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4歲的劉立榮在2002年創立金立集團,至今已在手機行業摸爬滾打13年之久。對于技術更迭迅速、競爭異常激烈的手機市場,一個國產品牌能夠屹立10年以上實屬不易,而現在金立手機也必須面臨新的挑戰。
在過去2015年,手機行業看似繁榮卻隱含寒冬來臨的前兆。過去的一年中, 互聯網手機品牌大可樂黯然退場、中天信等大批深圳代工廠接連倒閉,手機廠商之間的競爭也到寸土必爭的地步。
作為手機行業的老兵,劉立榮對整個手機市場有著獨到的解讀。2015年年末,劉立榮接受了時代周報記者專訪。
時代周報:您在講話中提到,未來三年全球將只有6-10個手機品牌,是否意味著金立將成為其中之一?
劉立榮:那當然,一定要能在開放市場中有生存的平臺,才會最終生存。
時代周報:過去的一年,手機行業寒冬隱現,但金立仍預計出貨量超過3000萬部,哪些因素促成金立成為中國手機界生存時間最長的企業之一?
劉立榮:“激情、效率、適應性”是一個企業存在的決定性因素。我現在也根據自己的理解,又提了一個企業生存發展三句話,這三句話不是我創造的,我印象當中是有人總結過的,但我覺得很實用,也在踐行這個準則,講的是“品質先于價格,收入先于成本,生存大于一切”。這是作為一個企業,也作為決策發展等很重要的一種決策的方式。
時代周報:金立是否想在開放市場硬指標上做到第一?
劉立榮:正如我多次強調,不存在互聯網品牌,也不存在運營商品牌。我要做的事就是在開放渠道下服務能力做到第一,從目前來看,金立和OPPO、VIVO實力都很強,也都在努力,所以我相信,未來開放市場的最終競爭必然少不了這三家。
時代周報:在公開市場比較多,線下渠道競爭日趨激烈,比如像華為,酷派,VIVO小米、魅族等也開始做線下,在與這些競爭對手相比,金立在線下渠道已經有哪些布局?
劉立榮:我們目前線下有7萬個網點,專業導購有4萬多人,已經深入到了縣鎮級區域。其實線下這個渠道建立起來是需要積累的,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以我們為例,現在要把4萬促銷員提升到5萬,并不是設立網點、招兵買馬這么簡單。
這實際上需要一種生存哲學,比如你是否接受長期虧損,而且線下銷售體系需要綜合管理,包括代理商與總部的關系、人員架構、導購培訓、產品競爭力、推廣方式等。目前在國內手機市場,只有金立是從“出生”開始就這么一步步做起來的。
時代周報:隨著這兩年互聯網浪潮的興起,大家對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企業有不同看法,有人把互聯網企業叫做新興企業,而把傳統的企業叫腫瘤企業,對此,你怎么看?
劉立榮:我覺得未來做好產品的企業,一定會越來越有發展,我國實體經濟出現目前這種局面,我認為本質上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
其實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國每一個產業火爆起來,就會有一大批企業進來,中國有那么多實體企業,最終一定是做好產品的才會勝出。因為消費者最終是要選擇好產品的,好的服務和用戶體驗,所以產品是第一位。
時代周報:在發布會上您也介紹到,金立在不斷提升用戶體驗,具體在哪些方面?
劉立榮:消費者不僅僅需要的是一個產品本身,它還希望有附加值。這個附加值可能就是品牌溢價,也可能是品牌定位。也可能附加的服務,例如金立手機有一個“故事鎖屏”功能,不用解鎖的情況下,你的手機上會每天收到很多張圖片,主題包括體育、娛樂、風景、電影等內容,點擊屏幕可以了解詳情,用戶如果喜歡這個鎖屏圖片可以保存下來,目前,“故事鎖屏”每天的點擊量過億,每一個消費者會在這個上面花9分鐘時間。
此外,金立還和華為、OPPO和VIVO等5家手機品牌聯合組建了一個全國性的手游分發渠道——硬核聯盟,不僅能提升手游產品直達的用戶數量、大大提高激活率,還能有效整合產品、技術和服務等資源,從源頭到終端提供完整服務的體系,將大大改善目前手游市場的亂象。未來,硬核聯盟還將從內容運營、數據分析等層面著手,攜手眾多內容供應商共同打造共生共榮的游戲生態。
所以,手機品牌廠商之間,既是競爭,又是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