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y80kg"></li>
    <strike id="y80kg"></strike>
    <ul id="y80kg"></ul>
  • <strike id="y80kg"><s id="y80kg"></s></strike>
    <strike id="y80kg"><s id="y80kg"></s></strike>
    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原理研究所教授 《儒家文化》《法家智慧與現代管理》《王陽明心學》 提供專業企業內訓,政府培訓。 13439064501 陳老師
      2016年10月20日    方爾加     
    推薦學習: 國醫大師張伯禮院士領銜,以及國家衛健委專家、中醫藥管理局和中醫藥協會權威、行業標桿同仁堂共同給大家帶來中醫藥領域的饕餮盛宴賦能中醫產業,助力健康中國。歡迎加入中醫藥產業領航計劃>>

     本文所探討不在《道德經》的作者及版本,而在解讀《道德經》中“道”的角度。迄今為止,學術界對《道德經》的解讀全都是主客體分裂開解讀 ,即把“道”、“自然”、“萬物”當做純客觀的對象加以詮解,這一詮解角度可稱為本體論方法。本文則是把“道”當做主體,把“自然”、“萬物”當做主體活動的方式。筆者把這一詮解方法稱為主體性方法。本體論方法與主體性方法有以下不同:第一,前者認為《道德經》在心外,后者認為,吾心即《道德經》;第二,前者是我注《道德經》,后者是《道德經》注我;第三,前者是先知后行,后者是行中得知;第四,前者是邏輯性思維方式,后者是直覺性領悟方式。下面是筆者對《道德經》“道”的主體性解讀。
     
    1,“道”的不可規定性和實存性。
     
      《道德經》首句就展示出了“道”的不可規定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雖然不可規定,但“道”是真實存在的。“道”與“有”和“無”的關系是什么?“道”是 “有”“無”背后之所以然。就如同“雞三足”,“道”是兩個有形之足背后的無形的足。是隱藏在商品價格上升與下降的背后的無形的手。“道”恍惚難及:第二十一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道”之不可規定其實是在表達主體創造能力的不可限性。人類主體永遠可以超越自己以往的創造水平,永遠不會停留在某種固定形態。主體的創造性永遠不能用言語道盡,故其不可道、不可名。
     
      但“道”又是有實實在在的內容的。什么內容?主體中的軟知識。1997年4月11日《青年參考》第三版刊登華北的譯文:《你為什么不能當處長?》“知識通過學習得來、通過交流得來,因此一個人可以從書本上學到知識,也可以從別人那里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自身體驗領悟知識——這一類的重要性往往被人們忽略了,正是它使人無法通過繼承人類有史以來積累的知識而達到完善的程度,相反它表明有些知識是無法積累的,每個人面對的都是一個新世界。這就是藝術家所經歷過的,書上說跳舞應該有怎樣的姿勢,可是如何控制形體、控制肌肉的動作,這是任何百科全書、任何良師都難以傳授的,也就是平常所說的‘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筆者把“通過學習得來、通過交流得來”、“可以從書本上學到知識,也可以從別人那里學到知識”稱為有形知識,或曰硬知識;把“通過自身體驗領悟知識”、“使人無法通過繼承人類有史以來積累的知識而達到完善的程度”、“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知識稱為無形知識,或曰軟知識。軟知識是已經內化為主體的創造性的知識。硬知識只有和軟知識相結合才能被激活,許多人的硬知識沒有被激活,處于休眠狀態。書呆子硬知識不可謂少,但其呆就呆在缺乏軟知識,只會背書,不會創造。軟知識就是主體中的創造性,也就是不可言說之“道”。
     
