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鐘撥回到2004年,阿里巴巴還在為淘寶而投入全部家底的時候,騰訊已經憑借游戲成為賺錢機器;哪怕時鐘僅僅撥回到7年前,阿里巴巴一年的收入也不及騰訊一年的利潤。2010財年阿里66億元年收入只有騰訊當年收入124億元的近一半!而阿里巴巴那時候年利潤是“-5億”!那時候,馬化騰的騰訊已經可以年賺52億!
(阿里巴巴的財年為前一年的4月1日-第二年的3月31日,基本對應騰訊財報前一自然年)
7年過去了,阿里和騰訊的數據差距迅速抹平!
(阿里巴巴與騰訊利潤對比圖)
(阿里巴巴與騰訊收入對比圖)
說到這里,首先我們不能簡單地說7年里騰訊不努力,反而應該先給騰訊豎起大拇指豎起大拇指。
7年來,它的股價一直穩定攀升,它是香港恒生指數的成分股之一,它是世界上最能賺錢的公司之一,它這座24小時開業的游戲城賺錢能力強過印鈔機,它通過QQ和微信分發游戲光速賺錢的商業模式延續十多年,在投資人眼里簡直就是一輛精美絕倫的法拉利!
阿里呢?他有點“笨”,直到2010年后才擺脫了虧損,要知道騰訊游戲城早在2004年就賺大錢了!
當然,那時候阿里不是沒有能力賺錢,但它沒辦法,因為它需要打造一個商業史上最復雜的生態,從B2B的阿里巴巴,到C2C的淘寶網,到B2C的天貓,不斷投入,一步一個腳印最終分別做到世界第一!
2013年成為兩家公司挑戰中的一個分水嶺,阿里巴巴的凈利潤在2013年第一次大幅超越騰訊成為中國最賺錢的互聯網公司。阿里巴巴當年的營業收入仍然落后于騰訊,但是增速卻是騰訊的2.27倍。
這些年里,阿里的生態里還在前仆后繼地涌現出估值不亞于百度市值的螞蟻金服,角逐全球云計算市場估值已經高于京東市值的云計算,以及顛覆物流世界想象力的菜鳥網絡…龐大又復雜的體系的運轉,不亞于操縱一架戰斗機!
這樣的對比很有趣,產品經理掌控的騰訊選擇了最容易賺錢,最容易賺大錢的模式,老師掌控的阿里卻選擇了相對笨重的,需要一磚一瓦搭建的生態。
2003年,F1歷史上最偉大的“車王”舒馬赫,在意大利格羅塞托空軍基地的飛機跑道上,駕駛著法拉利與“颶風”戰斗機“決斗”。從0到600米,法拉利贏了,但從600米到1200米,戰斗機贏的沒有懸念。
我們把阿里和騰訊放在飛機跑道上,站在2016年,我們看到了阿里和騰訊已經在電商、社交、廣告、出行、娛樂等許多版塊激烈纏斗數百回合。騰訊雖然有QQ和微信這兩大王牌,但阿里卻不僅有淘寶、天貓,還有正在爆發的支付寶,未來還會有云計算、菜鳥……阿里集團這架復雜的戰斗機啟動之后形成的強大的勢能,日后必然是推動它一路狂奔的動能。
然而,再過7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