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我們著手去尋找并研究杰出企業是如何彌合戰略和執行之間差距的——比如亞馬遜(Amazon)、蘋果(Apple)、墨西哥水泥(CEMEX)、丹納赫(Danaher)、菲多利(Frito-Lay,百事公司旗下的零食公司)和海爾(Haier)。研究結果出乎我們的意料:既擅長戰略又懂得執行的企業,都沒有遵循各自行業內的普遍做法。這些企業的領導者往往精于5種跳出常規、與傳統智慧相悖的管理行為。
1. 致力于打造一種認知。
它們避免被困在單一的發展思維中,哪怕市場機遇再多,只要沒有把握取勝,它們就不會理睬。它們頭腦清醒,知道自己最擅長什么,以此為基礎制定可靠的價值定位,打造與眾不同的能夠長期持續的企業能力。
以宜家為例。宜家從瑞典森林里的一間小店發展成世界領軍的家居品牌,始終堅守自己的認知定位:“為大眾創造美好生活”。宜家的每一項舉措——從深度研究人們如何在家生活,到自助提貨、自助運輸和自助組裝的節約模式,都是為了告訴人們宜家是一個怎樣的企業,宜家最擅長的是什么。
2. 把戰略融入到每天的工作中。
許多管理者都認為,應該學習業內最好的實踐經驗,把外界的標準當做成功的通途。但是,我們研究的企業則不這么認為。他們把戰略融入到每天的工作中。他們設計、打造屬于自己的個性化能力,以使得自己與其他企業相區分開,然后再用獨特的方法將這些能力放大。
例如,西班牙服裝零售企業Inditex,一直以來以旗下品牌Zara著稱。它通過完善以時尚為導向的快速設計和生產,改變了自己時裝產業的生態。如今,Zara每年都在全球1900多家分店推出3.6萬件新品,這實在讓人驚訝。
3. 通過企業文化推動改變。
企業解決執行問題的另一個標準方法是展開結構性改變:重新繪制組織結構圖,重新思考激勵機制。如果考慮企業文化的話,會被認為是一種妨礙。但是,我們研究的企業往往抗拒顛覆性重組,積極打造企業文化。他們挖掘企業根深蒂固的思維和深層行為的力量,并利用企業文化而非結構來推動改變。
巴西企業Natura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它的企業文化頌揚人際關系和自然,這幫助它吸引了150萬銷售顧問。這些狂熱的推崇者幾乎跟南美的每一位女性都建立了聯系,讓Natura成為該地區最大的美容和個人護理品牌。
4. 對獨特性業務加大投入。
一家傳統企業或許會為了鋪開產業,而試著全面壓縮成本。但是我們研究的企業之所以削減成本,則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專一。它們戰略性地梳理資源,在少數幾個最重要的能力上加倍投入,并摒棄其他不必要的業務。
而這,就是樂高積木從2004年每天損失100萬美元轉變為2015年全球最大玩具制造公司的秘訣。之前,這家企業的開支主要集中在服裝和主題公園等非專業領域。當剔除這些業務后,樂高針對那些能真正體現獨特性的項目加大投入,比如開發“從砌磚到點擊”的數碼游戲和發展全球樂高社區。就這樣,樂高逐漸重新恢復了盈利的狀態。
5. 不輕易改變經營理念。
這些企業并不單純追求機敏靈活,通常不會對外部改變做出快速回應。相反,它們通過創造自己想要看到的改變而塑造未來。
星巴克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它的消費者認為自己只想要咖啡,但是CEO霍華德·舒爾茨知道,客戶們想要一個除了家和公司以外的“第三場所”。因此,在2.2萬家店鋪的基礎上,星巴克繼續堅持它的理念,并在其創造的“咖啡和社區”空間中占據了主導地位。
這些企業的勇敢行為需要很多自信,而這就是高管的素質和才干如此重要的原因。企業高管們避開傳統的智慧,并不是因為企業不愿墨守成規,而是因為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和企業戰略相關的基本問題上,比如:我們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們選擇的價值觀是什么?他們也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執行上:我們在什么地方做得最出色,無人能及?我們還需要發展哪些能力?我們將如何繪制藍圖,該如何培養、加強這些能力,并將之運用起來?
高管綜合考慮這些問題,并始終跟同一個團隊進行同一種對話,這樣的戰略和執行才會在每一個決定上緊密結合。他們之所以大膽行動,是因為其具備成功的底氣、融入市場的能力以及長期比對手強大的能力,因此也會非常自信和敏銳。
我們沒有把這5種領導力維度當做唯一的致勝途徑,但它們卻是彌合戰略和執行之間差距的唯一途徑。通過這一途徑,企業才能保持長期可持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