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周報記者 蔡穎 發自深圳
上身黑背心白襯衣,下身黑色運動褲,腳踏一雙運動鞋,理著板寸頭發,瘦得十分精神。12月14日,萬科董事長郁亮以運動休閑的穿著出現在深圳媒體交流會上。交流會的舉辦地在深圳大鵬半島浪騎游艇會,這里是萬科舉辦帆船賽事的地方,也是萬科教育業務中的重要項目。
萬科被外界視作地產業的風向標,不僅僅是因為其龐大的規模,也因為在多次的行業變化中,萬科率先做出預判與動作。在今年9月底,萬科內部講話內容流出,文中提出,未來萬科以“活下去”為最終目標,具體的業務操作是“收斂”和“聚焦”。萬科的這一舉動引發市場爭議,也給市場帶來了焦慮。
在行業內外看來,“活下去”三個詞表明了萬科對市場的悲觀態度,也對一些房企的后期策略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而在交流會上,郁亮則否認了唱衰行業,他表示,“活下去”源自于本身的憂患意識。
在他看來,萬科過去太發散了,需要收斂聚焦,而正在打造的“矢量組織”, 核心就是向一個方向去努力,以價值觀為導向,偏離公司“矢量”的,違背價值觀的都應該收斂。
在下半年的萬科業務發展中可以看到,萬科一方面穩住開發業務的基本盤,維持穩定的增長,加強銷售回款;另一方面,對多元化業務進行收斂調整,暫停進一步拓展。
不久前,作為跑步愛好者,郁亮剛參加完廣州馬拉松并刷新個人紀錄,在交流會上,郁亮分享了自己的跑步經驗,并鼓勵大家多去跑步鍛煉身體。
馬拉松是一場持久比賽,考驗的是耐力、堅持。地產業進入到了關鍵的時刻,在白銀時代的這場馬拉松進行中,郁亮又將如何帶領萬科持續領跑,取得最終的勝利?
萬科的憂患意識
作為行業內的龍頭房企,萬科的每個動作都被會被放在顯微鏡下細細剖析。今年9月,萬科在深圳大梅沙召開秋季例會,將“活下去”作為會議主題。這被視作是萬科對房地產行業的悲觀判斷。
當時代周報記者向郁亮提問,為何提出“活下去”的口號時,郁亮風趣地調侃道,“大家一想到活下去三個字,就認為是要飯。其實這是源自于萬科自身的憂患意識,大企業更加要如履薄冰地發展,否則就會遇到黑天鵝事件事件。”萬科的焦慮并非停留在活下去表面,而是如何活得更長久以及活得更好。
對行業發展的審慎態度已成為萬科近年來的對外表態風格。早在2008年時任萬科董事長王石就提出房地產拐點論了。2012年,萬科判斷房地產行業進入白銀時代。而到了2018年的現在,萬科喊出了令同行感到焦慮的“活下去”。
在提出拐點論的兩年后,萬科率先進入千億大關,判斷行業進入白銀時代后一年,萬科以1709.4億元刷新當年的銷售紀錄,此后一路飆進至5000億元時期。
這并非孤例。雖然經歷了數輪大小周期,但房地產行業似乎一直出呈現高歌猛進的態勢。而這一切都源自于政策帶來的銷售窗口和市場行情的一路上揚。
如今,行業發展已經出現了深刻的變化。調控政策持續高壓并見松動跡象,新開盤項目去化率持續走低,金九銀十銷售不及預期,土地流拍數量明顯增多。地產行業面臨的轉型難題已經實實在在地來到面前。
郁亮亦表示,行業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再想實現50%、100%的高速增長,機會很少。如果只是用短期目光,從絕對規模來衡量,這是有問題的。住宅業務就像經營餐廳,長做長有,以前行情好的時候是賣魚翅野味,現在是賣些家常菜。
穩住基本盤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郁亮提出,萬科今年的主要任務是穩住基本盤,而地產開發業務便是萬科的基本盤。
而對于具體的銷售規模,萬科依然閉口不提。早在2014年底,時任萬科總裁郁亮在一封寫給內部員工的信件中表示,白銀時代來臨,萬科將放棄規模這件事情,取而代之的是回款率和轉型。
于是,銷售回款和資金回籠在萬科內部尤為重要。萬科某地區負責人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銷售回款的確成為當前第一工作任務,目前每天都需要向上匯報回款進度,以及為回款做了哪些應對措施。
在今年9月的內部會議上,郁亮表示,萬科有6300億元回款目標,目前還有一半多沒完成。在11月30日的華東區域媒體交流會上,郁亮提到,今年內完成銷售回款沒有問題。
而在放棄具體的規模目標之后,萬科銷售額第一的行業地位遭遇挑戰,已經接連幾年失去冠軍寶座。在今年前三季度,萬科的銷售增速尚不足10%。2018年1–11月份,公司累計實現合同銷售金額5439.5億元,同比增長約16.32%。而在2017年,萬科的銷售額增速則為45%。
為此,郁亮回應稱,“我們的目標是跑贏大市,不可能每時每刻都需要贏,偶爾也需要放松,如果說客戶對我們更滿意了,我有什么好擔心呢?我們有爭冠軍的心,但是規模并不是唯一衡量標準,這是一個馬拉松比賽,在白銀時代勝出才是我們最終的目標”。
