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2009年“世界500強”中,上榜中國公司數量達到43家,刷新了2008年創下的35家的歷史紀錄。中國內地的億萬富豪因資產總額減少幅度遠遠小于印度、俄羅斯等其他新興經濟體,從印度手中奪得“亞洲最盛產富豪地區”稱號。 在2009年“世界500強”中,上榜中國公司數量達到43家,刷新了2008年創下的35家的歷史紀錄。中國內地的億萬富豪因資產總額減少幅度遠遠小于印度、俄羅斯等其他新興經濟體,從印度手中奪得“亞洲最盛產富豪地區”稱號。
美國《財富》雜志“世界500強”與《福布斯》雜志“全球億萬富豪榜”是全球商界兩個較有影響力的排行榜。“世界500強”排行榜匯聚了每年以
銷售收入計算的世界上規模最大的500家企業,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全球經濟發展態勢、行業變化趨勢及企業與國家競爭力。“全球億萬富豪”排行榜由全球范圍內個人資產超過10億美元的富豪組成,它能夠反映出一個國家和地區的財富分配特點。由于企業依然是社會財富的主要創造力量,因此上榜富豪的分布情況也大體上展示出各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造富機制。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世界500強”與“全球億萬富豪榜”之間無形中具有了一定的內在聯系。通常,一個經濟發達的國家應該擁有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偉大商業機構,而這些機構又能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及較為富有的階層。也有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造富功能強大,出現了一批“全球億萬富豪”,但企業——特別是私人企業卻鮮能入圍“世界500強”。這說明,這些國家和地區企業的全球競爭力依然不強,社會財富還主要是內部性轉移。
2008年以來,受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影響,“世界500強”與“全球億萬富豪榜”雙雙出現財富縮水現象。美國依然擁有最多數量的500強公司和億萬富豪,盡管受金融危機影響有許多昔日明顯落選,但谷歌(Google,423位)、亞馬遜(Amazon,485位)等公司的入圍,也顯示出美國正從一種衰落走向另一種繁榮,創新依然是現在美國社會重要的造富精神之一。
在全球經濟普遍低迷的情況下,中國經濟成為2008年以來的最大亮點。在2009年“世界500強”中,上榜中國公司數量達到43家,刷新了2008年創下的35家的歷史紀錄。其中,中國內地企業34家、中國香港地區企業3家、中國臺灣地區企業6家。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石化集團以2078.14億美元銷售收入位列第9位,這是中國公司首次進入“世界500強”前10名行列。不過,2008年中國內地唯一入圍的私人公司聯想集團今年落榜,江蘇沙鋼集團取而代之,以208.97億美元銷售收入位列第444位。在“全球億萬富豪榜”上,中國內地上榜富豪人數由42人減少到28人,但資產總額減少幅度遠遠小于印度、俄羅斯等其他新興經濟體,中國內地藉此從印度手中奪得“亞洲最盛產富豪地區”稱號。
世界500強 2009年7月,美國《Fortune》雜志發布2009年度“世界500強”排行榜。受2008年高油價因素影響,能源公司在2009年榜單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在前10名中占據了7個席位。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公司(Royal Dutch Shell)以4583億美元年收入,取代零售業巨頭沃爾瑪公司(Wal-Mart)躍居全球500強榜首,這是1996年以來第一家非美國公司摘取桂冠。
受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影響,500強企業在2008年的總營業收入為25.2萬億美元,比上一年減少了85%。然而,“世界500強”的入圍門檻卻提高了11.3%,排名第500位的日本商船三井株式會社的營業收入為185.72億美元。
在各行業中,食品生產、能源、石油加工、多元化金融、金屬等是收入增長最快的5個行業,而汽車及零配件制造、人身與健康保險、財產與意外保險等三個行業營業收入出現負增長。在利潤增長方面,只有采礦與原油生產、航天與防務、消費類食品、家居與個人用品和制藥6個行業實現了正增長,其他行業經營利潤全部為負增長。其中,航空、汽車及零配件制造、人身與健康保險和多元化金融等是表現最差的4個行業,營業利潤增長分別為-517.7%、-86.7%、-83.2%、-81.5%。曾經風光無限的汽車行業在2008年的表現令人失望,在500強排名前10名的企業中,汽車業僅剩一家,豐田汽車也僅位列第10位。在20家虧損最嚴重的企業中,通用汽車(GM Motor)和福特汽車(Ford Motor)分別位列第3和第7。
