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了互聯網,通過幾分鐘搜索,就可以貨比千家。在交通、通訊越來越發達的情況下,競爭充分了,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了。這些都會促進企業間、地區間深度的分工。因此,未來的趨勢是,企業規模小型化,經營更加專業化。
多元化的企業,特別是包打天下的企業要做減法。兩個減法:一個是產業的減法,把多產業減到少產業;一個是環節的減法,把多環節減到少環節。專做某一種產品,甚至產品的某一個環節,更能做出優勢。
有的國企什么都做。應該把改制和 “縮身”結合起來。比如國企辦的賓館,可以讓職工或民營企業把它買下來,既減輕了企業負擔,也實現了改制,一舉兩得。
很多大的國企和上市公司都去搞房地產,這并非是個好選擇。“土地為王”的時代已經過了,正在過渡到“資金為王”,下一步是“品牌、管理為王”。同樣一塊地,國企一億拿到,不一定能賺錢,因為你的專業是造機器、造服裝,在房地產方面沒有優勢。而專業的房地產公司一億拿到就能賺錢,因為它是房地產專家。
還要把改制和外包結合起來。比如一家機床廠,有鑄造、齒輪等30多個車間,可以只保留5個車間,集中精力把這幾個車間的零部件做好,其他業務外包。這樣一來,就可在當地培育起幾十家甚至幾百家鑄造廠、齒輪廠等,帶動地方的產業集群。由于有競爭,配套廠家的產品價格會降低,質量會提高。有了產業集群的支撐,龍頭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就強了。
很多企業都在提“做大做強”,但中國目前的信用體系和管理水平,難以支撐企業做大。我們現在的信用狀況和管理還不如以前的晉商。晉商那么多票號,出現過假票嗎?有人卷款逃走嗎?現在很多企業一大就垮,不是做大做強,而是做大做垮。企業一大,它的管理鏈條就長,撈一把就走的人就多,防不勝防。
做企業一定要想清楚一個問題:多少為大?我認為,大和小,應該讓“規模經濟”來說話。達到了規模經濟,大不大無所謂,沒必要無限膨脹,過度膨脹,反而會因為管理成本過度而不經濟;當然,若規模太小而達不到規模經濟,就應該適當做大。關于做專還是做多,就應該讓“范圍經濟”來說話。因為專業化而喪失必要的范圍經濟,就是太專,就應該適當做多。離開范圍經濟一味地做多,這種多元化就沒有優勢。
另外一個問題是:為誰而做大?是為股東而做大,還是為經理而做大?做大的目的,應該是追求股東的最大回報。離開股東利益的最大化,甚至通過犧牲股東利益,為大而大,為經理人的名聲和地位而做大,這種做大,對股東、對投資人沒有什么好處。某企業如果做到世界500強,卻對股東沒有多少回報,有何意義!
我很贊成格力空調總裁董明珠“工業精神”的提法。按我的理解,“工業精神”包括專業化精神、務實精神;追求效益第一,而不是規模第一。
看看中國家電業,產業同構嚴重。如果有人專做彩電,有人專做空調,有人專做洗衣機,再加上國美、蘇寧等這樣公共的、專業的銷售體系統一銷售,整個行業會活得更好。專做微波爐的格蘭仕就是“工業精神”的代表。我很欣賞格蘭仕老板的一句話:“我雖然不能讓中國人富起來,但我能通過我的工作,讓中國人辛辛苦苦掙的錢買到更多的東西。”
中國企業要多向德國企業學習。它們數量很多,規模不大,幾代人專注于一個產業,不張揚,做“隱形冠軍”。中國企業都在爭做500強,它們是爭活500年。
中國企業不專注,跟我們的商業文化有關系:太急功近利,浮躁,希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要有所改變,還必須革新現有的融資模式?,F在銀行都愿意給大企業放貸,一放就是幾個億或幾十個億,幫助大企業吹氣泡,越吹越大,最后氣泡一破,全完了。股市也在幫大企業吹氣泡。一個企業長期只有幾千萬資金,企業管理者只有管幾千萬資金的管理能力,一旦上市,突然給他幾個億或十幾個億,他的管理能力根本就跟上。相反,自我感覺的膨脹速度倒是迅速加快,手上有了幾個億或十幾個億,突然感到自己成了神仙,什么都能干,無所不能,無所不會,盲目擴張。應針對中小企業建立多種融資渠道,幫助它們循序漸進式成長。另外,還應降低企業所得稅率,增加企業的留利,讓企業有更多積累滾動發展,實現內源融資與外源融資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