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個例子,目前餐飲界比較火的一種品類叫輕食,如果現在有10家店,每店每月13萬營業額,一個月就是一百多萬,一年一千多萬。按照投資人角度來講,估值大概是1000到1500萬,但是餐飲+互聯網以后,餐廳變成流量導入口,喜歡輕食的人大多希望瘦身,把這些顧客留個微信,加了好友,定期制定瘦身計劃,并根據這些流量的需求做一個互聯網平臺,那這10家店就不只是店里的價值了,人群的價值也就加進去了,這個價值是沒辦法評估的,你不能想象明年到底有多少人減肥,前期店面的估值是1500萬,但最后延伸的業態,以及人群本身的附加價值,才是未來的估值。
我們的思維模式最初應該重點關注產品和店面,把產品和服務做好,關于獲客成本和流量管理,大多數做餐飲的人不重視做這件事,互聯網跨界做餐飲的會在流量管理上下功夫。未來餐飲公司做大的一定是實體轉型過來的,絕對不是現在餐飲轉型的互聯網公司。
沒有互聯網之前,企業要想讓客人知道自己的產品,要經過一個渠道,這個渠道叫信息中介。信息中介最大的是中央電視臺,所有人在競爭做標王,標一年王一年,信息不對稱。網絡普及以后企業信息被用戶知道,產品和服務的好與壞,以前一個人最多告訴十個,但是當你有了網絡以后很容易傳千里,比如青島吃一只蝦38元,第二天全世界都知道的。
因為有了網絡,原來的企業是相對比較強勢,用戶比較是弱勢,因為有了網絡,用戶變成強勢,作為老板,應該每天有一半的時間在店里跟客人在溝通,經常讓你的員工聯絡,每天中午送出去十個菜,你做了這件事就叫做互聯網思維,也是用戶思維。原先企業宣傳產品和服務,需要找代理傳輸給客戶,每級代理就是“人網”,1990年以后開始做連鎖店,連鎖店就是“地網”,1998年后互聯網普及開來,互聯網就是“天網”。
任何一個連鎖店最初設計的時候,要想好是用產品掙錢,還是通過產品帶來很多衍生品掙錢,比如放在店里的一臺設備需要協同生產,你可以把設備連同加盟權一并賣出去,還有一種模式是租賃,也就是說加盟店賺錢不賺錢都要交設備的租金,租賃設備就變成整個商業的衍生盈利模式,并且你設計連鎖商業模式要考慮剛需、高頻、大眾化等特性。現在有一些“廚師上門”的餐飲項目,就是招募廚師在飯點時間去客戶家做飯,每個廚師一中午可以服務兩個家庭,如果要做大需要很多廚師,味道因人而異,其實這個項目本身就是低頻的、不是剛需,因為大家可以自己做,也可以點外賣。
如果做連鎖企業,一定要考慮品類。星巴克logo后綴是咖啡、蘇寧logo后綴是電器,做品牌定位一定要做好品類聚焦,要讓消費者知道我是干什么的。中餐上市概率低,20個廚師開10家沒問題,到100到200家是有瓶頸,有產品空間沒有想象空間。中國很多產品不適合跨長江黃河。
未來中國連鎖企業會出現東北一個品類,華北一個品類,上海一個品類,前中國餐飲企業排名前50的一個是千禧鶴,1900個食堂。另外一個山東的凱瑞,他們企業布局40到60公里周邊建加工中心,接下來讓品牌適合這個地域。連鎖店前期要先考慮你的業務結構,培養思維能力,未來一定要+互聯網,多想想你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配方?專利?產品?還是服務?6月22日,拾味島超級品牌加速營在北京圓山大酒店火爆開營,特別邀請國內著名連鎖商業模式實戰專家鐘彩民先生進行主題演講。
鐘彩民:餐語餐謀創始人、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領導力中心教授、上海交大中國餐飲研究所所長、原麥當勞中國區創始人、鄉村基餐飲有限公司總裁(中國第一家上市的快餐連鎖企業)。
以上演講內容在不改變原意的基礎上有所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