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工匠精神”?在寶鋼冷軋廠流傳一個“一把刷子”的故事。一個工人偶然看到運來的鋼卷兩端有些廢屑,就拿了把刷子,把兩邊給刷干凈了。結果這批鋼板成品率一下就上來了,汽車用鋼板的成品率不高一直是冷軋廠的一個重大技術難題,可是它無意中被一個工人給解決了。從此以后,熱軋鋼卷兩邊要用刷子刷就成了標準工序了。
一位寶鋼的工程師說:“你從引進軋機中的工藝手冊中絕對找不到這個操作工序,這是個訣竅。”后來他去國外軋鋼廠考察,也看到了刷子,“我一看那把刷子就知道是干什么用的。”顯然,如果沒有實踐,是不會發(fā)現這把刷子的,也許我國的汽車用鋼板至今還要大量進口。結論:工匠精神就是一把刷子解難題的“干中學”。
日本或德國產的設備,在德國和日本安裝運行效果就很好,拿到我們國家再安裝,運行起來效果就是不行,而且怎么都找不到毛病。一些企業(yè)就有這樣的問題。從德國買來的機器部件自己組裝起來以后,開始的一段時間機器運行總是比較困難,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期。后來為此我們請來德國的工程師幫助安裝。
我們驚奇地發(fā)現,德國工程師的高明之處僅僅在于:在安裝機器之前,用砂紙將每一個螺絲釘打磨一下,然后再安裝,結果機器運行良好。原來事情就是這么簡單,而機器原來所需要的磨合期,實際上是機器在運轉過程中,通過自身的運動和摩擦來打磨螺絲釘的過程,難怪需要一段時間了。
日本人、韓國人也曾埋頭向發(fā)達國家學習,但他們的學習從來就不是機械地模仿跟進,而是力圖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努力在學習技術中獲得創(chuàng)新的能力,在干中學,這就是他們能夠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為什么中韓兩國引進技術會有如此大的差距?這是因為韓國不允許成套引進生產設備,非常注重消化吸收和再創(chuàng)新,許多領域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投入之比達到1∶5-8,使本土企業(yè)的自主開發(fā)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與他們相比,我國的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嚴重脫節(jié),兩者的投入之比為1∶0.08。由于長期不注重消化吸收,使得我國許多產業(yè)很難走出“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誤區(qū)。中國的某些產業(yè)盡管已搞了多輪引進,但仍然停留在擰螺絲釘的層次上。
《十三五規(guī)劃綱要》中也提出“深入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發(fā)揮科技創(chuàng)新在全面創(chuàng)新中的引領作用,加強基礎研究,強化原始創(chuàng)新、集成創(chuàng)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chuàng)新。”工匠精神就是干中學,在引進、消化吸收中再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