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施樂公司曾被認為是21世紀重大發明最多的一家公司,然而他發明了圖形技術,成就的卻是蘋果公司;發明了打印機,成就的卻是惠普;發明了office,成就的卻是微軟。在偉大的前創新導師喬布斯看來,施樂公司最缺乏的是把技術轉換成市場價值的商業謀略。
在近日由杭州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杭州團市委主辦的首期“創新創業大講堂”上,財富中國金融服務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胡萬平以“商業模式創新”為主題,與杭州市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創業者們深入探討。
創新創業大講堂是服務“蒲公英計劃”企業創新創業“五個一”行動組成部分,活動邀請了行業專家、企業高管、創業成功人士定期舉辦技術發展趨勢、創新創業經驗、企業經營管理等方面的講座,是面對中小微企業的創業“公開課”。
認識商業模式應避免幾大概念誤區
要認識商業模式創新,必須先認識商業模式,并將其與三個為常人所熟知的概念進行區分。
首先,商業模式不等于營銷模式。眾所皆知,國美、蘇寧是兩個成功的家電品牌,有人說,他們的成功靠的是競價協議,那么為何百貨公司不能像他們一樣低價?低價到無利可圖之時,百貨公司退出市場,為何國美、蘇寧仍然能繼續經營?
其次,商業模式也不完全等同于盈利模式,前者追求市盈率,即企業價值回報,而后者看重利潤率,即產品價值回報。就以當當網的成功為例,在2008年前,當當網近十年未實現盈利,待上市之后,其市值卻達近30億元,可見其創始人并不是靠盈利模式賺錢,而是依靠股權價值。因此更確切的表述應該是商業模式內含盈利模式,一個企業的價值包括股權價值、協同價值、品牌價值、專利價值,而這些并不能以盈利模式來解釋。
此外,商業模式更不是管理模式,前者是將固有的東西進行變化,后者是將變化變成固化;商業模式也是戰略,它是企業最基本的思想和原則。就拿董事長和總經理的分工來說,前者必須是商業模式專家,后者是戰略專家。
因此,我們可以給商業模式下個定義:它是企業創造價值、實現價值的核心商業邏輯,也是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解決方案,是企業最根本的DNA,是內在本質、潛規則。
創業型企業失敗49%源于商業模式的缺陷?
根據國家工商總局的統計,截至2010年6月底,全國工商登記注冊企業數為1089.8萬戶,其中中小企業達1078.9萬戶,幾乎占總數的99%,雖然數量龐大,但很多企業尚未成熟就早早夭折,這些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僅為2.9年。
在這些失敗的企業中,有49%的企業失敗源于商業模式的缺陷,23%的企業源于戰略的失誤,由于執行的問題而失敗的企業占20%,剩下的是其他原因造成的。雖然經過三年的發展,企業的數量會發生變化,但比例基本維持在這一水平,這一數據令人擔憂,但最讓人擔心的是,這些因為商業模式缺陷而失敗的企業,其經營者未必能充分認識失敗根源所在,在他們看來,失敗的原因或在于市場競爭過于激烈,或在于人才的流失等等。
造成這種缺失的原因在于過去30年,很多行業一直在“低成本、低勞動力”這條直行道上走,然而2008年,中國經濟迎來了新的轉折——企業所處的宏觀環境正在發生著變化,中國低成本模式正在走向終結,原材料成本不斷上漲,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產能過剩屢見不鮮,同質化競爭走向惡化。
當下還存在一種普遍現象,即父輩企業家不愿意讓子女繼承,同時子女也大多不愿意繼承,原因在于不少年輕人認為父輩當初的創業模式過于粗放。這一代人在創業之初就接受了完整的商業體系和經營體系,使得他們極具競爭力,這是現在創業者與過去創業者最大的區別。
商業模式創新需要三種思維合而為一
商業模式創新的核心在于“打破”,這是戰略的盲點所在,因為戰略仍舊是建立在既定的規則之上,而商業模式創新就需要“破界”。
商業模式創新是商業模式存在的核心價值和意義,而它的方法論就是需要用正確的思維方式,將投資者的全局思維、顛覆者的創新思維和經營者的規劃思維三者合而為一。
所謂的全局思維,就是有層次性、發展性、系統性的思維,不僅需看到企業的發展,也要看到產業、商業的發展,不僅了解宏觀趨勢,也要了解中觀趨勢、微觀趨勢,尋找趨勢共振,而在當下,有不少企業經營者存在知識結構的缺陷。此外,也有一些企業運營者的思維沒有層次感,從而導致錯位,例如本該考慮商業模式的董事長,卻一直站在總經理的位置上,思考戰略問題,董事長是一家企業規則的制定者和把握者,剩下的就應該交給人才去做,做一個“聰明的懶人”。
全局思維就是要把握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路徑,把握事物發展中的周期節奏,把握企業發展的路徑和周期節奏。正如俗話所說“3歲看到70歲”,不少投資機構在選擇項目投資、進行風險評估時,就擁有這樣的思維,這個思維并不是依靠理論建立起來的,而是靠視野和經驗,靠全局的思維方式。
其次,經營者應該擁有顛覆者的創新思維。一個人越有經驗,往往越容易存在慣性思維,從商業模式的角度來講,今天許多行業正在經歷“隔行打劫”,例如如家快捷酒店的創始人并不懂得酒店管理經營,然而他卻帶領團隊4年時間實現納斯達克上市,為何他會成功?因為他雖對行業經驗不懂,但卻對商業經驗非常豐富。在大部分酒店采取購買場地之時,如家采用的是租賃的輕資產運作模式,當高檔酒店和低端旅館林立之時,如家卻在其中找到中間市場,最終走向成功。
第三個是經營者的規劃思維。任何一個想法、點子,都可以將其變成可落地、可執行的,這就是需要管理經驗。
如果經營者三種思維中缺少一種,就必須要去學習,學習的途徑不是找書本,而是找行業專家。
不同階段的企業
面臨不同的商業模式缺陷
企業發展往往會經歷創業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蛻變期。
企業在創業期之時,最大的商業模式缺陷就是定位缺陷。曾經有一家企業表示自己擁有一項比淘寶更好的技術,但是真正會選擇投資其的人卻幾乎沒有,這樣的一家企業,隨時都面臨著死亡的可能性,這也是當前很多初創期企業定位錯誤所在。初創企業要學會“補缺”,即尋找細分市場,不要競爭,要尋找藍海定位。任何一個細分市場,只要具有全國推廣的價值,都是一個藍海行業。細分不是市場小,而是價值很精準。就拿寶潔集團為例,旗下的洗發水品牌基本可滿足人們的需求,然而霸王洗發水的出現,就是找到了洗發水的細分市場,這是藍海思維,也是每一個創業者值得探究的思維方式。
成長期的企業往往會遇到的商業模式缺陷是擴張缺陷,更甚者,出現拆東墻補西墻的情況。企業經營者不懂得如何在發展過程中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南京曾經有一位企業家,他是防火墻面材料的發明者,因為他的這一項發明,才有了這一行業的存在,但他并沒有得到這一行業最大的價值,只是二流的供應商。什么樣的技術最具備商業價值?改變規則的技術最具備商業價值。很多正在擴張的企業會遇到這一難題:他有核心技術,卻不懂得加強這一核心技術。
成熟期最大的問題是管理失效,即人心渙散、機制失效。蛻變期的企業商業模式缺陷在于資本缺陷。
提前認識企業不同時期可能出現的缺陷及癥狀,也將助企業經營者更好地認識企業的現在與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