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一生中,我曾經三次動過創業的念頭。在先后從Stanford、16z 和Imgur離職后,我覺得是時候了。不過,每當我翻看自己的想法列表時,我總是能為“沒有一個想法是可行” 的念頭找到理由,有些時候甚至連理由都懶得找,只是輕哼一下。
我在從Imgur離職之后的幾個月里進行了最新一次的嘗試,真的是非常艱辛。每件事似乎都需要整頓陣容:出色的合伙人、潛在的首批員工、資金以及有前途的想法等等。我一直在尋找那種一擊全中的感覺,不過,我卻從未找到?,F在,我開始對自己沖著成為未來創始人而努力的核心身份產生了質疑。
我看到一些關于融資的新聞標題就會冒出“就憑這個,她就能拿到那么多錢?”的念頭,也曾跟其他創始人聊過他曾花了三年時間去做的蠢事。他們是如何讓受眾愿意點進去看的?他們在做這些的時候難道沒有真實的信念嗎?還是說受眾比我更容易被說服?或者最糟的情況:或許我看上去就不像是一位創始人?
我好奇什么將會是我前進的動力,在我的合伙人退出之后,我變得斗志全無。我該如何判定自己是否具備實現構想所需的動力?也就是Noam口中的“毅力”。
“投身于你所熱愛的事物”到頭來也被證明只是一句毫無意義的建議。你可以對組建團隊或是結清出售充滿熱情,不過當你花光了所有資金,最好的員工也選擇離你而去的時候,馬兒們、化妝或是美食可能被證明也并不是那么有趣。
Alok有次跟我說,熱情來自于成功,我覺得沒錯。你需要讓自己擁有一定的客戶基礎,他們所希望的不過是你的產品功能能更豐富一些。數字朝著正確的方向一直蹭蹭上漲,這是非常具有激勵作用的。
不過在確定道路正確之前,你該如何確定方向?如果挑戰選大了,那么很難搞清楚該從哪里入手;如果挑戰選小了,又非常難以想象如何去做大做強;選擇意義重大的挑戰,沒人會覺得你能成功;挑戰無足輕重,那么你所做的一切在別人看來又是非常的微不足道。
讀了Airbnb、WhatsApp相關的故事,你會發現根本沒有所謂的神奇時刻,或者說哪怕有,也不會是在創業的最初階段:它只能隨著一系列艱辛的工作到來。例如,Facebook都已經步入了正軌而且還在快速發展,Facebook團隊卻依舊還要忙于Wirehog項目:他們仍然沒有意識到Facebook是有多么的不同尋常。
以下是來自Airbnb的Brian的觀點:
我們并沒有捕捉到某天氣墊床、早餐會變得規模宏大的靈感。實際上,我們只是開始著手打造一款不同的產品,一個搜索室友的工具。我們在這上面花了四個月的時間,然后才發現roommates.com早已開始提供這項服務。我簡直不敢相信在點開roommates.com之前,我們究竟已經浪費了多少時間。
Airbnb、WhatsApp、Facebook:每家企業都是花了一段時間才驗證了最初想法的偉大。他們是如何堅持下來的?決心?好吧。不過同樣還有來自于他人的一些小推動。對我自身來說,一杯咖啡或是朋友隨意的一句話語都會對我全天的心情產生影響,我覺得這是讓在硅谷工作變得妙不可言的原因之一:仇敵非常少。
如果下面的這場交流變得稍有不同,WhatsApp可能就會夭折:
在跟Acton玩過極限飛盤之后的那個月,Koum不情愿的承認自己或許應該放棄,應該開始找一份工作。Acton顯得猶豫不決,“現在退出你就是白癡,”他說。“再給它幾個月的時間。”
或許Jeff Bezos的“遺憾最小化框架”是創業的最佳方法,不過它并沒有為從一堆脆弱且不成形的想法中進行選擇帶來任何的不同。也許最好的辦法就是稍晚一點再進行選擇,又或者這將是你為一事無成所能進行的最好辯解。
我并不覺得以單純“我想要創業”的念頭去創辦一家企業有任何的不妥,創業并沒有什么正確道路可言。硅谷喜歡那些為使命而生的初創企業,進而造就一段創業神話。不過,大佬級企業的創始人從起步就先人一步,他們傾聽鼓勵的聲音,忽略了仇敵,直到公司的產品與市場實現了完美契合,這部分的故事總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