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基建需要抓住“數字基建”這個核心
我國疫情防控現已進入新階段,復工復產穩步推進,防疫和復工都已取得初步成果。但在全球范圍內,疫情擴散超出預期,重創了全球金融市場,并將對全球供應鏈產生沖擊,也給中國經濟全面恢復帶來新的挑戰。受疫情影響,一季度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增速急劇回落,目前國內供應鏈正在修復,但是提振消費需求仍需時日,未來外部環境更加復雜,為了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必須發揮投資在穩增長中的關鍵作用。
在我國固定資產投資中,基建投資占比高達三成。經過多年狂飆猛進,基建中的結構性矛盾和潛在風險已經顯現。老基建的邊際效用和收益遞減。總體而言,擴大老基建投資對經濟會有短期刺激效果,但長期發展不可持續。正因如此,基建中的七個新型細分領域被寄予厚望。從產業鏈特點看,擴大這七大領域的投資既可短期創造就業和增長,也可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帶動經濟中長期健康發展;其中又以數字基建更具底層價值。
當前,我國數字經濟產值占GDP三成,增速是GDP增速的兩倍多,從業人員約2億。數字經濟成為驅動增長、吸納就業的新引擎。數字基建是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可直接拓寬數字經濟廣度,挖掘數字經濟深度,延展數字經濟長度,并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近年來,“互聯網+”和“+互聯網”方興未艾,傳統產業與數字技術加速融合,特高壓、軌道交通、充電樁分別對應數字電力、數字交通和互聯網汽車,傳統基建煥然一“新”。2019年,我國產業數字化占數字經濟比重已超八成;用數字技術驅動傳統產業增產提效,正在形成中國經濟的新特色和新優勢。
新基建需要發揮市場和政府的各自作用
政府規劃建設新基建項目,必須尊重數字經濟規律,打破陳規,轉換思路,大膽創新。一般而言,老基建的發起者、投資主體、運營主體以各級政府、國企為主。新基建則遵循“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原則,不同主體運用市場機制,靈活地開展多種形式合作。
數字基建可分為三個層次,即: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通訊網絡服務屬于底部基礎層,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屬于中間技術層,微信、釘釘、健康碼等則屬于前端應用層。三層中的任意一層都要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政府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以人工智能為例,2019年,中國人工智能發明專利申請量排名前10位的機構中,有1家央企、2所大學、5家民企和2家外企,呈現百花齊放的良好發展態勢。但在殘疾人無障礙研發等領域,存在市場失靈情況,有賴政府投入資源,發揮政策引導作用。
新基建需要提升應用創新能力
在這場全民抗疫行動中,數字技術得到全面應用,為我們科學理解新基建提供了鮮活樣本。
在疫情防控方面,創造性地推出健康碼,從局部試驗到全國推廣,對春運期間復雜人群進行精細化管理,堪稱數字技術創新應用的典范。鐘南山院士領銜的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攜手阿里云,加速攻克新冠肺炎救治關鍵技術與藥物疫苗研發。其人工智能診斷技術可在20秒內判讀疑似病例CT影像,準確率達96%以上;向全球免費開放“云”上病毒比對服務,60秒即可完成任意病毒的基因對比,可大幅提升病毒基因檢測效率,為跟蹤病毒變異提供有效依據。在復工復學方面,基于遠程數字化協同平臺,全國各地停工不停產,停課不停學。比如,釘釘承接1000多萬家企業組織、2億人在線辦公,1.2億學生在家上課,1.5億人健康打卡。其背后是一整套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屬于典型的數字基建。
要使前端應用與中間技術發揮作用,前提是夯實底部基礎層。2019年末,我國三大運營商寬帶用戶數達4.49億,4G用戶數達12.8億;5G問世還不久,用戶數就已達千萬級。網絡提速降費廣獲好評,通訊扶貧扎實推進,數字紅利惠及廣大低收入人群。目前,全國通訊網絡基本實現全覆蓋,幾乎人手一部手機,使得健康碼的創新應用成為現實,為全民在線辦公、在家上課奠定了基礎。
新基建價值不僅在“建”,更在“用”。用好用活已有新基建,同樣可以搶占發展先機。目前全國有4000多個淘寶村,農民沒寫過一行代碼,通過現有物流體系,照樣把農產品賣到全球。疫情初期,有人擔心春運往返遷徙的巨量人流將導致疫情失控、經濟崩潰。但事實證明,三層數字新基建賦予全社會強大的數字化協同能力,所表現的高效救治、有序防控、安全復工,已經贏得廣泛贊譽。
新基建需要實施新的產業政策
新基建涉及新的產業鏈重構,其上游是基站、天線、芯片、傳感器、存儲器、光纖光纜,下游是智能手機、智能汽車、智能家居、智能機床等終端硬件,以及軟件開發服務,呈現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特點。可以說,每一細分領域都有巨大發展空間。當前,中國健康碼解決方案引起了全球關注,日本一些學校已經啟用釘釘在家上課,新基建領域的“中國制造”和“中國方案”正在興起,迫切需要新的產業政策扶持。
地方政府規劃數字基建要找準定位。老基建附著于土地,項目推到哪里,土木就興到哪里。數字基建不同,它突破物理空間局限,具有“云”化特點,可以做到“一處設施供全國”,甚至“一處基建供全球”。比如,華為、騰訊總部在廣東,阿里總部在浙江,但三家數字基建企業的服務都在云端,能夠覆蓋全球。
“在云端”帶來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可以拓寬數字經濟邊界,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因此,政府在投入資源時,應積極擁抱競爭,樹立全局性戰略眼光,全國一張圖,全球一盤棋,集中資源辦大事,不搞重復建設,不撒“胡椒面”。目前,我國已有阿里、華為、騰訊等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數字經濟航母,它們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引領整個數字經濟體系臻于完善。地方政府在規劃數字基建時,不必急于另起爐灶,搞低于已有水平的重復建設,不如先扎扎實實推廣應用已有數字化成果,提升全域數字化水平,主動接入數字世界,分享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紅利。
從老基建到新基建的轉型迭代,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選擇,也是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機遇。國家應完善相關立法,歡迎外商積極參與中國新基建,同時鼓勵境內企業參與全球競爭,以高水平競爭推動高質量發展,打開一片充滿希望與機遇的新藍海。
(作者系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