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方式更受青睞
兩位學者選取了美國和歐洲自1992年~2004年間,成立時間在3年以上6年以內,具有國際化業務的上市公司數據進行分析,符合條件的公司共有261家(圖 1)。從總體情況看,企業更青睞采取合資運營的方式。選擇合資運營方式的企業總數達到177家,占樣本總數的68%,而選擇并購來運營的企業僅占總數的32%有84家。
企業采用并購或合資方式運營與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有關(圖 2)。在與母國文化更為相近的國家中,企業更傾向于采取并購的運營方式。在行業分布上,高科技行業企業的比例更高,約有58.24%的企業屬于高科技企業,相比較傳統行業,在高科技行業更傾向于選擇以合資的方式運營。在企業目的地的選擇中,發達國家依然是國際化的首選,有超過70%的企業選擇在發達國家開展業務,同樣在發達國家,企業更傾向于采取合資的運營方式。
在文化相近的國家,企業在母國的知識、經驗可以得到較好的應用。通過并購的方式運營,企業可以在目的國獲得更為完全的業務控制權,而不會承擔太大的經營風險。相反,在文化相異的國家開展業務,如果企業展開并購,則可能會面臨較大的文化制度沖突。與此同時,企業還可能面對目的國與母國較大的法律、風俗等差異。這時采用合資運營的方式,與目的國合作伙伴共同運營新設企業,可以借助合作伙伴的管理經驗經營本地企業,使企業業務更容易融入本地市場。
在人們的普遍印象中,高科技企業似乎更傾向于在目的國采用并購企業的方式來開展業務。然而分析結果卻并非如此,在152家高科技行業中,采取合資運營方式的企業有110家,而采取并購方式運營的企業只有41家,這種情況與天生國際化企業的自身特點有關。天生國際化企業在開展國際化業務時,規模較小,企業業務模式還有很大的調整空間。高科技企業,在企業技術發生突破性變革的時候,往往也伴隨著商業模式的重大變化。因此,在早期擴展階段,采用合資運營的形式,對企業而言是更為有效的選擇。
在選擇海外運營目的地上,天生國際化企業更傾向于在發達國家開展業務,對在發展中國家開展運營的熱情不高。當目標國家為發達國家時,雖然選擇合資方式運營的企業仍占較大比例,但采取并購方式運營的企業相比在發展中國家有很大的提高。這是因為發達國家的市場更為健全和規范,企業采取并購方式運營面臨的風險較小,對業務的控制力更強。發展中國家政策、環境更為易變,采取合資運營可以更為有效規避風險。
企業特質與國際化戰略選擇
根據外部環境選擇企業國際化的路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粗略的決策框架。從企業內部特質入手,可以更為細致地探討企業國際化的路徑框架。
表 1列出了根據樣本企業數據計算的企業國際化路徑與企業各項特質之間的關系。研究者采用企業總資產、銷售額和員工人數三項數據來衡量企業規模,結果發現,采取合資運營的企業規模均大于采取并購方式的企業。
在企業具有海外運營的專門知識上,研究者選擇了企業董事會、創始人或企業高管是否具有海外運營經驗,作為企業開展國際化運營不同路徑的影響因素。結果顯示,管理人員的經驗與企業國際化路徑的選擇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
在企業盈利性方面,具有較強盈利能力的企業更傾向于選擇并購的擴張方式。體現在數據上,無論總資產收益率還是凈資產收益率,以并購方式運營的企業均高于采取合資方式的企業。企業的無形資產情況對開展國際化沒有顯著性的影響。
企業的財務能力對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影響較為顯著。經營杠桿相對較高的企業更傾向于以并購的方式開展國際化運營。企業的速動比率對海外運營方式也存在顯著影響,速動比率較低的企業更多采用并購的運營方式,而速動比率較高的企業更熱衷于采用合資的運營方式。
以上數據表明,企業在考慮海外市場的進入戰略時,企業規模、盈利性、經營杠桿和流動性是需要重點考慮的因素。
如果企業的規模較小,采取并購的方式,能夠在目的國獲得更多的經營自主權,企業可獲得較快的成長。同時較小的企業規模,也令企業文化、組織結構的調整更加容易,可以進行較為靈活的組織調整,適應和消化并購對組織帶來的沖擊。
規模較小的企業通過并購,可以獲得目的地國家企業的專有資產和銷售渠道,幫助企業快速地提高資產收益率,從而獲得良好的財務表現。如果企業是上市公司,良好的財務表現可以為企業贏得投資者的青睞,為企業的未來發展創造較好的投資環境。但同時企業也應考慮到,并購會投入大量的資金,在獲得資產的同時,也會接過被收購企業的負債,因此企業的流動性會受到較大的影響。如果企業的現金流比較緊張,或者企業經營者更看重企業的流動性,那么合資經營是更好的選擇。
不同國際化進入戰略對收益的影響
在分析內外部因素對企業國際化形式影響的基礎上,該研究進一步對不同國際化路徑選擇對企業的影響進行了分析。研究者建立了三個模型,每個模型的因變量為企業收益,自變量為企業的內、外部因素。結果發現,采取并購模式,一般而言會減少企業國際化的收益。從全球并購的歷史看,成功并購的比例遠低于失敗的比例,因此除非企業具有特殊的目的或極強的管理能力,合資經營是企業更好的選擇。
聚焦發達國家的利基市場是天生國際化企業較好的戰略選擇。即便企業創辦于發展中國家,企業也應當盡量選擇發達國家。這是因為發達國家具有更好的基礎設施、更為成熟的市場以及更高質量的合作伙伴。
董事會和企業高管具有國際化經驗,也是企業獲得良好收益的要素。董事會和企業高管的國際化經驗,對企業獲得收益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企業創始人的國際化經驗,雖然也具有促進作用,但在統計上并不具備顯著性。
企業的財務能力對海外運營的收益也有著顯著的積極影響。無形資產和總資產收益率分別對企業國際化收益積極影響的顯著性分別為95%和90%。無形資產可以表現為企業的專利技術、品牌、聲譽等,這些因素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競爭者最難以模仿的部分。如果企業能有效地發揮無形資產的價值,在海外能夠取得良好的收益。相比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收益率對企業國際化的收益影響更為顯著。這是因為總資產收益率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企業經營杠桿的影響,大幅舉債依靠高杠桿經營的企業,在海外市場比母國面臨更大的經營風險和不確定性,這會影響到企業的收益。因此企業尤其是初創階段的天生國際化企業,在海外運營中選擇略微保守的財務策略,更有利于企業的長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