    2,“道”為萬物之“母”、之“根”。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谷神”就是“道”,是神秘的母性,為天地萬物之“根”。第十六章:“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蕓蕓 眾物的“根”就是“道”。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守住天下萬物之“母”就能終身不敗。因為是“根”、是“母”,故言其生萬物。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既然是產生者,那么時間上一定居最開端。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對“道”生萬物,學界常從本體論的角度或解釋為氣生萬物,或解釋為絕對精神生萬物,甚至有人解釋為宇宙大爆炸。筆者以為,“道”生萬物從主體性角度可解讀為我激活萬物。“生”應理解為激活。“道”生萬物之前可理解為用“道”者還沒有介入事物,諸工作要素還沒有被激活。第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一”就是“道”,“天”、“地”、“神”、“谷”、“萬物”、“侯王”得到“一”就被激活了。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里強調的“無”使“有”得以有其用,就是無形之“道”激活有形的器物。在實際工作中,領導者如果與“道”合一,就能夠激活周圍人和物的要素,使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第二十七章:“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善救人”就是善于使人發揮作用。同樣一個人,在某領導手下工作沒有積極性,效率非常低下。換了另一個領導,積極性一下子調動起來,工作效率非常高。同樣一個物,在某領導手下是無用的廢物。而在另一個領導手下,就是寶貝。顯然,這另一個領導的做法符合“道”,將其治下的要素激活了。一個真正與“道”合一的領導,如能做到盡人所能,盡物所用,就達到了“道”生萬物、為萬物之“根”“母”、使萬物得以“生”的境界。人們日常說的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也可印證這個道理。一將是指能夠與“道”合一的將,他是士兵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激發者,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士兵的士氣和戰斗力之母。
     
    3,“道”的認知方式。
     
      如何認識“道”?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出戶”、“窺牖”、“為學”講的都是有形知識、硬知識、可以言說的認知層次的知識。前已說過,“道”是軟知識,軟知識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硬知識只有被軟知識激活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所以掌握軟知識更加重要。但是,軟知識在形成的過程中已經與硬知識融合在一起。直接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有形的硬知識,硬知識更容易受到重視,軟知識往往被忽略。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硬知識妨礙了對軟知識的掌握。所以魏晉玄學家王弼說:“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王弼對老子關于“道”的認知方式的把握是相當準確的。明代王陽明的說法與王弼異曲同工。有人問:“道可見乎?”他答:“有而未嘗有也”。又問:“然則無可見乎?”他答:“無而未嘗無也”。又問:“然則何以為見乎”?他答:“見而未嘗見也”。問者愈發糊涂了,請求明喻。他卻說:“道不可言也,強為之言而益晦;道無可見也,妄為之見而益遠”。有人讓他說明“道”究為何物,他的感受是“欲發揮此,只覺有一言發不出,津津然如含諸口,莫能相度”,“道”確實是存在的,但只是軟知識,只能意會,不能用表達硬知識的方式加以解說。第四十七章、四十八章就是要擯棄感性和理性這些認知層次。進入到非認知性的體悟、直覺。

    4,“道”的運行方式。
     
      “道”是主體,其運行方式總的說來是即物而玄游。何謂即物而玄游?
     
      第一,不出離萬物。“道”不能單獨存在,主體不接觸客體是無意義的存在。第四十九章:“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圣人之心就是“道”,“百姓心”就是具體事物。“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表示“道”不能單獨存在,只能寓存于具體事物之中。圣人只有縈懷于百姓,才能成為圣人。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長久之天地代表“道”,“道”之所以能夠恒久存在,因其不求單獨自生自存,而是寓于萬物中存。領導者不汲汲于個人之事,唯將個人所求融和于百姓所求之中,才能成為領導者。第十三章:“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領導者行“道”之大患在追求自身私利的獨存。唯將私利入于萬物之中,所行之“道”才能充滿活力,發揮作用。第四十一章:“下士聞道,大笑之。”為什么大笑?原來下等身份生活于基層的士發現,“道”就是通過平凡之事來表現,沒有什么神奇的。“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這些是說,明亮的“道”就體現在暗昧之中;前進的“道”就體現在曲折的運動中;平坦的“道”就體現在崎嶇不平的道路中;上等的“德”就體現在最底層的深谷中;廣大的“德”就體現在每一個有局限性的事物中;剛健的“德”就體現在每一個舒緩的事物中;純真之質就體現在不純的事物中;白亮之色就體現在濁雜之色中;棱角就體現在圓滾當中;優秀的器物出自慢工夫而遲做成者;巨大的聲音靠平凡的寂靜襯托出;最大的物象是隱藏在有形之物背后的無形;“道”隱藏在萬物之中,因其所隱之物的名為名,其自身無名。第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道”的運行只能在迂回彎曲凸凹不平新舊參差的復雜事物中進行。不超出具體事物,不省略復雜過程,行“道”的圣人才能成其大功。總之,無限就體現在有限之中,絕對就體現在相對之中。在社會治理中,老子不是上來就空談宏觀,而是由微觀一步步向宏觀提升。第五十四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由個人到家族,到一鄉,到一諸侯國,到整個天下,老子強調社會治理要從基層一步步做起。第六十三章:“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想推行巨大無比的“道”嗎?就扎扎實實地從一點一滴做起。可見,“道”雖無形,卻很實在。
     