從國家和地區看,上榜企業數量最多的美國從2008年的153家減少到140家,成為1995年以來最少的一年,入圍企業總營業收入在500強中的比例超過了30%。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 Mobil)2008年利潤達到452億美元,是500強中盈利最好的公司。受金融危機、高油價和兼并等因素影響,數十家知名美國公司下榜,其中包括美國國際集團(AIG)、美國國家金融服務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房地美(Freddie Mac)、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和美林證券(Lerrill Lynch)等。值得關注的是,谷歌(Google,第423位)、亞馬遜(Amazon,第485位)和耐克(Nike,第497位)等美國公司首度入圍全球500強。蘋果公司(Apple)營業收入達到320億美元,排名躍升至253位,比2006年首次入圍500強時的排名(492位)大幅上升。這些新變化顯示出,新經濟一代美國公司快速崛起,美國經濟與產業結構悄然發生著改變。
其他主要國家和地區的上榜企業情況是,日本有68家公司上榜,法國(40家)、德國(39家)、英國(26家)分列4~6位。印度有7家公司入圍,其中包括著名的家族企業塔塔鋼鐵集團(Tata Steel,258位 )和信實工業集團(Reliance Industries,264位)。
中國企業成為2009年的最大亮點,上榜企業數量達到43家,刷新了2008年創下的35家的歷史紀錄。其中,中國內地企業34家、中國香港地區企業3家、中國臺灣地區企業6家。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石化集團以2078.14億美元銷售收入位列第9位,這是中國公司首次進入“世界500強”前十名行列。不過,在2008年入圍500強的中國內地私人公司聯想集團今年未再上榜,江蘇沙鋼集團取而代之,位列第444位,2008年銷售收入為208.97億美元。
從500強公司總部所在城市分布情況看,日本東京、法國巴黎、中國北京、美國紐約和英國倫敦市擁有500強企業數量最多的五個城市。其中,東京、巴黎、北京所累積的500強財富總額達到49,981.39億美元,約占全部500強企業收入總額的20%。值得一提的是,超過3/4的中國內地500強企業的總部設在北京,財富總額達到12,614.07億美元,約占全部500強企業收入總額的5%,這顯示出財富效應在中國的高度集中,也顯示出國有壟斷型企業較為強大的市場控制力。
全球億萬富豪榜 2009年3月,《Forbes》雜志推出2009年“全球億萬富豪榜”。受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上榜富豪人數從去年的1125人減少到793人,這是2003年以來首次出現榜單“大縮水”現象。其中,355人因資產總額“不達標”落榜,另有18人去世。留在或重返榜單的富豪中,656人資產縮水,52人保持不變,44人身價上漲。上榜富豪個人凈資產總額從2008年的4.4萬億美元銳減至2.4萬億美元,損失將近一半,平均個人資產為30億美元。
上榜富豪來自于52個國家和一個公國。美國仍然是富豪最多的國家,共有359人上榜,占總人數的45.27%,占總資產的44%,比2008年分別增長了3%和7%。歐洲有196名富豪上榜,主要集中在德國(54)、俄羅斯(27)、英國(25)、意大利(12)和法國(10)。亞太地區有130名富豪,中國內地、日本、印度分別有28人、17人和24人。中東及非洲地區有58名,拉丁美洲地區有50名。
新興市場國家富豪階層的私人財富受到了更嚴重的沖擊。在俄羅斯,富豪的資產普遍急劇縮水,有55名俄羅斯富翁跌出榜單,上榜32人的總資產從去年的4714億美元減少到1020億美元。在印度,2009年共有24人入選“全球億萬富豪榜”,比2008年減少了29人,除1人外,其余23人資產都有所減少。在2008年的富豪榜中,印度人占據了10強中的4席,而在2009年,只有穆凱什•阿姆巴尼(Mukesh Ambani)和“鋼鐵大王”拉克希米•米塔爾(Lakshmi Mittal)進入前10名,分別位列第7、第8名。而2008年富豪榜最大贏家、排名第6位的阿尼爾•安巴尼(Anil Ambani)則是2009年大輸家,個人資產縮水76%降至101億美元,排名第34位。
中國內地上榜富豪由42人減少到28人,但資產總額減少幅度遠遠小于印度、俄羅斯等其他新興經濟體,中國內地藉此從印度手中奪得“亞洲最盛產富豪地區”稱號。2009年有5名中國內地富豪首次上榜,他們是美特斯邦威集團總裁周成建、比亞迪公司總裁王傳福、西洋集團周福仁、日照鋼鐵總裁杜雙華和雨潤集團董事局主席祝義才。而張茵、李彥宏、馬云、陳義紅、彭曉峰、高德康、朱孟依、張克強、張松橋等人2009年落榜。
