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開端再次強調作者的一貫主張:成功的道路無法復制,學習最主要的作用是避開雷區。
我們其實無法教給你如何不戰而勝,我們只希望提供思考方法,讓你發現自己已經處在“怎么戰也無法獲勝”的處境,然后從中走出來。
著名的故事“田忌賽馬”是發生在距今1600多年前戰國時期的事,說的是如何在資源和能力處于弱勢時獲得勝利。這個故事能充分詮釋本文的題目。
抗日戰爭,中國軍隊的戰斗力處于劣勢,在戰略上避其鋒芒,采取持久戰、游擊戰,以空間換時間,就是經典的不戰而勝。
江小白、小米、海底撈、今日頭條、拼多多、無不如此,面對各自的行業老大與紅海市場,居然脫穎而出。
隨著互聯網的深入,價格信息全透明,物流可以到達全國大部分地區,頭部品牌一統天下,造成每個行業處在巔峰的企業只有少數幾家,99.99%的中小企業如與之正面交戰則必死無疑。所以如果有人說戰略是大企業的事,小企業只要考慮生存不用考慮戰略,那是不懂戰略。小企業想要活下來,不得不選擇不戰而勝。
馬云在創業之初說過:大象踩不死螞蟻。其實不是踩不死,而是大象騰不出時間精力,它的體格需要不斷地覓食進食。同樣,大企業有自己的收支平衡范圍和管理邏輯,就像茅臺不會碾壓江小白,蘋果不會做個2000元的智能手機一樣,因此就留給小企業生存的空間。
如果你發現競爭對手特別多,產品同質化,通常要靠客情關系維護客戶,這樣的業務最多算是個謀生的業務,而且盈利不會高,如果盈利高就不會長久。結論是,競爭對手少的業務才是好業務。
說完了“不戰而勝”的重要性與可能性,下面就說說怎么做。
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找”:找到合理的產業定位,就已經成功了一大半。比如小米剛成立就找到了大學生的智能手機市場,用低成本低利潤高流量打開市場;江小白找到年輕人白酒市場,用文創打開市場;而小罐茶則高舉高打,高品質高價位高營銷投入打開了頂級市場。有人說,這不就是差異化嗎?說的沒錯,但是不全面,簡單的營銷差異化救不了你,因為你很快會被模仿而陷入同質化。所以戰略不是一個動作,而是一系列動作(詳見前文《錢科宇:讀懂這五個詞,你才開始理解戰略》)
總共有四個方面構成了你的產業定位,他們分別是:同行競爭、異業跨界競爭、上游供應鏈、下游目標市場。請做以下測試題:
第三題:你的行業是否有可能被別的行業取代?(回答“完全可能”得0分,“完全不可能”的10分,中間過渡1到9分)
第四題:你的目標顧客群體容量是否足夠大?(回答“完全不是”得0分,“完全是”的10分,中間過渡1到9分)
第四題很容易理解不做贅述,前三題和大家簡單做個說明:
第一題,行業進入沒門檻,別人一個辦公室兩張桌子三四個人初辦公司,就有能力和你爭奪同一個目標客戶。比如獵頭公司、咨詢公司、律師事務所等等。最典型的是國內的茶葉行業,只要有一口鍋一個師傅一個業務員,就能做茶葉生意了。沒有國家質量監督局的認證,沒有細菌檢驗,沒有包裝規范,號稱的古樹年份都無從查證,茶葉營銷主要靠關系。這行最糟糕的是沒有品牌門檻,還記得解放初期中國八大名酒評比吧,人家評選的全都是品牌。而中國十大名茶評比,評選的全都是品種,在品種的大范圍里,每個商家都有無數的競爭對手。自從那時候開始,茶葉企業就發展艱難,毛利高規模小凈利少,然后沒有資源投入品牌建設迭代發展。所以低門檻行業不要進入。
那有人問小罐茶是怎么做的?小罐茶的成功就是第二個問題的答案。什么是供應鏈?不要簡單的認為是原材料。小罐茶用八位大師綁定八個品種,樹立權威,大師的身份就宣告了產品的高價值,無形資產注入也是供應鏈的一種,掌握了大師的資源就掌握了最重要的供應鏈之一。供應鏈就成了小罐茶的門檻。如果這樣說還太抽象,我們再將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對比。民營醫院靠營銷轟炸、服務態度火了一陣子,可惜市場口碑越來越差,什么原因?就是醫療水平不夠,沒有能力真正為病患消除疾病。醫院的供應鏈是優質的醫生和國家醫保,好醫生絕不可能完全脫離公立醫院,最多去民營醫院客串一下。擁有強勢供應鏈的公司就是好公司,反過來說,上游供應鏈很強勢的行業,就要謹慎進入,比如美國人控制了芯片供應,全世界的科技企業都要為之心驚膽戰。再比如很多大企業的代理商處境都比較被動。
第三題說的其實是近兩年的熱門話題——跨界打劫。方便面被美團搶去了市場,小偷被移動支付打敗了,線下零售被電商搶走了流量。這說明行業界限被不斷打破,到底是誰在奪走你的顧客?互聯網企業無所不用其極地搶奪線下流量,而不同行業的互聯網企業最后又去別的行業搶線上流量,譬如美團要做網約車,滴滴要送外賣,阿里要做物流,順豐想做電商,京東又做起了金融。而在純粹的傳統行業之間也是一樣,上游想進軍下游,下游又想自建上游;做褲子的開始做襯衣(九牧王),做羽絨服的也開始做襯衣(波司登)。
隨著競爭加劇,跨界打劫勢成必然。那么中小企業該怎么辦?防御、閉關都是徒勞,擁抱生態才是趨勢,各自為戰必死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