      第二,不拘泥于萬物。
     
      “道”不出離萬物,也不能拘泥于具體事物而將自己混同于具體事物,忽略了自己的高層次性。 “道”只是借助具體事物實現自身而已。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天地對萬物隨棄隨取,“道”亦然。“道”的運行離不開具體物,就象對神的恭敬離不開祭祀品一樣。但祭祀品不是目的,只是實現恭敬精神的工具、途徑。具體物也只是“道”實現自身的工具、途徑。既然是工具、途徑,用完就該丟掉,不能因為某一事物綻放出美麗多彩的花朵,而滯留不去。“道”不能忘記自己是“道”,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作為工具、途徑的具體物。由此而推,領導者也“不仁”,以下屬、工作環境為“芻狗”。領導者永遠不能留滯在“芻狗”身上,永遠有更高的目標。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道”不可與萬物爭。“道”是不同于萬物、但能貫穿于萬物的水。他不去爭,是因為不能降低自己的層次,把自己混同于具體物。在實際工作中,作為行“道”的領導人,不可與普通職工爭能力的大小,聲譽的高低。否則,領導人就會自我降低為“芻狗”,使宏觀協調的功能被降低為“芻狗”與“芻狗”的碰撞。領導者要想不使自己降低為“芻狗”,還必須在成績面前控制自己。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于?。蝗f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萬物恃之以生”、“衣養萬物”、“萬物歸焉”,都是表明“道”能夠激活萬物。但如果行“道”者由此而自傲、自以為了不起,就容易滯留于某一具體狀態,不再是活生生的“道”,也就不能超越萬物。超越萬物、不拘泥于具體物,就能做到把個人利益融合到群體利益之中。第八十一章:“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眾人得到了,領導者個人也就得到了。
     
      “道”既然是高層次的,其處理具體事物的方式也應高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具體方法。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道”雖寓于具體事物,解決具體問題,但他的高層次性決定了他解決具體問題的方式始終是激活群眾拿出具體方法,而不是自己拿出具體方法。所以自己“無轍跡”、“無瑕謫”、“不用籌策”、“無關楗”、“無繩約”。
     
    5,“道”的生命力。
     
      “道”的生命力最強。第四章形容:“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沖”人們解釋為中“空”。筆者以為,“沖”表達出生命力。 “道”生機勃發而作用無窮。第六章:“谷神不死,”“用之不勤。”“道”永遠不死,用之不竭。“道”為何不死?因為永守年輕之位。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道其強盛卻要把握住其初起時細小之原旨(基因),如匯成江海之前天下的小溪。其恒常不離之德,就奠基于事物的嬰兒階段。老子多次把“道”和嬰兒相比。嬰兒狀態就是事物的初起狀態,雖然柔弱,但這是走向高潮之前的弱小,而不是高潮過后的弱小,是最有潛力最有前途的盎然生機狀態。盎然生機的具體表現是:
     
      第一,基于本性,不受掣制。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嬰兒尚無所追求,生機出自本性。四肢自然搏踹,全身蠕動而富有彈性,使蟲獸禽受到威嚇。無意追求異性,生殖器卻勃起,啼號不止,卻不會沙啞,因為這些是出自其自身的勃勃生機。年輕充滿活力,應表現為不受累于任何外界事物、不拘泥于任何一種表現形式、唯求自身生命力的顯現。初生的牛犢不怕虎、初萌的種子上的幼芽吸收自身種子中的營養,不依賴外界的營養。具備“道”的精神的人以“道”為其本性,只想實現“道”,無所畏懼。這才是年輕的生命力的勃發。
     
      第二,日新日日新。“道”的根本性質是不變的,但不變通過變來實現。變什么?前已引過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道”的實現離不開載體,但“道”會不斷地更新自己所借助的載體,絕對不沉溺于某種載體。“道”的高層次性在于此,“道”的生命力也在于此。行“道”者在實踐中應死死地扭住“道”不放,把握住實現“道”的大方向,把任何載體只是看成登上“道”的無數臺階中的一個。不會留戀不前。另外,第十四章:“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道”總是通過某種形式成就自己,但“道”不能留戀于成就自己的形式。而必須因時因事不斷變換形式。“道”本身不能有固定的形式。故曰“無狀之狀”。
     
