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榮 攝
自從2012年執掌格力電器以來,“話題女王”董明珠就一直占據著各大媒體頭條。她的每一次爭議,也都無不與格力的發展有關。
11月11日,天貓“雙11”狂歡購即將落幕時,一則重磅消息震驚了媒體界和家電行業,“董明珠被免去格力集團董事長職務”,一石激起千層浪。據媒體報道,珠海市國資委在10月18日對格力集團發出通知:“免去董明珠同志珠海格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董事,法定代表人職務。”隨后,該消息得到了珠海和格力方面的確認,雙方均表示系董主動辭職。然而,和此前的多次集中報道一樣,董明珠此次辭任事件,也將眾多觀察人士的注意力,引到了格力電器自身的發展上了。
執掌四年,力排眾議
2012年,董明珠開始執掌格力。在這此后的幾年,格力電器在營收上出現了不小的起伏,而這樣的起伏,也讓掌舵者董明珠遭到了不小的非議。
4年前,董明珠接手時,格力電器的營收是993.16億,2013年突破千億達到了1186.28億。營收的峰值則在2014年來臨,這一年,格力電器的營收達到了1377.5億,坐穩了中國家電第一品牌的寶座。但是到了2015年,格力的營收卻出人意料地跌到了977.45億。
不過在這期間,格力電器的利潤也在逐步攀升,從78.3億到108.7億,再到141.55億。在今年10月28日舉行的股東大會上,讓董明珠引以為豪的也是上升的利潤,即便是在營收下跌的2015年,利潤率也高達13%,而在2011年時,利潤率只有6%。
對于這樣的成績單,歷來爭議不斷。廣東一位百億級企業的老板在談論董明珠時說到,董的成績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的,這位“巨人”指的便是董明珠的前任朱江洪。認為格力2014年的成績是朱江洪時代格力的延續。
而挺董者則認為,在過去的幾年,正是中國家電市場由“價格戰”向“價值戰”轉型的關鍵之年,格力電器的利潤不降反升,正是說明了格力電器自身結構的優化。
除了利潤的亮點之外,格力在多元化方面的嘗試,也都打上了董明珠的烙印,比如大松電器的問世,格力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的投產,均是格力在空調領域之外的表現。當然,最令人關注的還是生產格力手機和收購珠海銀隆兩大事件。
“專業化”要轉型,路在何方?
一直以來,格力所標榜的都是專業化,從“好空調,格力造”到“格力,掌握核心科技”再到“讓世界愛上中國造”,格力的專業化也為格力空調在品質上贏得了不少的贊譽。
但是,當專業化所帶來的收益達到瓶頸時,轉型就成了不可回避的選擇。格力的轉型之路就是從專業化到多元化。
根據格力電器的年中財報,空調依然是其收入的最主要來源。在家電制造領域,格力在今年上半年實現了442.9億元的收入,但是僅空調就有419.8億元,占了絕大部分,而生活電器的營收僅有7.68億。
同時,空調市場也已經達到了飽和。在10月28日的臨時股東大會上,董明珠在解釋多元化時給出了兩個理由,第一個便是“格力在空調領域已經超過了40%的份額,再有增長空間也不大了,必須要擴張。”
轉型期的格力招來了不少爭議,這很容易讓人想起幾年前的美的。2010年,美的的營收超過千億,來到了巔峰期,但是當管理層意識到原有模式難以繼續的時候,毅然選擇了轉型,美的的轉型則是“瘦身”“強骨”。
之后員工下崗、廠房關閉,轉型給美的帶來了不少陣痛。與此同時,在此后的幾年,美的的營收也出現了不小的下滑,作為“職業經理人”的美的集團董事長也是備受質疑。
“當時媒體的負面報道也是非常多”。一位經歷那次轉型的美的員工在向南方日報記者回憶當時的情況時直言。
中國家電協會理事長姜風是家電行業資深的觀察人士,在此之前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曾表示,美的的轉型時機拿捏得非常好,如果再晚一年,付出的代價將會很大。
那么如何看待今天的格力?當記者再次聯系她時,則表示不好發表言論。
多元化發展落點備受爭議
雖然在此之前,格力已經有了多元化苗頭,但是正式宣布多元化戰略,還是在今年7月23日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制造高峰論壇上,并由董明珠在論壇上宣布,格力進入了多元化時代。
橫向來看,格力的產品覆蓋空調、冰箱、生活電器、手機、智能裝備、精密模具、新能源汽車、儲能設備等各個領域;縱向來看,格力形成了從元器件、加工設備到產品以及整個產品生命周期的研發、生產制造、合理回收的生態系統。在這其中,格力手機和收購銀隆則是最受關注和爭議的兩點。不少人認為,對于格力來說,這兩項業務與主業務并無多大關系。
11月11日,在接受央視財經專訪時,董明珠曾對手機和汽車作出過回應。她認為,手機在未來的智能家居里必不可少,格力的智能化體系可以體現在手機端上。對于新能源汽車,董明珠則給出了兩點理由,一是看中市場潛力和政府支持,二是希望通過新能源汽車在全國甚至全世界落地,使格力品牌走向世界。
