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入股之后的途牛開始了更多在旅游金融方面的試水。9月16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途牛(TOUR.NASDAQ)方面獲悉,公司旗下兩個商業保理公司已獲批,注冊資金共計13億元人民幣。由此,途牛成為國內首個進軍旅游商業保理市場的在線旅游企業。“一年時間內,預計可為途牛現有合作伙伴及旅游行業有商業保理需求的相關企業,提供超過10億元的商業保理額度。”途牛金融事業部總經理陳杰表示。
走差異化競爭?
所謂商業保理業務,其模式是企業將應收賬款轉讓給保理商,保理商預付應收賬款給企業、代企業收取應收賬款,并提供貿易融資、債務擔保、應收賬款管理等服務的一項類金融服務。
設立商業保理公司之后,途牛不僅可以服務目前逾8000家的合作伙伴,還可以為包含酒店、景區等在內的其他旅游產業鏈相關企業提供保理服務,滿足更多旅游行業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
陳杰介紹,“商業保理公司的服務對象,預計較途牛供應鏈金融現有的覆蓋范圍將有十數倍的增長,基于服務對象基數的量級變化,商業保理需求也將大幅增長。此外,優質的保理資產,還可以在途牛理財平臺上進行收益權轉讓,服務消費者的理財需求。”
事實上,在這次大手筆推出商業保理公司之前,關于旅游與金融業態的融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途牛方面一直嘗試不斷,顯露出其布局金融業務的野心。
2014年,途牛已成立金融事業部,并在業內首推供應鏈服務“牛業貸”,在供應鏈金融服務產品的建設方面先手許多。隨后,京東入股之后的途牛開始了更多在旅游金融方面的試水,如途牛旗下為金融服務專門成立的途牛金融服務,便推出了自營消費分期產品。
“途牛在金融上走得比較遠,以前他們搞過"牛業貸"但效果不好。從這次他們做保理公司可以看出,這些資金將有效幫助中小旅行社等合作伙伴解決融資難問題。”易觀咨詢旅游業分析師朱正煜對記者表示。“途牛做金融不是突然的想法,不能說是挑時間點來做。去年推出牛業貸,現在是業務本身的發展,但就我個人而言,我更看好阿里的金融。”
OTA試水旅游金融
事實上,途牛不是這個行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關于旅游金融類產品,并不是想象中的單一,而是品類多全。除了比較常見的旅游分期金融服務,還包括旅游理財、旅游保險經紀等方面的產品和服務。
記者注意到,從今年開始,OTA企業跨界的首選便是金融。現在,隨便打開一家OTA網站或者傳統旅行社的網站都會看到有關旅行社和銀行的合作信息,跨界涉足金融產品正成為OTA企業的新潮流。
近年來,攜程、去哪兒和同程旅游等一些OTA已將旅游金融嵌入到在線旅游服務的各個交易環節,成為旅游延伸服務中最為重要的一環。比如,攜程成立了攜程金融事業部;去哪兒上線與閃白條合作開發的商旅消費金融產品“拿去花”;途牛則設立了為金融服務專門成立的途牛金融服務,推出了自營消費分期產品;同程旅游也啟動“雙十億計劃”,為供應商提供低息或免息貸款。和銀行合作的有,驢媽媽與中國銀聯攜手,推出“小驢分期”產品等。
中國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員楊彥峰對記者表示,“由于缺乏自身的旅游金融服務支持,旅游電商平臺很難說完成了旅游生態圈的閉環建設。互聯網金融時代的到來,給了在線旅游企業重新洗牌的機會。”“現在有句話說,所有的企業到最后都要向金融靠攏。途牛以旅行社業務為主業,這一領域有大量的預付、預支,現金流豐富,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訂單金融有很大的空間,這都體現出旅行社業務適宜于發展旅游金融的特點。”楊彥峰稱,金融要素加入旅游業務,能夠更多地挖掘消費潛力、提升產業鏈資金使用效率,是在線旅游平臺企業的重要發展方向。
但也有業內人士指出,整體而言,各家OTA現在產品差異化發展較為明顯,在線旅游平臺對旅游金融產品的開發還處于試水階段,缺乏完備的保障機制。OTA在旅游金融方面如果要想走得更遠,更好地黏住消費者,還需要更大地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