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格力電器成為全球最大的空調生產基地的時候,董明珠選擇跨界,不僅制造了格力手機,還瞄準新能源汽車產業,在格力并購銀隆15項議案被否后,去年12月份,董阿姨自掏腰包,聯合王健林等人拿出30億投資銀隆,盡管備受爭議,銀隆的首款新能源車也在上個月正式亮相。
董阿姨的造車夢眼看就要實現,在商戰真人秀節目《我是創始人》在海口舉行的2017盛典現場,作為第一季前浪隊的導師,董明珠也詳細解釋了自己為什么非得跨界造新能源汽車,以下為具體內容。
從空調到手機、新能源汽車,跨行也好,跨不同的領域也好,最根本的目的要清晰。
曾經人家說格力電器的成功是專業化,格力電器現在又做手機又造汽車肯定不成功了,但是這句話是不完整的:成功不成功取決于專注,而不是專業化和多元化。從專業化來講,空調行業原來有接近四五百家,專業只做空調的很多都死了,所以專業化未必是成功之道,多元化未必是失敗的必然,所以要專注,把一件事做透。
我們要進入手機這個市場的時候,很多人說是紅海,我就想什么是紅海,沒有人用、沒有人需求了,那一定是紅海,只要有市場需求就不是紅海。還有一個是你自己沒有技術力量來支撐,那肯定也是紅海。
格力造手機是因為我們考慮未來的智能家居,怎么樣讓一個用戶使用你所有的電器產品時更便利、更健康、更安全,這些健康和安全在當下已經納入企業家做產品時很重要的底線。
如果你做空氣凈化器,但是沒有解決霧霾問題,而是霧霾更嚴重了,那就是我們的一個企業在做產品時靠別人的健康來做,或者破壞環境讓我們產生效益,或者來了一個新的產業,那是不值得的,這很重要。
作為格力來講,我們跨行業還是比較清晰的。
第一,我們格力有一句廣告叫“掌握核心科技”,它不是像外界看著簡單的空調的組裝,它是把后面支撐這個產品的所有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上,所以帶來產業的延伸。
我們講縱向和橫向的發展,比如格力自己研發電機,不僅空調要用,用電機的領域太多,那你說做電機是不是跨行業,沒有,它是后臺有技術來支撐的。壓縮機,以前我們只用于空調,現在把離芯、磁懸浮都用在里面了,我們的面更寬。所以跨界不是單一簡單地跨過去,而是你要有后力來支撐它。
跨界目的很重要,創業者可能選擇那個行業是因為有錢賺,那是不會成功的。我們跨行業是為了更地延續我們的市場上,對你的用戶更多帶來的是延伸。我們跨界做了銀隆投汽車,那肯定絕對是跨界,而且跨界之大,但是我必須選擇它。
原因很簡單,第一是國家發展的戰略需要,第二格力延伸的另外一個產業推動的需要,比如格力如果收購銀隆成功為格力帶來一個新的平臺,做空調成為世界老大但是汽車空調沒有打開,你有產品有技術但是這個行業很難進入,但是收購了銀隆,馬上就把汽車空調注入進去。
比如格力的電機、模具、智能裝備,我們如果收購成功一年至少格力電器100多億的增長,如果要圖安逸,我董明珠可以不去做,但是真正是背后自己的一個選擇,這里面幾個字可以表達我當時的心情:
第一,一個企業發展到今天,國強企業強,一個國家不強,你企業做得在好就算到國外沒有人瞧得起你,比如一個非洲人來說我的企業做得很好,你可信嗎?而且新能源發展是國家的戰略,我們應該進去。所以這是我當時做決定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格力的發展需要這個橋梁,因為我們如果不投資,銀隆和格力就沒有連接的紐帶。
第三個原因,那個企業也需要我們注入一些文化,比如它的管理,它有很好的技術,但是技術沒能延展開,別人不了解它。另外它更缺的是資金,因為汽車大進大出,一兩百億的資金投進去,做出的產品賣掉才賺回來。空調不一樣,空調幾千塊錢一臺,投資的結果也不一樣。
我如果站在個人角度的考慮完全不去做這件事情,可能看不到未來在哪,別人說我是瘋子,但是創始人“瘋子”作為代名詞是非常有意義的,有時候我們要去瘋要去搏,這是對整個社會的貢獻,所以是有價值的。
所以跨界不跨界取決于你自己的選擇,能不能掌控,我們做一個選擇時是看它的未來而不是過去,這是很重要的。
最后,董明珠還對創業者提出忠告:我們都要去做一個真正能夠推動社會發展的創始人,創始人不要急功近利,只看到眼前的一寸,我們要有更長遠的眼光來看自己的事業。第二,我們創始人在前進的過程中一定有挫折,但是大家要堅守下去,不要妥協,哪怕你失敗了再從頭來也是創始人。堅守是我們最重要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