      第三,順應同化。“道”的生命力還在于不使用你死我活的排斥性思維方式應對萬物。第二十七章:“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行“道”者并不想滅掉誰,而是追求共生。第六十一章:“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在“道”的邏輯中,競爭并不意味著一定要讓誰退出,而是讓每個事物居于應有的位置。能夠打倒對手不一定真有生命力。能夠容納異己之物,使之各得其位,各盡其用,各完成其應有的生命過程,這是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的表現。由于能夠順應同化,“道”的包容性極強。第四十九章:“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百姓之心都可以見容于圣人之心。即使對“不善者”、“不信者”,亦不簡單斥逐,而是以“德善”、“德信”感化之。領導者有包容性是因為自信,自信者強。

     6,“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二字內涵復雜。
     
      第一、“自然”的層次。這是學界尚未涉及的問題。“自然”有自在的,有自為的。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小國寡民”是一種自然的社會狀態。然而,他不是人類原始社會自在本能的自然狀態,而是經過對文明社會的社會問題的反思之后自覺設想出的高層次的自然。何以見得?“使民復結繩而用之”說明已超出了“結繩而用之”的水平,但反思之后認為還是回到“結繩而用之”好,故加一個“復”字。在原始的自在的“自然”中,飲食、服裝、居室、風俗都是自然如此,無所謂“甘”、“美”、“安”、“樂”。只有進入到文明社會,遭受到文明社會的器物、精神所帶來的各種苦難之后,才自覺意識到原有生活的“甘”、“美”、“安”、“樂”。所以才提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老子是不是反文明呢?不是。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老子追求的是“道”、“上德”、“上仁”,是對現有文明的升華。他要求文明以人的幸福為鵠的,而不異化為折磨人的工具。第十九章:“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民利百倍”、“民復孝慈”應該說是對異化文明反思之后升華出的人的自我肯定的文明的“自然”。
     
      第二、盡萬物之性。對高層次的“自然”晉郭象的理解非常到位。“駑驥各適性而足,非辭鞍而惡乘,但無羨于榮華。有意治之則不治也;治之為善斯不善矣。夫善御者,將以盡其能也。盡其能在于自任。而乃走作驟步,求其過能之用,故有不堪而多死焉。若任駑驥之力,適遲疾之分,雖足跡接于八荒之表,而眾馬之性全矣?;颍ɑ螅┱呗勅务R之性,乃謂放而不乘。聞無為之風,遂云行不如臥。何其往而不返哉!”“自然”并非主體無所作為,而是盡萬物之性。第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天、地、神、谷、萬物“得一”能夠保有其本性,實現其本性。“得一”就是得“道”。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道”之“生之”、“德”之“畜之”、“物”之“形之”、“勢”之“成之”,都是有所為。此外,“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更具有為的色彩。“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中的“不有”、“不恃”、“不宰”是指不壓倒萬物、控制萬物,不求為萬物之主。為之主,就會拂逆其性。“道”虛己任萬物之性,亦即“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圣人不但任萬物之性,還積極地促成萬物之性的實現。第六十四章:“圣人……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一個“輔”字,表示圣人之“無為”絕非不動,而是主動因時就勢,實現萬物的自然本性。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鳎釋㈡傊詿o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圣人不但要守住萬物之“自然”,對偏離自然的“欲作”,還要“鎮之”以“樸”,主動使之回歸“自然”。
     
      第三、“法自然”者的主體境界。“法自然”者的主體境界是柔順如水,入方而方,入圓而圓,遇坎而繞,遇洼而駐。第五十四章:“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第四十九章:“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這些都是強調領導者要在順應民眾自身的本性中實現自己的作為。領導者最高的境界就是讓群眾認為“我自然”如此,非領導者叫我如此,甚至領導者根本就不存在。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讓百姓感覺到“我自然”,領導者與之打交道,應盡可能少發指令,而是啟發他們主動做應做的事。學界談到老子“不爭”、“守其雌”、“柔弱”等思想時,只是認為其包含的思想是,進一步萬丈深淵,退一步平川萬里。然筆者以為,其中包含的更重要的信息是,因事物之本性不與之拂逆的思想。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道”高于萬物不在于壓倒萬物,而在于象水一樣順應萬物。“利萬物”就是實現萬物的本性。“道”在實現萬物的本性中實現自身。如果與具體物爭雄,就等于降低了自己的層次不“幾于道”。第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人們一般將此視為把握矛盾轉化的策略手段。其實,這里也包含因順自然的思想。所謂“張之”、“強之”、“興之”、“與之”,都是指實現對方的本性,完成對方應走過的環節,在此基礎上的“歙之”、“弱之”、“廢之”、“取之”才是“道”的實現。“柔弱勝剛強”是說“道”在因順具體事物本性的基礎上,一定能夠實現對一切具體事物的超越。
     