中國需要誕生一批偉大的商業機構 在2009年“全球億萬富豪榜”中,中國超越印度成為亞洲地區的“造福樂土”,這種狀況部分反映出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態勢。而且,盡管同樣遭受到全球金融危機沖擊,但中國經濟表現出一定的抗風險能力。從2009年“世界500強”中也可以看出,中國上榜公司數量創歷史新高,整體排名也有所提升。總體而言,這種狀況充分反映了中國經濟良好的發展態勢,特別是在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這些成就的取得來之不易,得國人給與肯定。但同時,然而,對比兩份榜單的“中國力量”,二者缺乏之間的關聯性不很明顯,這是值得我們反思的方面。
首先,大型中國公司(世界500強)并不是“造福”的主要載體。從總收入占比看,大型國有壟斷性企業掌握了更多中國經濟資源,它們集中于主流行業。在中國的“世界500強”中,許多公司已是行業內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如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目前位居全球銀行業市值前三位。由于這些中國公司基本在國內市場運營,這種狀況進一步說明,大型國有壟斷性企業龐大的銷售收入與高市值實質上只反映了相關行業中國本土市場的龐大容量和成長性。
其次,在2006年的“全球億萬富豪榜”中,中國上榜人數仍只是個位,然而在3年內中國已成為亞洲盛產富豪之地。強勁且相對穩定的經濟增長態勢是重要原因之一,而更重要的是,中國民營企業在過去10年快速成長,許多公司借助香港、美國等
資本市場放大了公司市場勢力,同時實現了公司股東財富的快速累積。2009年全部上榜富豪皆為民營企業創始人或職業經理人,這些公司所在多為充分競爭性行業,政府干預性不強,但仍主要集中于中國本土市場。
與中國相比,日本和印度的企業財富與個人財富之間則存在著明顯的相關性。日本的68家“世界500強”公司中幾乎全部為民營企業,盡管這些公司的自然人股東并未全部進入“全球億萬富豪榜”,但社會整體經濟資源的平衡與公平分配幫助日本培育出一個龐大的中產階級群體。根據一份民意測驗,超過90%的日本人自認為屬于“中產階級”,他們也成為日本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也是日本國內消費的主力軍。
印度也是一個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不過社會財富集中于最富有的部分人手中的同時,這些印度富豪所經營的企業同樣擁有相當強的競爭力,這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印度家族企業具有很強的財富創造能力。在“全球億萬富豪榜”中,印度誕生過穆凱什•阿姆巴尼和拉克希米•米塔爾這樣排名前10位的富豪。第二,印度家族企業經營多元化,且擁有強大的產業鏈控制力。在印度最大的500家公司中超過75%都由家族掌控。在信息技術、電信、電力、石油化工、鋼鐵、水泥、化纖、汽車、鋁、制藥等幾乎每一個產業領域,幾乎均由家族企業掌控。第三,有20多家印度家族企業如今已實現了跨國經營,米塔爾鋼鐵、塔塔集團、信實工業集團、Infosys、Wirpo等已在全球范圍贏得了相當高的知名度。在2009年“世界500強”中,即有米塔爾鋼鐵、塔塔鋼鐵、信實工業集團等多家印度家族企業入圍,且排名中等居前水平。可以說,印度經濟的“造富”功能伴隨著一批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印度企業的出現。這些企業在全球市場的良好表現,也為印度經濟更好地參與全球化競爭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在全球資源整合方面,(印度)私營企業要比國有企業更具“親和力”。
綜上所述,中國經濟過去20多年的發展產生了強大的“造富”功能??梢哉f,即使是在全世界,中國經濟的“造富”能力也堪稱一流,這無可置疑是件好事。然而,在打造偉大商業機構方面,我們卻落后于發達國家及印度等發展中國家。
今天,中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經濟發展、公司全球競爭力強大、社會財富快速累積與合理分配等因素是推動社會前進重要力量之一。展望未來我們應該意識到,只有誕生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民族企業,在主流市場與主流行業能夠“披荊斬棘”、整合全球資源為我所用的偉大商業機構,中國經濟才能真正地由大變強,才可能為中國打造一個中產階級占大多數的社會結構,而這是建立和諧社會的一個必要的經濟基礎之一。正如可口可樂、微軟之于美國,豐田、索尼之于日本,現代、三星之于韓國一樣,未來的中國,需要也即將誕生一批偉大的商業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