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很多企業,尤其是一些民營企業,其戰略規劃常常表現為“有規劃無戰略”。這正是由于這些企業對戰略和規劃的概念辨析不清所造成的,仁達方略認為有必要對這兩個概念明確一下。
戰略是對企業未來發展方向的選擇、定位和布局,它解決的是企業做什么、怎么做和憑什么做的問題。戰略管理大師邁克爾•波特認為,戰略是定位、取舍和建立活動之間的一致性就是企業在競爭中做出取舍,其實質是確定什么可以不做。戰略的正確制定對一個企業、一個組織乃至一個國家的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們都知道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韓國的流行歌曲、影視作品等向中國席卷而來,影響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國人。作為擁有著悠久文化傳承的泱泱大國,很多中國人穿著韓國衣服、聽著韓國音樂、看著韓國電影。這也使得韓國的商品受到國人大肆吹捧,在中國持續熱銷,暢通無阻。中國媒體形象地把這種現象稱之為“韓流”。
韓國文化影響如此之巨大,是因為有國家級的發展戰略支持作為指導。韓國政府于1998年提出了“文化立國”戰略,將文化產業確立為21世紀發展國家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隨后頒布了《文化產業發展五年規劃》、《文化產業發展推進計劃》、《電影產業振興綜合計劃》等一系列將戰略落地實施的規劃。正是由于韓國政府通過對國家和全球局勢的準確判斷和深入思考之后,制定了合理的戰略,同時又制定了一系列在戰略體系之內的發展規劃,才使得韓國文化在世界上快速傳播,韓國產品大肆席卷國際市場。
此外,1994年澳大利亞制定了第一個以“創造性的民族”為核心的國家文化發展戰略,1999年英國提出“創意英國”的國家文化戰略,制定了“文化與創新:未來十年”的文化發展規劃。制定國家文化總體戰略明顯的利益實現就是:最大限度地凝聚全體國民的向心力和創造力,為實現國家的目標而奮斗。中國應當借鑒國際社會的,確立建設文化大國的國家總體戰略與相應的國家文化戰略配套系統,從而為建設世界文化強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戰略規劃是戰略確定之后,為了實現戰略目標所制定的行動計劃。很多企業在制定所謂戰略規劃的時候,常常因為對這兩個概念辨析不清,導致沒有仔細思考企業未來應該做什么,就盲目地制定了行動計劃。
例如,很多企業把計劃當成了戰略,就是忽略了做什么,直接進入了怎么做的階段,把具體的操作步驟、流程當作了戰略。比如已經投資布局了幾個行業的企業,他們的戰略觀就是把這幾個領域做強做大,將怎么組織人、怎么組織錢、怎么來打市場作為企業的戰略。實際上,這不是戰略,這是把策略和規劃替代為戰略了。這么做,實際上意味著企業沒有戰略,而是直接到了規劃層面。
對于是否要制定戰略,很多企業的管理者并不理解。他認為,我就是賣這種產品的,我也只生產這種產品,不做這個,我還能做別的嗎?我只需要做好相應的規劃就可以了。這是很多企業管理者思想上的最大誤區。行業是有可能發生地震式的突變的,企業管理者能不能預先看到這種變化,并且有效地去應對,就需要用戰略來指導企業的發展方向。如果不能提早預判,沒有做出應對這種變化的措施,企業很可能在變化中消亡。
企業不能只滿足于當前賺錢,說不定你十年掙的錢還不夠一年賠的。如果沒有長遠的戰略眼光,也許在三年五年之內企業做的如日中天,卻在十年之后反而被當初不屑一顧的弱小對手輕易地吃掉。歸根結底,企業在制定戰略規劃的時候,首先要有戰略思考,思考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并率先做出布局,隨后才是在這個戰略方向之下的具體行動規劃。
企業想要長遠發展,切忌“有規劃無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