雖然從兇猛的擴張轉向保守增長,但企業依然需要保持一定的發展節奏。萬科高級副總裁、南方區域首席執行官、深圳萬科總經理張紀文也強調,不動產開發業務仍然是萬科最大規模的業務,保持這種有序增長為新業務發展預留足夠的空間和時間。
萬科也正通過收并購等多種方式來加大土地儲備。
10月份,萬科通過收購華夏幸福5家項目公司的部分股權的方式,同華夏幸福合作其位于環京區域的涿州、大廠、廊坊和霸州市的10宗土地。進入11月份,萬科斥資3.55億元將恒大集團旗下嘉凱城5個房地產項目公司攬入懷中。隨后,又以15.82億元收購海航基礎的興華實業項目。
在直接拿地方面,根據房產研究結構克而瑞最新公布的數據,萬科以1250億元拿地金額位居行業榜首。
一時之間,市場上關于萬科瘋狂拿地的說法不絕于耳。郁亮對此進行了駁斥,他表示,觀察萬科拿地成本在銷售總額中的占比便能了解清楚,萬科維持正常運作需要多少土地,與其他房企的拿地數量相比,到底是多還是少。
“目前,萬科從公開市場獲取的土地占比大致在50%。而且一直以來,萬科都是通過收并購合作完成項目發展,現在主動找萬科來進行合作的企業多了,我們的選擇自然也就多了。”郁亮補充道。
事實上,為了加速銷售和資金回籠,今年中山、貴州的工地相繼出現了工程問題。引發了大眾對于房企高周轉下房屋質量問題的擔憂。
郁亮表示,中山項目也暴露出萬科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下一步要加強安全規范,另外在工程管理以及工業化方面也應該有一些規范。”
收斂聚焦新業務
早在2012年,萬科便提出地產行業已經進入白銀時代,隨即開始戰略轉型,重新定位為“城市配套服務商”。在2017年年報中,萬科提出升級為“城鄉建設與生活服務商”。
談到發展多元化業務的初衷,郁亮稱,這與萬科的工作原則有關—不賺最后一個銅板。“我們去很多地方是能賺到錢的,但賺到這個錢之后要能夠有第二筆錢可以賺。”郁亮表示,萬科是在別人貪婪時沒有那么貪婪而已。
2014年末內部會議上,郁亮曾表示,轉型初期,萬科要亂三年,將在未來3年之內允許混亂的存在。創新業務如果沒有沖突,幾乎不太可能。所以我們在準備迎接沖突的到來。
根據他給出的時間表,創新業務要形成一個可行的模式,至少需要3年時間。而未來十年萬科要做到萬億大市值,其中新業務要占到半壁江山。
此后在多元化領域,萬科不斷通過擴大規模來放大新業務的勢能。而通過并購、參股新業務公司等方式,萬科相繼完成了對商業、物流倉儲、養老、冰雪度假、教育、產業辦公等業務的探索和布局。
三年試錯期已至,在規模大步發展之后,多元化業務的盈利貢獻仍然有限,尚不足總營收的10%。于是,收縮多元化戰線,進行進一步聚焦,摸索盈利模式,成為萬科現階段的發展重心。
南方區域9月月度例會上,郁亮斬釘截鐵地表示,做了3年還沒做成的業務不要再做。3年都沒做成的業務,在過去可能會再給3年的時間或者換個團隊去做,但在今天需要對業務進行收斂和聚焦的時候,應該及時關閉。
張紀文解釋,收斂聚焦并非是完全停止,而是停掉了某些業務的進一步擴張。“如有單個項目發展得很好,但是無法實現異地復制,也會停掉。大多數業務的盈利模式尚在摸索之中,收斂是為了更好地打磨現在的產品,這也是企業發展的常態。”
萬村業務便是收斂聚焦中的一部分,此前有媒體報道,萬村已業務已經在9月份全面暫停簽約房源。
張紀文表示,的確暫停了新房源拓展,因為目前萬村已經發展到一定規模了,簽約了七八萬間房源,而這需要6–7個月的建造和運營過程,完成運營打磨之后,會思考未來以什么樣的方式擴大業務。
除此之外,養老、教育業務也處在收斂期。郁亮稱,“養老業務困難重重,前不久因為政策的原因關掉了一所五層樓的養老院,而做社區養老,也遭到了業主反對,而未來以怎樣的速度、模式去發展還在思考”。
張紀文強調,在教育業務上的收斂是為了更好的保障發展質量。
雖然對多元化業務的盈利模式仍不清晰,但郁亮表示,單純地用財務指標來評價多元化業務的成績,有必要,但不充分。他認為未來最重要的是為客戶創造增值價值。
郁亮進一步回應:“如果我們2012年不轉型,今天做到老大,有意義嗎?我們當初轉型就是告訴大家,我們不再追求老大。盡管今天萬科已經不是老大,但我們還在第一梯隊。目前萬科在第二階段的城市化布局也相對穩固。”
對多元化業務進行縱深發展成為萬科未來的發展主題。“萬科不再是簡單的房地產公司。”張紀文總結,未來萬科將線上場景與線下場景連接起來,為城市和鄉村50%的主流客戶提供產品與服務。目前,萬科在深圳連接的人口僅是百萬級,而未來的目標是千萬級。
未來萬科會不會做完全與主業不相關的業務?郁亮表示,并不確定,未來有可能,但目前不會。萬科現在所做的嘗試和努力,圍繞相關主業在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