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天的“平臺”具有了全新的含義,從計算機行業(yè)延伸到各行各業(yè),被認定為商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
在《戰(zhàn)略地圖》里:客戶價值主張里有四類:產品領先、整體解決方案、運營卓越、系統(tǒng)鎖定。而“系統(tǒng)鎖定”大概就是平臺的前身。
《平臺戰(zhàn)略》一書也講到,平臺生態(tài)圈里的一方群體,一旦因為需求增加而壯大,另一方群體的需求也會隨之增長。如此一來,一個良性循環(huán)機制便建立了,通過此平臺交流的各方也會促進對方無限增長。而通過平臺模式達到戰(zhàn)略目的,包括規(guī)模的壯大和生態(tài)圈的完善,乃至對抗競爭者,甚至是拆解產業(yè)現狀、重塑市場格局。
所以大眾普遍把“平臺”上升到戰(zhàn)略層面,描述為一種新的商業(yè)模式。

※ 重新定義“平臺”
眾所周知,現在發(fā)展比較好的平臺,一個是谷歌提供的安卓技術型平臺,另一個是阿里巴巴構建的商業(yè)交易型平臺。
馬云他們把更多的人拉在阿里上面進行交易,這個交易平臺在全球,尤其是在中國成為企業(yè)界標桿,很多人摩拳擦掌,很多人已經在模仿。
技術型平臺發(fā)展的關鍵是技術要足夠的開放和先進,能夠為更多人所用。當然并不是非要達到Facebook和蘋果級別和標準的才叫開放平臺。
首先,需要做到應用開放。開放自身平臺的各種標準接口,歡迎第三方提供各類應用,共享用戶,共同服務;其次,橫向開放。開放平臺本身歡迎第三方平臺或網站互聯互通,讓用戶在不同平臺和網站間暢通無阻;最后可以是數據開放。在保護用戶隱私前提下,開放用戶基本數據、關系數據和行為數據,同時第三方一起打造個性化、個人化、智能化、實時化的服務模式。
大家通過提供的應用到數據能獲得更大的好處,比如說降低研發(fā)的難度,加快進入市場的速度。當然,獲得更多系統(tǒng)之間的對接,可以說平臺事實上是一個標準。
一個因封閉而被淘汰的經典例子則是“索尼不連接”(Sony Disconnect)。針對蘋果的iTunes,索尼公司推出了自己的在線音樂商店索尼Connect,以及配套的隨身播放器和軟件,但堅持采用自有標準的音樂格式ATRAC3,不但無法在其他播放器上應用,而且索尼系播放器也不支持MP3。
技術平臺提供一個基礎,他的特質是開放或半開放,而如果技術平臺收費過高,則會讓人產生負擔,最終不會被人所接受。而如今非常成熟的技術平臺是谷歌的安卓、蘋果的IOS,包括亞馬遜、阿里巴巴正在做的很多事情,也都具備這個特征。
商業(yè)交易型平臺的主要特征是:必須要提供一個非常容易實現交易的環(huán)境,阿里巴巴就是這樣,把大家匯聚在一起,可以輕松實現交易。
當參與交易的人要求平臺給予某種程度的“資格審查”、“認證”、“管理”、“保險”性質的價值的時候,就轉化為一種“信任平臺”了,這是“交易平臺”的升華,但不否定交易平臺——這就是“規(guī)則”的作用。乃至后來馬云在阿里展開的轟轟烈烈的反腐敗運動,也是為了保證這一屬性。
十來年時間,中國網民從學習網購,到“雙十一”全民狂歡,和馬云一起創(chuàng)造了中國電子商務與零售業(yè)的奇跡,阿里2014年9月20日在美國紐交所上市,此次 IPO 融資規(guī)模將高達 218 億美元,這是紐交所 223 年歷史上最大的一筆 IPO,也是史上最大。
這么成功僅僅是因為它是一個互聯網交易平臺嗎?淘寶的成功離不開雅虎與軟銀的巨額資金支持;離不開互聯網和PC的普及;更重要的中國是世界工廠,物流業(yè)與基礎設施發(fā)達,人工成本較低;最重要的是馬云團隊的無數次試錯和不懈努力。
阿里巴巴的成功,經歷了痛苦的試錯和摸索過程,現在很少人知道,最早他們開始做B2B,只是燒錢并不賺錢,仔細剖析馬云團隊的成功,其實當初并沒有什么特定的商業(yè)目的,開始做淘寶也是在學習易貝(eBay)模式,在落地的過程中才找到一些方向,初期想賣二手,逐漸摸索到原來他們可以以中介的身份參與到交易,沒料到假貨泛濫,游戲規(guī)則再升級到“天貓”,這個時候真正的品牌效應就開始出現了。
※ 是陷阱還是迷局
如今,很多企業(yè)給自己設計了一個龐大的平臺戰(zhàn)略作為終極目標,無異于癡人說夢,可以說,沒有一家成功的平臺企業(yè)一開始就宣稱自己要做平臺,平臺是逐漸慢慢形成的。
平臺思維更多表現是一個結果,而非一個落地可實施的戰(zhàn)略。
眾所周知,谷歌開始做搜索引擎,源于幾個年輕人在學校里的一些真實需求引發(fā)的創(chuàng)新思維,因而開發(fā)了谷歌搜索,到后來谷歌搭建開源的安卓平臺,他們一直就具有開放思維、具有半公益的想法,讓更多人使用。
所以我們冷靜的想一想,企業(yè)不能一開始就構建平臺,或者為了做平臺而圈資源,這樣是想法和做法都是不現實的,如果從一開始,抱著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一種為別人做基礎的狀態(tài),倒是更容易實現,當然這里面必須有巨大的持續(xù)性投入。正如阿里巴巴逐漸才生成的生態(tài)思維,建立一種更大的交易機制,然后在內部把各種創(chuàng)新和方法都可以逐漸嘗試。
平臺一定不是一個可以規(guī)劃出來的事情,因為你很難判斷,我們現在想做的事情,能不能獲得市場和客戶的認可。周鴻祎也曾經說過他們做的事請,是一不小心走出來的,并非刻意為之。平臺本身只是一個客戶價值,這個價值是要在市場里經過打磨、驗證才能實現的。
所以在此,我們必須要提醒那些初創(chuàng)企業(yè),或者轉型想做平臺的企業(yè),你們能提供一個巨大的、真正有效的客戶價值嗎?還是我們腦袋一拍,在異想天開?
我們說平臺的核心其實是客戶價值,那平臺還算不算是戰(zhàn)略或商業(yè)模式?
作為企業(yè),如果我們真的可以提供獨特的客戶價值,能提供一種巨大的交易機制,或者提供了組件化的技術基礎,也投入了極具規(guī)模的資源推動客戶價值的最大化實現,也可以說,我們提供獨特價值的展現形式就是平臺模式,或者是平臺戰(zhàn)略。
但是請和馬云一樣低調,在平臺做成之前先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