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主體,是強國之基、興邦之器,而先進制造業則是中國制造業的重點。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但在核心技術、品牌優勢、創新能力上與發達國家尚有差距。
為了響應黨中央、國務院的號召,作為國家裝備制造業國家級首席智庫——國務院國資委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自2015年起每年都舉辦一次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價值創造論壇,聚集眾多上市公司及專家一起商討中國制造業發展大計。
2019第五屆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價值創造論壇日前已經完滿落幕,但論壇上探討的關于中國制造業的未來發展與智能技術的應用問題依然需要更多的思考。在互聯網+時代,中國制造業究竟該如何做到制造與智能的有機融合,快速有效的轉型成功呢?
針對這些疑問,《商業觀察》資本一線對此次論壇的秘書長周永亮博士進行了更進一步的采訪。以下為采訪記錄。
智能技術的應用給中國制造業帶來的變化
資本一線:周秘書長,現今,衡量上市公司價值的新標準是什么?它與傳統的衡量標準相比有了哪些變化?制定新標準的依據是什么?
周秘書長:衡量上市公司的價值標準很多,最主流的就是市值,就是股票的市場價格帶來的價值,這也是傳統的價值標準。當然,傳統價值中最典型的就是按照收入規模和利潤進行衡量。這種標準是基本標準,有合理性,但是更代表了“大”,不能完全代表“強”。
我們的標準不一樣,我們不僅衡量上市公司的市值和收入等等這種我們稱之為資本價值的標準,而且還考量他們的產業貢獻,即產業價值;同時,還觀察他們的創新價值,也就是究竟花費了多少資金在研發和培育核心能力上。最后,我們還要他的社會價值,既然是公眾公司、社會公司,那就看究竟為社會公眾貢獻了怎樣的價值。
資本一線:智能技術的應用給制造業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路徑帶來了哪些新變化?
周永亮:從投資的角度看,智能技術的應用確實給制造業上市公司的估值帶來了較大的影響,特別是在創業板、獨角獸企業、科技型企業、科創板企業。但是,作為一種科學的市值管理路徑來說,更關注這種智能技術應用所帶來的收入及其利潤以及對于長期盈利的影響。
據第五屆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價值創造論壇一位資深專家講,廣東東莞的勁勝智能作為國家級智能制造的技術標桿,幾乎是全價值鏈的智能化,但是長期虧損,甚至難以為繼。這樣的智能化就值得反思。
智能化是用來提升效率的,而不是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而有的公司因采取智能技術而利潤率明顯且能夠為更加廣闊的市場帶來持續的增長效應。
資本一線:智能制造目前發展到了哪個階段?換句話說,智能技術在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中的哪些應用領域應用的較為成熟,盈利能力較強?
周秘書長:這不好說,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是,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和掌握的信息,在我們國家,智能制造還處在一個實驗階段,在我接觸的幾家智能制造標桿性企業中,也不是所有制造過程智能化了,只是某個車間或者幾個標桿車間智能化,而且智能化的程度也參差不齊。
但是不容置疑的是,我們的制造業企業正積極走在智能制造的路上。其實,我覺得,關鍵不在是不是智能制造,關鍵在于你目前如何智能制造的思維、方法和工具為客戶創造更多的價值、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我看到的幾家效益非常好的傳統企業往往都是保持傳統優勢、運用各類智能化手段,與精益制造方法和工具相結合,創造了較好的價值,其中既有行業領袖企業中天科技、小如細分領域的冠軍科星化工,都是這種方法的受益者。
企業應如何做到智能與制造的有機結合
資本一線:智能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可以說既是造成企業轉型的原因,也是企業轉型的結果。在這一轉型過程中,企業很可能出現“為智能而智能”的情況,反而使得企業負累。那么,企業該如何真正做到智能技術與制造業的有機結合,正確認識智能技術與企業制造的關系?
周秘書長:是的,我在前面已經談到了這個話題,不能為智能而智能,為智能而智能就是傻了。智能是方法、路徑和工具,核心是創造價值。
東莞勁勝智能的例子值得我們深思,在通往智能制造的路上,我們首先應該確立價值思維,就是將智能技術作為價值創造的手段和工具來運用;其次,一定是根據企業自己現實需要和現實情況選擇符合自身的智能化道路。
在與華魯恒升高管交流并考察他們的智慧園區時,他們不承認自己是智慧園區,認為這是用了更多的智慧化手段為化工園區服務,而且都是以自己的技術團隊為主、外面的技術合作伙伴為輔進行智慧化改造的,看起來很保守,但效果很好。一個傳統的化工企業正在穩妥的走向智慧化管理。
資本一線:剛剛結束的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價值創造論壇提出,如今要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企業向高端制造邁進。這是否說明,中國傳統制造業生產經營模式已經逐漸遠去?
周秘書長:如果說“模式”,我可以很坦率的說,傳統的生產經營模式正在逐漸遠去,而且必須轉型升級。
轉型,就是轉的傳統型式;升級,也是升的傳統做法的級。但是,這不意味著,高端制造就不要傳統了,再高端的制造也是從傳統制造中來的,我們在聯發股份看到的,正是傳統的小紡織面料企業成為世界級高端面料面紗之王的歷程和模式。
而在與中國中車這家軌道交通之王的高管們交流中,也看到這家已經處在世界軌道交通領域的領跑者不也是從傳統的軌道交通設備制造業中通過不斷吸納和創新而蛻變出來的嗎?缺乏扎實基礎的高端制造業不太可信。德國、日本也是如此。
資本一線:這屆論壇選擇在海安這一縣級城市舉行,是否是對海安制造業發展的肯定?
周秘書長:是的,這是我們論壇第一次選擇一個縣級市作為主辦地。一開始,我們是有些猶豫的,后來經過考察,才發現海安確實稱得上是“裝備制造之鄉”,垃圾發電裝備、特種玻璃制造、高端紡織品、汽車零部件都有冠軍企業領銜。
當然,論裝備制造,江蘇的蘇州、南京、無錫、常州等地都更有發言權,但是,海安作為一個縣級市,其發展制造業的決心、熱情以及對于先進制造業的嚴謹而開放的科學規劃,感染了我們,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活動以及智慧資源的帶入推動先進制造業在長三角北部誕生一塊新的高地。
通過與周秘書長的交談可見,企業在適應互聯網+的過程中,首先應該考慮到的是企業的營收,智能技術是企業創收的手段、路徑,而不是企業發展的最終目的。企業在轉型過程中,重要的是要有智能制造的思維,以及努力尋求智能技術加速企業發展的方法、工具的過程。
需要注意的是,智能制造是建立在扎實的制造業傳統模式的基礎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萬丈高樓平地起,不可以本末倒置,一味追求智能化而忽略企業本身的發展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