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時代,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傳統商業形態面臨空前挑戰,在“互聯網+”浪潮席卷之下,有人說不轉型是“等死“,轉型是”找死“,很多傳統企業家迷失了。到底該不該轉型,怎么轉,沒有互聯網基因,沒有互聯網思維怎么辦?知名天使投資人,前京東集團副總裁路騁近日做客央視【智慧中國】,分享了他對于移動互聯生態下,商業本質的變革以及互聯網+轉型的一些思考,以下是路騁分享的部分內容簡要摘錄:
主持人好,大家好。
我們基本上會把商業形態分成三個大的階段。首先是基于線下、渠道和廣告的傳統商業;第二個是基于傳統PC互聯網的,以中心化流量分配為核心法則的電子商務時代;第三個我們會把它認定為基于“人+連接”,以去中心化網狀拓撲為核心邏輯的移動互聯時代。我們發現前兩者之間的差距甚至小于后兩者之間的差距。也就是說很多企業向PC互聯網轉型的時候發現還可以,線上去開店,上天貓開店,上京東開店,發現還OK。但是呢,很多的PC互聯網企業向移動互聯網轉型的時候就死了,這是一個什么邏輯呢?
如果我們能了解商業本質變革背后的邏輯,就能更好的幫助我們的企業家,不管是創業還是傳統企業互聯網升級轉型,能夠更好的去實現這個過程。所以我們今天首先來看一看移動互聯網時代,到底有些什么東西發生了變化?我們認為,有七個維度,生了一些非常本質上的、顛覆性的變化。分別是時代特征、經濟形態、商業邏輯、連接模式、消費習慣、傳播行為、品牌價值。
一、時代特征
我們先來說時代特征,由大浪淘沙的“大時代”到方生方死的“小時代”。
2015年平均每天新登記的企業有1.2萬家。就是平均每一天中國就誕生1.2萬個新的企業,真的是一個創新創業的大浪潮。我們拿P2P這個行業做例子,2015年全年新增了1823家P2P,但是據不完全統計,跑路了1302家。這個行業也從側面印證了整個中國現在的時代特征就是方生方死,剛剛出生可能就死亡了,甚至于沒有磨礪,沒有大浪淘沙的過程。
我們說現在的創業企業能夠堅持三年以上的不足百分之十。也就是一百個企業只有十個企業能夠堅持到三年以上還活著,所以整個時代特征已經發生了非常本質上的變化。
二、經濟形態
我們再來看第二條,經濟形態,從規模經濟到范圍經濟。
百年的工業經濟,告訴我們要做規模經濟(Economy Of Scale)。怎么說呢?它說我們生產一件產品,要盡可能的標準化、規模化、流水線式的生產。規模越大越好,SKU越少越好。而現在的互聯網經濟則是另一個形態,叫做范圍經濟(Economy Of Scope),其背后的邏輯是“長尾經濟”和“生態協同”(Synergy Effects)。“羊毛出在豬身上”,到底是出在牛身上,還是出在豬身上,這件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已不再出在羊身上。
三、商業邏輯
接下來看商業邏輯的變化,從”物以類聚“到”人以群分“。
傳統的商業主要搶的就是線下的高流量入口,而現在,則要搶用戶的關注度。原來是物在哪兒,人去哪兒,現在是人在哪,物就去哪兒。人在哪兒,去哪找人?上下班高峰期地鐵上,那些個年輕的八零后、九零后的手機里,他們的手機打開的那個頁面和你的品牌有沒有一毛錢關系,就決定了你的生存空間以及未來的發展,所以我們說未來的商業基于人而非基于商品。
四、連接模式
接下來是連接模式,“中心化”流量分配到“去中心化”網狀拓撲。
那么什么叫做中心化,什么叫做去中心化?中心化的邏輯是,比如說一塊蛋糕,我們去切切切,它總有分完的一天。我們說電商平臺,比如說天貓或者京東,它更像是一架有強大馬力、強大動能的火車頭,它在帶動著整個火車往前跑,但是當你達到一定規模的時候,火車頭的力量始終是有限的。那么去中心化是什么樣的邏輯呢?就是要做網狀拓撲和點狀拓撲:節點與節點之間的影響,會通過網絡而形成非線性因果的關系,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者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每個人都是節點,接受信號的同時,也發出信號。
五、消費習慣
消費習慣的變化,從品質驅動“被動接受”到認同驅動“主動參與”。
傳統的商業模式是單向的價值傳遞,消費者更在意的是品質,而移動互聯網時代,傳播的驅動力,已經不再是價值或者品質,而是認同。C2B和B2C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思維邏輯。B2C是產品主導邏輯,就是我生產的東西然,你來選擇買與不買。C2B是根據用戶的需求,用戶來決定生產什么東西。這個就是從單向的價值傳遞到雙向的價值協同。跟用戶互動的過程本身就是傳播的過程,消費者也是生產者,在這過程當中,他們也參與了品牌的傳播。
六、傳播行為
傳播行為的變化,從“價值認同”到“身份認同”。
身份認同是什么?就是貼標簽。“我愛你,不是因為你是誰,而是因為你讓我成為誰!”
