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創業路上年輕人的建議
每次來北大都很激動,當年考沒考上,后來讓我太太讀了EMBA。我創業十年,十年前我們在這個行業相當不被關注,記得我找過曉鴿下面的人,當時見到曉鴿就被打回來了,那會兒曉鴿還不重視年輕人。58不被關注,直到上市。我們現在市值接近100億。
當時IPO前一天,我還在跟我們的CFO說,如果上市沒有10億美金,不好看,我們爭取有1Billion的市值。事實上這兩年,恰恰是我們行業爆炸的兩年。從不被關注到移動互聯網消費起來,我們突然處在風暴的中心,整個資本市場給我們的市值,包括我們的增長很高。
很多創業者也好、很多資金也好,突然很關注這個行業。今天每兩起投資案例,就有一個是生活服務。我們十年前并不知道今天會這樣,或者預期可能沒有這么火,但是可能在我們創業三年的時候,就應該有一點小小的成就,事實上我們做第三年的時候,恰恰是最困難的時候,差點死掉了。
我們見了二三十個投資者,沒有人投我們,后來還是我自己投了一些錢活下來了。當然那些投資者,后來見到我也裝作不認識我。所以,北大是一個創業非常密集的地方,做未來的事情,永遠不要嫌早。作為創業者,沒有什么可失去的,你的時間也不值錢。
如果你相信未來會是這個樣子,越早做越好,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如果你早做了,會走很多彎路,知道什么路是不通的、什么路是有效的,另外一個人進來的時候,不管他有很多資源和背景,先行的優勢會給你加分。所以,要選一個你未來認可的商業形態、或者組織,認準了,越早做越好。這是第一個建議。
我也在反思,我一個人創業,沒有合作伙伴。原來是什么都自己干,寫程序自己做,做過美工、全服務器,創業到幾年以后,我意識到一個問題,還是需要一個團隊。后來花了很多時間、當時找VC要, VC說,憑什么讓我們出。后來我說,我個人的股份轉給他,才組了一個團隊。所以,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跟你一塊兒創業還是蠻重要的。
未來生活服務類商業模式的形式變化
關于整個生活服務,在這個大的板塊,有很多垂直類的公司,也有很多不同形態的公司在崛起,我自己認為兩個大的前提。
第一,過去十年是中國創業的黃金十年,確實造就了很多偉大的公司、偉大的人,也造就了很多新的商業業態。那么,下一個十年,我自己的判斷只會更好。當然,競爭會更激烈,任何一個細分領域,都不像原來。
原來創業,基本拿到VC的投資就Game over了,因為一個行業很大,但是只有兩三家拿到投資;現在是你拿到投資,只表示你有資格參賽了。現在創業的整個社會環境、成本、輿論、融資的環境都是極其寬松的。
相比在創業的過去十幾年里面,我覺得歷史上是,現在依然是,很多人在說資本寒冬,不容易融錢。但是,如果放在十年前來看,有可能現在不如去年,但是現在遠比前年要好。所以,現在應該說,對創業的資本環境,整個大環境是相當好的時期。
另外,整個社會的架構在發生巨大變化。移動互聯網、互聯網讓很多人對很多傳統品牌的理解發生了變化。原來理解一個公司大小,可能是有多少萬員工、開了多少個店,有多長時間的歷史、是不是在A股、在美國上市的大公司。那么,今天的消費者可能反而會認為那些是包袱,那樣的企業是包袱。
今天他們會認為,手機里面一個APP很酷,名字也很怪的一個品牌,或者認為老在朋友圈出現的一些活動,那個是我們該用的服務,而且非常有傳播性。今天一個服務從默默無聞到被傳播開來,可能需要的時間就是一兩個星期。
比如我們看到很多公司,58用十年做到今天這個規模,但是像滴滴打車,可能一兩年突然之間所有人都在用。所以,整個社會變化的步伐,包括用戶、消費者對過去的不滿足、對過去的不認可正在讓這個進展變得更快。
所以,不管環境還是進展的速度都在變的更快。尤其在生活服務領域,所有都是人跟人提供服務,不管是洗腳、還車、還是教育。所以,生活服務過去大的品牌、公司,都是中介性質。他們過去把自己的成本搞的很高,有很多物理網點做的很重。
但是,整體來說,移動互聯網進來以后,會把人跟人連接的過程變得更薄、變得更輕。如果用一種方式,能夠把這個過程變薄,你相比傳統公司就有很大優勢。
所以,我們也創辦了一個公司叫做58到家,成長速度飛快,成立不到一年,我們最近融了一輪資,一年時間超過十億美金,而且它的用戶口碑是99%點幾的好評率,因為遠遠比線下的家政公司提供的服務要好。
比如58到家直接請菲律賓家政的培訓老師到中國進行培訓,把勞動者和需要服務的人連接在一起,接受服務的人評價這個阿姨好還是不好,你拿到的獎金報酬完全跟用戶的報酬相關。所以,機構有很大的動力,把每個人的空閑時間都賣出去,而不完全遵照市場的選擇。
所以,生活服務的任何一個領域,任何一個小的板塊,不管是開鎖、修鞋、洗衣服,可能都存在誕生十億、甚至百億美金的公司。我個人非常看好下一個十年,我們自己也參與到一些板塊,也愿意投資到更多的板塊里面去。
58到家也是一種阿姨的共享
我沒有看“十三五”的規劃,我還是比較關注創業本身。不久前我跟寫《共享經濟》這本書的作者做了一個對話,我講講“共享經濟”。中國的環境里面,原來所有的人,不管房子、車,任何東西都是直接買一份,擁有它。
但是,現在的環境下,通過移動互聯網這種工具,可能可以共享一輛車,比如滴滴也好、Airbnb也好,很多東西不再擁有,使用它就可以了,使用的成本非常低。這個物品本身,不管房子、還是車、還是別的東西,比如58到家也是一種阿姨的共享。可能原來一個阿姨要住在你家里面,其實你家里也沒有那么多活干,你家里只需要請兩個小時而已,現在可以共享一個阿姨。
所以,這是一個大的趨勢。它會讓整個社會,讓很多可能收入不高,一個月就幾千塊錢的人,享受跟馬云、馬化騰一樣的待遇——有專門的司機,有專門的人給他服務,甚至一個電話都不用自己去打,就可以把你的形成安排好,通過云端的一些服務。
這也是移動互聯網技術和新經濟結合的一個很重要的產物。我們公司也特別看好這個板塊,我們自己也做了一個板塊,叫螞蟻導租,是中國的Airbnb,發展也特別快,到任何一個城市,除了住酒店,可以選擇住在別人家里面。
這種“共享經濟”發展唯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信用,要把國家層面,現在還沒有一個很完整的機構能夠把這個信用機制很好的建立起來,往往需要一個企業個體自己解決這個問題。這樣浪費更少,更加節能環保,同時整個社會的福祉也會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