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化”是近年來出現的頻率較高的關鍵詞,人們把“扁平化”看成了傳統企業轉型的標志,因而變革重點指向了企業形態的扁平化,扁平化真的意味著轉型成功?在這個特殊時期,扁平化不僅不能解決問題,甚至還有可能導致企業加速消失。為何這樣說?追根溯源需要先理解為何要扁平化。
為何要扁平化?
因為傳統企業形態不扁平,導致運行效率低下。傳統企業絕大多數形似“金字塔”,采取的是職能型組織結構形式,事業部(包括子公司)其實也是職能型組織結構的一種表現形式,因為在集團企業中事業部承載某種特定職能。職能型組織結構最大特點是內部采取了“分工”與“協作”的管理方式。企業規模越大,職能分工越細、管理層級越多,巨型企業更是如同俄羅斯“套娃”,大集團套中集團,中集團再套小集團,小集團內部還有眾多的單體企業,這樣變成了市場中的航空母艦,導致船大難掉頭,“大企業病”紛紛發作,典型癥狀是內部消耗嚴重,協同效率低下,市場反應遲緩。
不要以為“大企業病”是大企業或國企的“專利”,只要采取職能型組織結構都會有這一天,且無解決良方,除非改變組織結構形式。因此很多規模較大的民企也表現出“我們就像一個國企”的無奈。
如果扁平化僅僅通過減少中間管理層級實現,那其實是一種“瘦身”方式。這種“瘦身”方式或許在十幾年前能夠提升企業運行效率,但是在今天,這種方式很難達到相同的效果,為什么?因為市場變化加快成為新常態,此時扁平≠高效,甚至扁平=低效。
扁平≠高效
為什么這樣說?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先了解傳統企業的“金字塔”型是如何構建而成。傳統企業管理模式建立在職位管理基礎之上,因此“金字塔”就是由職位“一磚一瓦”構建而成,職位成為最小的建筑材料。有了職位管理體系,職能分工才能不斷細化,管理層級不斷增加,企業規模不斷擴大。職位管理體系的最大特點是穩定,因而“金字塔”也具有超強的穩定性,在市場變化不明顯時,穩定是一種競爭優勢,一旦市場頻繁變化時,穩定即從優勢變為劣勢,在“變化”面前穩定變成了“僵化”。
在職位管理基礎之上進行扁平化設計并不難,拿掉中基層即可實現,但是這種扁平化并沒有解決效率問題。因為扁平化以后,原來由不同管理層級承載的責權歸集到了一個管理層級,這對任職者提出非常高的要求。當初管理層級增多也是由于企業發展需要而逐漸形成,且非一朝一夕之功,即便這些中間層級產生了嚴重消耗,但也創造了價值。一旦扁平化以后,雖然管理層級減少,但管理幅度卻增大,內部消耗固然降低,但也加重職位負擔,一旦任職者不堪重負,無異于“金字塔”結構中出現“斷層”。市場變化加快必然導致意外頻發,難免會讓人焦頭爛額,甚至束手無策,企業高效運行從何說起? 在傳統管理模式下的扁平≠高效,企業轉型需要的是高效的扁平化。
如何實現高效扁平?
實現高效扁平化必須改變“分工”與“協作”的傳統管理方式,實行集成化、系統化的流程管理。多數傳統企業具有清晰的業務流程,但不見得實現了流程管理,這兩個概念相差甚遠。流程管理用“集成化”取代“分工”,用“系統化”取代“協作”,導致企業從垂直型管理模式向水平型管理模式轉變,此時扁平化是把傳統的“瘦身”形式轉變為“分身”形式,企業可以通過調整業務流程適應市場變化,這種轉變實現了扁平與高效于一身,西方先進企業莫不如此。
基于流程管理的扁平化必須與能力管理體系相搭配,讓能力管理體系的靈活性替代職位管理體系的穩定性。但是,中國企業的管理者一聽就會頭疼,因為能力管理體系設計不僅繁瑣,而且不易掌握,這是對能力管理體系的一種誤解。很多企業的能力管理體系之所以未發揮作用,皆因“錯配”了傳統管理方式。任何事物從無到有都是一種挑戰,職位管理體系也不是一開始就被企業所接受,能力管理體系亦如此,都需要一個從簡入繁,逐漸成熟的過程,這個過程將與流程管理體系建設節奏相一致。
一旦實施流程管理,組織結構也將從傳統的職能型向流程型轉變,而在轉型過程中必然要采取的一種過渡型組織結構——矩陣型,因為只有矩陣型兼有職能型與流程型組織結構的雙重特征。矩陣型組織結構是邁向高效扁平化的第一步。
今天的企業轉型絕非在傳統管理模式上的修修補補,而是一次系統化再造工程,扁平化僅僅是其中一個標準,而且是一種高效的扁平化。組織管理其實是一盤棋,當企業進行扁平化設計時,必須建立與扁平化相匹配的管理機制,否則必將被“打回原形”。扁平化僅僅是企業轉型的開始,而不是結束,未來企業將會面臨更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