      以上對《道德經》的主體性解讀,著眼點在啟發人們調整、完善自己的行為。筆者相信,實踐是深入體會《道德經》含義的最佳途徑之一。

    注:本站文章轉載自網絡,用于交流學習,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立刻刪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隨機讀管理故事:《獅子怎么管理狼?》
    有一天,獅子讓一只豹子管理10只狼,并給他們分發食物。豹子領到肉之后,把肉平均分成了11份,自己要了一份,其他給了10只狼。這10只狼都感覺自己分的少,合起伙來跟豹子唱對臺戲。雖然一只狼打不過豹子,但10只狼豹子卻沒法應付了。豹子灰溜溜的找獅子辭職。獅子說:今后,看我的。
    第二天,獅子把肉分成了11份,大小不一,自己先挑了最大的一份,然后傲然對其他狼說:你們自己討論怎么分這些肉。為了爭奪到大點的肉塊,狼群沸騰了,惡狠狠的互相攻擊,全然不顧自己連平均的那點肉都沒拿到。豹子欽佩的問獅子,這是什么辦法?獅子微微一笑,聽說過人類的績效工資嗎?……
    第三天,獅子依然把肉分成11塊,自己卻挑走了2塊,然后傲然對其他狼說:你們自己討論這些肉怎么分。10只狼看了看9塊肉,飛快的搶奪起來,一口肉,一口曾經的同伴,直到最后留下一只弱小的狼倒在地上奄奄一息。豹子欽佩的問獅子,這是什么辦法?獅子微微一笑,聽說過末位淘汰法嗎?……
    第四天,獅子把肉分成2塊,自己卻挑走了1塊,然后傲然對其他狼說:你們自己討論這些肉怎么分。群狼爭奪起來,最后一只最強壯的狼打敗所有狼,大搖大擺的開始享用它的戰利品。狼吃飽以后才允許其它狼再來吃,這些狼都成了它的小弟,恭敬的服從它的管理,按照順序來享用它的殘羹。從此,獅子只需管理一只狼,只需分配給它食物,不必為其它的狼再操心了。豹子欽佩的問獅子,這是什么辦法?獅子微微一笑,聽說過競爭上崗嗎?……
    第五天,獅子把肉分成5份,自己拿了3份,然后把1份分成9小份,對狼們說:每個都領一小份,我考察你們,最后決定最優秀的可以額外獲得那份最大的。然后狼群們迅速拿了各自的那塊,各自考慮了一番,有些狼拿出來了自己那份的一部分來給獅子,有只狼把全部都上交給了獅子,卻換回來的優秀員工獎勵——那塊大肉。獅子得到了全部80%的肉。豹子佩服得五體投地,問獅子這是什么計策?獅子微微一笑,聽說過官場規則嗎?
    第六天,獅子把肉全占了,然后讓狼去吃草。因為之前的競爭,狼群已經無力再戰了,于是只能逆來順受。豹子欽佩的問獅子,這是什么辦法?獅子微微一笑,聽說過和諧社會嗎?
    閱讀更多管理故事>>>
    方爾加課程
    方爾加觀點
    方爾加PPT
    相關老師
    熱門閱讀
    企業觀察
    推薦課程
    課堂圖片
    返回頂部 邀請老師 QQ聊天 微信
    国产三级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1000夫妇激情啪发布| 99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 日韩在线看片中文字幕不卡 |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观看软件| 67194老司机精品午夜|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区|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少久久| 国产精品igao视频| 亚洲&#228;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 无码欧精品亚洲日韩一区| 国产成人综合精品| 尤物国产精品福利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毛片|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国产日韩| 免费精品国产日韩热久久| 中文字幕日韩国产|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网址| 国产人妖系列在线精品| 国产一精品一aⅴ一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日韩高清成人毛片不卡| 亚洲日韩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老鸭窝| 亚洲区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精品人妻少妇嫩草AV无码专区| 日韩精品一二三四区| 日韩精品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按摩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不卡| 91精品一区国产高清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凹凸 | 亚洲精品无AMM毛片| 人妻少妇精品久久久久久| AV天堂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天干天天天按摩|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