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填補商業空白
在過去的2個多月中,騰訊聚焦于實體零售項目不斷出手。2月2日,騰訊同時與步步高、海瀾之家達成合作。在與步步高的合作中,騰訊的社交流量以及相應的數據分析能力成為雙方合作的基礎。步步高稱,雙方的合作將依托騰訊科技優勢,基于騰訊旗下全線互聯網產品,在騰訊線上社交平臺及步步高線下多消費場景挖掘社交、消費互動場景潛力。而步步高作為實體零售商的多業態綜合運營經驗,則是雙方對流量進行數字化的助推力。
同一天,海瀾之家也宣布與騰訊達成合作。根據海瀾之家公告顯示,公司控股股東的一致行動人榮基國際(香港)有限公司與深圳市騰訊普和有限合伙企業簽訂了《股份轉讓協議》。騰訊以25億元認購海瀾之家5.31%股份。
騰訊對實體零售行業探索遠不止于此。1月29日,騰訊領投340億元入股萬達,這被業內視為騰訊大舉布局實體商業的信號。而在此之前,騰訊還聯手永輝對家樂福中國進行潛在投資。
借助流量對決阿里
曾被視為在商業方面缺少基因的騰訊,在實體商業的布局“日漸豐腴”。而以社交和游戲見長的騰訊,如何將既有資源向商業資源轉化,這是業界都在關心的話題。
實際上,作為京東的最大股東,此前騰訊已經借京東之手,展開了一些商業探索。1月7日,京東與美麗聯合集團宣布,將基于微信端口建立新平臺,圍繞微信形成的零售新場景,成為騰訊在商業領域對抗阿里的一種可能。
在業內人士看來,當前的微信已經成為社交的“集散地”,在騰訊尋求將社交流量變現的過程中,引進具有一定體量的電商平臺是加速流量轉化的便捷方式之一。需要流量的實體商業與需要填補商業短板的騰訊一拍即合不難理解,在面對阿里新零售強大的攻勢之下,聯手也是順理成章。
《聯商網》新零售顧問團秘書長云陽子認為,騰訊近期在零售領域的投資節奏十分緊促,這與阿里較早布局線下市場并一舉拿下高鑫零售等巨頭不無關系。對于騰訊來說,阿里占有的線下零售場景越多,騰訊及微信支付所能落地的空間就越少。此前騰訊在零售領域的動作已經相對落后于阿里,近期頻頻聯手實體零售商也是有意加速補齊商業短板。
手握海量用戶資源的騰訊社交優勢明顯,但是騰訊未曾利用這個優勢在零售領域有所建樹,此前嘗試做過的拍拍網、QQ網購、易迅網等電商業務都以失敗收場。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主任李勇堅認為,對互聯網產品、平臺的管理與對商品、線下賣場的管理有很大區別,實體零售領域人、貨、場的綜合管理并不只需要技術、流量。騰訊最大的優勢是社交平臺,但在此之前,社交平臺與實體商業的結合在行業中還沒有很成功的案例。與騰訊相比,阿里在零售領域的積累顯然更占上風。
資本層面各有側重
當騰訊與阿里在建構自己的商業版圖時,資本投入是雙方共同的舉措,但雙方的投資側重并不相同。
從整體的投資情況來看,阿里更傾向于投資模式較為“成熟”的企業,騰訊則青睞尚處于創業期的初創企業。根據IT桔子統計的數據顯示,騰訊在2017年投資的125家公司中,有40%的投資事件發生在種子/天使輪、A輪等早期階段,28%的投資事件發生在B輪、C輪發展期階段,D輪的投資占比達12%;而阿里在種子/天使輪、A輪等早期階段的投資事件占比為20%左右,D輪及以后的投資事件占比達17%。
與此同時,阿里的投資方式以戰略投資為主,騰訊多數選擇參股投資。IT桔子數據顯示,騰訊參與投資的125家企業,戰略投資占比達到17%。阿里投資的77家公司,19家為戰略投資,占比25%。
盡管上述數據是阿里和騰訊在過去一年中在各行各業進行的投資,并不局限于實體商業,但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雙方不同的投資邏輯。李勇堅稱,騰訊相對重視早期投資,傾向成長型投資,在各個領域都有試水,但多沒有進行具體的業務操作,而阿里的投資傾向于后期的深度合作,重視與投資企業的聯動和戰略聯合。
商業改造成果待考
在騰訊和阿里的商業帝國中,雙方的差異并不局限于投資層面,對實力商業的加持能力也不盡相同。阿里此前一直在向線下延伸觸角,先后與蘇寧、三江購物、銀泰、百聯、新華都、高鑫零售等多家實體零售企業牽手,并接連落地盒馬鮮生、ONMINE零食館等帶有新零售色彩的商業項目。從這些商業項目可見,阿里的投資和入股更像側重于對傳統商業模式的革新。
而騰訊雖然在商業改造上的動作不多,但參考此前“騰百萬”聯手打造飛凡電商的方式,騰訊的作用更在于技術輸出。
阿里的新零售概念不斷在實體商業企業中落地和復制,“改造”成為阿里布局新零售的關鍵詞,甚至每個門店都是一個阿里體系。以阿里與高鑫零售的合作為例,雙方在資本聯姻后很快取得實質落地,1月初,天貓超市的數百貨品已在華東地區20個城市的167家大潤發上架,涉及休閑零食、家清家居、洗護美妝等品類。在云陽子看來,阿里對于零售業的態度是要深度改造,而騰訊與零售商的合作則相對寬松、靈活,也為自身積累的流量、數據尋找新的變現出路。
李勇堅認為,騰訊一直以來擅長游戲類、通訊類業務,對于實體零售商來說目前只能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包括門店的數字化改造和消費者引流等,但這些遠不是零售業的全部。目前來看,騰訊在商品、電商、運營等方面都還難說能對零售商帶來實質幫助。
云陽子表示,改造實體零售業不僅是資金和技術的問題,還涉及供應鏈、商品、消費者等各個方面。騰訊過去在零售領域并沒有成功的經驗,也沒有改造好的新零售樣本,在數字化賦能等方面都還處于摸索階段,新零售改造是個過程,能否有成效還需要時間去驗證。
北京商報 作者:記者 吳文治 趙述評 徐天悅/文 代小杰/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