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17中國企業未來之星年會上,均瑤集團副董事長兼總裁王均豪分享了他對未來的一些預見。在行業中摸打滾爬三十年,有藍海也有紅海,始終處在不斷的變化中。不過無論哪個產業,他都希望能夠做到民營企業中的第一梯隊,這樣才有機會在未來能夠做領導者,才有競爭力。
以下為王均豪演講全文(略有刪節):
叫我預見未來,講實在話,預見不了。我也在思考,什么樣的人能預見未來,我想真正能預見未來的人,是真正大學畢業者。所謂我們的四書五經,能夠真正大學畢業的,是真正的的修身齊家的人,我相信(這些人)能夠預見未來。
但是既然領了這個主題,我想蒙蒙未來,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大家都知道,未來時代包括最近科技的進步,包括智能、互聯網等等,作為企業,怎么跟上這個時代的腳步?一個企業家,怎么樣做到對未來看的更清楚?我想,一個人把自己的墓志銘寫寫好或者想想清楚,由死向生,就能對未來有更清晰的規劃。所以我也寫了一個樂觀的墓志銘,但是今天不多講,如果覺得墓志銘不吉利,大家去寫一寫座右銘,激勵激勵自己也是好的。
當然,我想我只能蒙蒙未來。均瑤集團未來怎么樣這個我可以蒙,剛才說了我們均瑤集團“膽大包天”,伴隨改革開放30多年,我說我們是蒙過來的。
改革開放初期,叫做“摸著石頭過河”。所以我們一直摸,有時候水深摸不到只能潛下來摸,這是我們伴隨改革開放一路的情況。但是我們為什么能夠走到今天?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摸著自己的良心做事。還有一個,就是我們的企業的使命,能不能走向未來?是不是為社會創造價值?我們是為社會創造價值,做百年老店,這也是我們走到今天的一個原因。
當然,能夠走向未來我想必要有一個恒心(新),永恒的心,永恒的創新。因為創新無時不在,也有一種創新是跟隨式創新,人家做什么我也做什么。你看最近的單車,最后可能只剩下一兩家,做的時候不要盲目跟風,要在第一批隊里跟寡頭走向未來,不然你會跟的很慘,哪怕是技術跟隨者也要做技術創新。
還有一種是整合者,就是“縫合者”,把這個東西和這個東西縫起來,“1+1”大于2這也是一種創新。比如我們銀行,把網店開在APP上,也是一種結合創新。APP是成熟的,銀行的業務也是成熟的,我們一加一大于二也是一種創新。
另外還有一種,是巔峰式的創新。比如可燃冰,現在也不是成熟的,只不過是剛剛開始,我們要了解未來的科技的走勢。所以,我國這些年用永恒的心在創造,我們做百年老店也始終像蓋大樓一樣。我相信,每一個行業做到中國寡頭或者做到世界寡頭的時候,依然需要不停地變動和創新。
我在這個行業了三十年,有藍海還有紅海。所以我們每個產業,都希望做到全國民營企業中,至少是第一批隊,才有機會在未來做領導者,這樣才有競爭力,包括國際的競爭力。
我們現在包括教育、公益這一塊都做。學校我們也做了一些創新,做了一個縫合者的工作,把國外的教育理念和中國本土的教育文化相結合,我們要培養世界信中國,信未來的中國人。
我們還有航空,從包機到目前兩家航空公司,我們在航空上也做了很多創新。所謂的創新,就是傳統的細分化,現在來說,在上海我們已經走向高端,當然我們其他的商業板塊也在不斷的在轉型,包括我們的金融板塊,剛才說的銀行也不斷的在做創新轉型。
當然,未來的科技我剛才說了,始終在尋找顛覆性的,所以我們現在進入第五個板塊——高科技板塊。我們剛開始尋找的材料就是顛覆性的,強度達到鈦合金的強度,重量達到鋁的重量,未來飛機能夠減重10%左右。真正開發起來也很累,有沒有這樣的材料,做完實驗才相信,當然我們已經應用于一些領域。南海平靜不平靜跟我們這個有點關系,中國夢跟我們有關系,所以人要活的有理想。
另外,在民用領域我們也在大量的推廣。所以我想,一個企業真正能夠用恒心,永恒的創新去做,一定能夠跟上未來。希望能夠大家早一點大學畢業預見未來,讓自己走向未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