是一時半會兒你的公司倒不了,除非你的公司太小了,或者對于出口依賴太大,否則短期之內你還不會遇到立刻倒閉的風險。這時候你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立刻把公司未來發展的大方向確定好,并讓組織內部形成統一的共識,也就是建立起契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幫助你整合資源,躲開那些浪費資源的領域,所以一定要先從戰略入手。
事實上,我現在在廣東省很多企業的咨詢工作中,發現幾乎所有的企業剛做完戰略規劃以后,大家都有同一個感覺,其實我們的事業很有希望的,雖然遇到了困難,但是很有希望。沒做戰略規劃之前,很多企業家都打算放棄,最好這個事別干了。
那么,什么樣的戰略規劃是一個完整的戰略規劃呢?我們怎么做,才能量化戰略目標呢?現在世界上對于戰略的描述一般由四個部分組成:第一是企業發展的遠景;第二是企業發展的使命,第三是企業發展的價值觀,第四是5—10年的戰略發展規劃。完成了這四部分內容,戰略目標的描述算是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