奧維咨詢研究院院長張彥斌也肯定這些觀點,他告訴記者,這兩項發展都不是憑空而來,而是與之前的產業具有一定關聯程度的,是有關聯性的跨領域。比如在新能源方面,格力中央空調會涉及到光伏領域,具有一定的基礎。
不過,格力選擇與銀隆聯手,還是出乎了不少人意料。目前,主流的動力電池是磷酸鐵鋰和錳酸鋰,特斯拉采用的就是松下的錳酸鋰電池。而銀隆所主打的則是鈦酸鋰。中國電池聯盟秘書長王磊在此前向南方日報記者透露,鈦酸鋰電池在市場上的份額不到5%,并且國家尚未有此類能源的補貼政策。
今年6月份,董明珠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曾表示了對鈦酸鋰的認可。她向記者表示,幾年前,她購買了一輛特斯拉,發現在夏天時,需將車子放在陰涼處。而銀隆的鈦酸鋰電池則可以在高溫60 、低溫50 運行,她看中的正是鈦酸鋰在這方面的優勢。
此外,來自銀隆方面的介紹,鈦酸鋰也有長壽命、快充放、高安全的性能。比如,壽命可以達到10年循環,可以在零下40 和零上60 的溫度之間運行,還可以6分鐘快速充電。
辭任疑云:只為持股?
爭議中的董明珠在11月11日這一天,在輿論中達到高峰。當天,有媒體報道,珠海市國資委在10月18日已發出通知,免去了董明珠格力集團董事長、法人代表的職務。
此后,該消息被珠海和格力雙方確認,雙方也均表示系董主動辭職。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文件中,珠海國資委用的是“免職”通知。
對于此次“請辭”,珠海市國資委給出的解釋是,“根據中央的精神,原則上要求集團領導不再兼任上市公司高管。”并表示“現在國資委是在慢慢理順這個關系,是正常的人事調整,不會影響到格力電器的經營。”
8月18日,國務院國資委印發《關于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開展員工持股試點的意見》,規定“黨中央、國務院和地方黨委、政府及其部門、機構任命的國有企業領導人員不得持股”。
根據《意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可分別選擇5-10戶企業,國務院國資委可從中央企業所屬子企業中選擇10戶企業,開展首批試點。
有業內人士指出,格力電器作為珠海市的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可能被列于首批試點名單中。而董明珠持有0.74%的股票,正是格力電器第十大股東。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10月18日發出來的通知,為何到11月11日才被披露?此外,在10月31日的第三季度財報中也寫道,“自然人股東董明珠女士系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并兼任第一大股東珠海格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就此問題,記者向格力電器方面求證。但是截至記者發稿時止,并未得到回應。
張彥斌向記者表示,對外發布滯后,有可能是因為珠海市國資委尚未找到合適的繼任者,擔心對公司經營造成影響。也有可能是為10月28日召開的股東大會做準備,提前為董明珠增持股份掃清政策上的障礙。
不過,張彥斌也表示,董明珠職務的調整屬于上市公司重大的人士調整,按照相關規定,應該及時進行通報。而對于此次董明珠的辭任事件,相關部門需要介入進行監管。
企業換帥,轉型多變數?
作為格力電器的大股東,格力集團董事長換帥,會對格力電器產生怎樣的影響,也是業內普遍關注的話題。
根據格力電器的財報,格力集團持股比例達到18.22%,是第一大股東,董明珠則持股0.74%,是第十大股東。在上市公司里,股東大會是最高決策機構,董事會提出的決策需由股東大會審議通過,擁有股權多者,話語權往往越重。
作為第一大股東的董事長和作為自然人的第十大股東,董明珠在股東大會上有著不小的話語權。
有業內人士指出,此次免去格力集團董事長一職,可能會減少董明珠在格力電器股東大會上的話語權。“在以前,大股東往往會和格力電器董事會保持一致,但是現在董明珠不再擔任格力集團董事長,原有的關聯關系和一致行動或被打破。”該人士說。
不過,珠海國資委在此之前回應中作出強調,將一如既往地支持董明珠在格力電器的工作。而格力方面則表示,董明珠將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格力電器上。
在張彥斌看來,董明珠辭任格力集團董事長,是否會對格力電器經營造成影響的問題,目前來看,還是不存在或者不明顯的。董明珠雖然不再繼續擔任格力集團的董事長,原本的決策便利性降低,但仍然是格力集團委派至格力電器的董事長,具有絕對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