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說:“有效的創新始于細微之處,它們并不宏大,只是努力去做一件具體的事而已。”從細微處著手,慢慢積累創新的經驗,最終從量變躍進到質變。廈門幾家嘗試做創新的企業很認同這個理念,他們正在一步步走向創新之路。
從C端驅動做產品設計創新
“現在的產品設計和創新,可以做到更有針對性、更貼合客戶的需求。”廈門海侖工貿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巧華說,“移動互聯網的購買已經超過了60%,企業可以從中得到很多消費者反饋回來的信息和數據,幫助做產品的設計和創新。”她建議企業真正站在C端客戶的角度去想產品的創新,學會接受消費者的意見和建議,勇敢試錯;對新產品的要求不要太細致,以便加快創新的速度,跟上市場的變化;要專注,不要貪多,把產品做到極致,做的產品太多,就會走得慢,拖累創新的步伐。
廈門新鴻雨具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朝展認為,創新更多的是要給使用者帶來便利。他提出了更細致的方案,以收集客戶反饋:每次給不同的客戶做產品,都會剩下一點貨。比如客戶要1萬件,最后會多出5件。這5件的成本幾乎是零,材料是剩下的,工人順手就做好了。企業可以把這些產品放到銷售平臺上,給客戶試.用,然后收集反饋和意見。這樣,也節約了創新的成本。
分階段、有步驟地創新
創新的方向、方法、手段有很多種,管理咨詢專家李學軍建議企業,根據企業所處的階段和情況,量身定制自己的創新策略。處于勞動密集型階段的企業,首先要做好生產現場的管理創新,然后逐步提高生產自動化程度。
生產現場的管理創新,主要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生產現場管理得好,可以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和產品的質量,幫助企業拿到更多訂單。“聯想從2002年開始做精益生產。原來工廠有1500人,現在只保留了3、400人,產量和以前差不多,現在的人均勞動生產率是當時的至少3倍。”李學軍說。
企業創新的時候,在生產設備上的投入,也一定要根據情況做不同的計劃。比如有些中小企業、包括很多大企業花很貴的價錢,買來很先進的智能化設備,但是很多功能不會用,或者設備壞了不會修,最終沒有完全利用起來,造成很多浪費。因此,企業的技術創新,要和企業的管理水平和員工水平相匹配。
吳朝展在做企業生產自動化時,和本行業的機臺設備生產商合作,參與了設備的研發、生產。和設備供應商合作開發設備,甚至企業自己制作機器,不僅節約成本,也能得到更適合的設備。
廈門澳麗妃包袋有限公司的技術創新也是從一小步開始:新開設一個工廠,采用新的工藝和流程,和原來的工廠完全分開。“因為老工人有抵觸心理,不能很快接受新的調整,所以我就找了一個新地方,招了一批新人,來做效率提升,目前成果還不錯。”總經理賴廣州說。
企業的創新或變革,一定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什么時候做什么事情。做過頭了可能會浪費,甚至付出一些額外的代價;如果趕不上,做慢了,可能會影響企業的發展。創新也不分大小,企業不管是做出了重大的發明,還是只改變了某個小的生產流程,這些都是創新,這也是公司競爭力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