舉個例子,有一群人會在朋友圈里面轉發這樣的文章,女人當自強:出得了廳堂,入得了廚房,斗得了小三,打得過流氓,改得了代碼,翻得了圍墻…轉發這樣的文章,她是不是說這個道理,讓你去做這樣的事情呢?不是,這個叫身份認同或者貼標簽,她在潛意識里告訴我們,她是這樣一個內外兼修、自強不息的女人。這個叫貼標簽。
七、品牌價值
品牌價值的變化,從產業鏈成就,到粉絲成就。
粉絲對于品牌的價值反哺,是粉絲經濟的究極奧義。
換句話說,你有一群粉絲,你不停的在傳遞東西給他們,這個就玩反了,玩錯了,實際上,這是很low的玩法,你會發現這個不是真正的粉絲經濟。真正的粉絲經濟是你的粉絲反過來定義、推動、成就了你的品牌,這個才叫做粉絲經濟。不管是小米或者是TFboys,就是這樣的玩法。互聯網我們講一個“臭豆腐精神”,什么意思?就是愛你愛到骨頭里,恨你恨到骨頭里。
關于社群商業
基于以上七個維度的變化,我們來看看互聯網時代的社群商業
互聯網時代,產品與消費者之間不再是單純的功能上的聯系,消費者開始更加在意附著在產品功能之上的,口碑、文化、逼格、魅力人格等靈魂性的東西,從而建立起一種情感上的無縫信任。和一群有共同興趣、認知、價值觀的用戶抱成團,發生群峰效應,在一起互動、交流、協作、感染、對產品品牌本身產生“反哺”的價值關系,這種建立在產品粉絲群體之間的情感戲+價值反哺,形成的自運轉、自循環的范圍經濟系統,我們叫社群商業。
社群商業的內核,有三個核心關鍵詞,分別是內容、社群和商業。內容是媒體屬性,用來吸引和滿足用戶的需求;社群是關系屬性,用來沉淀用戶;商業,是交易屬性,用來衍生贏利點。對應的,下面三句話分別解釋了這三個內核:“一切產品皆媒體,一切連接皆渠道,一切參與皆體驗。”
關于互聯網轉型
我們會把它分成三個大的結構,分別叫“取勢”、“明道”和“優術”。取勢更多的是討論“風口"這個范疇,比如說互聯網思維,比如說泛互聯、人工智能、大數據、泛娛樂。第二個部分我們說叫做明道,更多的是戰略層面,比如說是社群商業,粉絲經濟,共享經濟等等,這些是戰略上的思考。那最后一個層面是優術,比如說app如何運營推廣、公眾號如何獲取粉絲、H5如何設計制作、微分銷怎么玩、微店工具和移動端的營銷工具怎么弄?這些都在優術這個層面上進行思考。
路騁簡介:
路騁,知名天使投資人,歷任京東集團副總裁,聚美優品POP事業部總經理等;在互聯網、電子商務領域有超過10年的管理、運營、市場經驗;
路騁先生擁有清華大學 經管學院 - 麻省理工大學【MIT】Sloan商學院 - 國際MBA學位,就讀期間曾于杜克大學【Duke】交換學習 【2014 U.S.NEWS全美商學院排名No.1】;
路騁先生致力于幫助互聯網、電子商務、社群商業、共享經濟方向的轉型企業,專注于解析互聯網時代的企業變革法則與商業智慧,是這個領域的天使投資人、講師、專欄作家、以及創業導師;
路騁先生曾受邀擔任央視財經頻道特約行業評論員,央視《智慧中國》訪談嘉賓,新華社特約嘉賓,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大、中山大學、暨南大學等高校CEO總裁班特聘講師,IDG移動互聯網大會特邀嘉賓,以及多家上市公司獨立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