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工匠精神、家族傳承和現代科技形成的鐵三角讓保時捷這樣的德國制造立于不敗之地,憑互聯網的風口怎么吹就是不動搖。
上市重要,還是將企業打造成命運共同體重要?金錢能長久維持一個命運共同體嗎?錢聚人(心)散的現象在中國企業中并不鮮見。
今天,我們說說德國企業為什么不喜歡上市。
中國企業三十多年來學習的是美國模式,一味做大做強:融資+快速擴張模式。其實還有另一種歐洲模式,追求恒定長遠目的,以家族企業為多。德國的中小企業,隱形冠軍們,不少都不謀求上市。(美國是做全產業鏈,歐洲是在某個領域做到隱形冠軍,各有利弊。我們學哪個呢,就怕哪個都學不會。)
中國股市概念橫飛,新三板上,只要沾上“工業4.0”、“互聯網+”,把企業“染”成搞機器人、搞網絡的,股價立馬被炒上數十倍甚至百倍。美國模式有點學歪了,應該好好借鑒一下德國模式。
德國企業為什么不熱炒互聯網思維?
今天我們就說說徠卡和保時捷吧,它們會被互聯網思維淘汰嗎?
相機界的“神級企業”——徠卡起步于家族企業。像不少德國家族企業一樣,徠卡坐落在一個人口只有5萬多的小城。19世紀80年代后,這里匯聚了德國光學工業的精華,建立了包括徠卡公司在內的十幾家光學公司,以生產照相機、顯微鏡和望遠鏡聞名遐邇。也像其它德國家族企業一樣,徠卡公司格外低調,總部就是這座銀灰色的4層大樓。
從1849年創立到現在數碼相機大行其道,徠卡這樣的精密機械相機仍是很多人的夢想極品——精密、堅固、品質卓越,它正尋求在手機時代的新生,比如與華為手機合作。
為什么徠卡創始人不選擇一線城市?因為這里遠離喧囂,能讓工廠的設計人員和工人保持寧靜的心態,潛心投入到產品的研發上。徠卡的職工福利體系早于國家福利制度,“員工在愉快心情下和郁悶心情下的工作質量是完全不一樣的。”
業界有句名言,“單反誤一生”,可以說,是發燒友們成就了徠卡。發燒友追求的,就是徠卡人低調而極致的作法。今天,徠卡可能遠離所謂的互聯網思維,但“什么人做什么事”,玩好相機,這是立身之本。
再說說保時捷,這家家族企業,1936成立,已傳至第三代。保時捷有這樣三條哲學:
一、品質精神
這里組裝一部車只需9小時,但出廠則需要數月。保時捷的訂單最快也需3個月,有些配置高的甚至需要提前一年預訂。盡管需求旺盛,但該企業并不急于擴張。
保時捷并非拒絕機械化。這里,工人負責組裝,機器人負責搬運,全場通過WIFI遙控和聯絡,井然有序。
二、不盲目擴張
保時捷保持著細水長流的生產節奏:從未有過淡季,即便金融危機時也不淡。由于受廠房限制,又處于市區,保時捷每天只能生產200輛車,年產不過6萬輛,僅兩三百億元的產值,和其它汽車巨頭動輒上千億的產值無法類比。不輕易急速擴張、不愿加班,與其說是德國家族企業的特點,不如說是德國企業的普遍特點。
三、傳承精神
保時捷售價每部12萬歐元起,屬汽車中的奢侈品。保時捷的技工至少要培訓三年以上,上崗前還要集訓兩、三個月。這里上年紀的熟練工不少,他們一般干到老(65歲退休,現在可以延長至67歲)。老技工的技藝(know-how)是核心競爭力。
是工匠精神、家族傳承和現代科技形成的鐵三角讓保時捷這樣的德國制造立于不敗之地,憑互聯網的風口怎么吹就是不動搖。
所謂互聯網思維不過是手段,做企業不要忘記初心。保時捷的初心是做一款大眾開得起的跑車,徠卡的初心是做好一部相機。
德國企業為什么不熱衷于上市?
德國92%都是中小企業,因為德國的股市不發達(全德國不過800家上市公司)。德國中小企業比較“一根筋”,信奉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經營哲學——“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因此他們不會純粹追求利潤,也不擅長資本運作,更是從來沒想過上市。因為“資本來了,麻煩和謠言就接踵而來。”
我曾經采訪過玻璃業的“隱形冠軍”——客戶包括埃及國家博物館、盧浮宮、北京故宮等世界頂級博物館。這家百年企業堅決不上市,甚至刻意把規模控制在150人以內(超過150的熟人圈極限容易叫不上名字)。
當人數一旦超過,老板就可能叫不出員工名字,不得不聘請職業經理人來管理公司,和員工之間的關系就逐漸疏遠,于是員工或許就不那么賣力地工作,或許會離職,原本那種“以公司為家”的氣氛也不復存在了。
許多員工在這些家族企業中一干就是一輩子,甚至三代同在一家企業的也不在少數。
而企業一上市,一切為之改變。為業績擴張,為業績遷廠,為業績裁人,而且按上市條例,企業必須公開專利技術⋯⋯
上市重要,還是將企業打造成命運共同體重要?金錢能長久維持一個命運共同體嗎?錢聚人(心)散的現象在中國企業中并不鮮見。
當然,中國企業短期逐利有制度原因,這里不做討論,大家可以去想。但以做大做強為名,玩圈錢游戲,對全社會是極其有害的。
炒作概念,創新模式,都不如低頭做事
一出國就想起“老干媽”,她是海外華人心中的女神。一位老華僑說,只有“老干媽”能讓他心跳加速了。她被西方人譽為“上帝送來的美食”,是繼中國四大發明后的中國“第五大發明”。
為什么“老干媽”成為現象級企業?無廣告、不公關、不貸款、不上市,與現行絕大多數中國企業背道而馳。中國還有一家神級公司叫華為,也不謀求上市,領導不上鏡,除非不得已。
曾經,中國企業界“為官須看《曾國藩》,為商必讀《胡雪巖》”,要么是政商路線,要么是吹呼互聯網思維,就是不專注。中國企業常常忘掉初心:做企業的目的是什么?
互聯網+、工業4.0,吹得神乎其神,你連2.0都沒做到,談什么4.0?所以,做大不如做強,做強不如做久,把產品服務做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