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y80kg"></li>
    <strike id="y80kg"></strike>
    <ul id="y80kg"></ul>
  • <strike id="y80kg"><s id="y80kg"></s></strike>
    <strike id="y80kg"><s id="y80kg"></s></strike>
      2015年05月27日    燕南園     
    推薦學習: 歐洲大學商學院,企業家學者學位教育領航者。翹首以盼,點燃我們學習的熱情,共同探尋個人成長企業發展新思路。歡迎加入歐洲大學商學院(EU)博士學位>>
    015年5月9日全天,中歐商學院教授、中歐創業營發起人李善友來到深圳,走上顛覆式創新研習社的講臺,主講《新科學與互聯網世界觀》,以下為精彩實錄,分上、下兩部分,由顛覆式創新研習社整理而成。

     

    演講人/李善友

     

    大家可以看到,我們今天的題目與以前不一樣,叫《新科學與互聯網世界觀》,為什么換成這樣一個題目?因為全人類都在從工業時代向互聯網時代大移民,在這個移民中,我們最需要改變的是思維。

     

    我希望研習社的同學,聽了我的課以后,能了解這個社會的底層代碼。

     

    你想成就大事業,必須跳出系統

     

    歌德爾在1931年提出了不完全性定理,指出任何一個系統如果想有效運作,一定是有邊界的。突破了這個邊界,這個系統就失效了。

     

    而事實上,這個系統有bug,你也能夠意識到它的存在,但是你解決不了這個bug,怎么辦?只有從原有的系統跳出來,到一個更大的系統。

     

    舉一個例子,1400年之前,所有人都認同地心說,到托勒密時,地心說已經有了非常復雜的模型。哥白尼說,不對勁,有一個數據代進去解不了。后來,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跳出地球來看地球。

     

    就像我的老師王東岳說的,如果你將破綻指出來,你就開始建立你的模型,哥白尼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指出了原有模型的破綻。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到,跳出原有系統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但是極少的人能夠做到。

     

    假如你想做一番與眾不同的事業,像喬布斯一樣,假如你想在這個世界里面留下你的印記,你必須跳出系統、跳出理論。

     

    過去兩三百年時間,我們生活在工商業時代,這個時代的管理方法叫科學管理,這是迄今為止我們認為的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也是唯一正確的管理方式。

     

    如果歌德爾定理正確,科學管理的bug就是創新者的窘境。

     

    為什么上世紀大的企業今天變為0了?不是他們的錯,是他們遵循他們原有的體系,這就是創新者的窘境。跳出創新者的窘境我們今天必須進入一個更大的系統,它叫“互聯網思維”。

     

    連牛頓和愛因斯坦,都陷入了窘境

     

    談到科學我是外行,讓我講科學我只會講管理。講到科學,我從牛頓到愛因斯坦的例子開始,看他們如何跳出系統?

     

    牛頓是科學史上最重要的人沒有之一。亞里士多德說天上物體和規律和地上物體不一樣。但是牛頓說no,他發現地上的蘋果砸下來和天上日月星辰運轉的規律是一樣的。牛頓跳出了原有的思維系統。

     

    愛因斯坦是牛頓之后第一個說牛頓錯的那個人。他提出了相對論。他是如何跳出牛頓經典力學的理論的?

     

    愛因斯坦在16歲的時候就開始思考,騎著一個光去追另外一束光,會是什么速度?10年之后,突然有一天,一個神器砸到他的腦袋當中,是速度不變,這就是時間相對論,如果運動速度越快,時間相對越慢。時間越快,速度越慢。

     

    但牛頓的世界里面質量和能量是沒有關系的,在狹義相對論里面,質量和能量是一回事,而且質量和能量之間居然可以相等,E=MC²。

     

    地球上有60億人,太陽系有8顆行星,銀河里有2000億顆恒星,宇宙也有1000億個行系。愛因斯坦居然知道這么大的定律,難道不得不贊嘆這是思維的力量嗎?從愛因斯坦和牛頓的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們跳出系統的力量。

     

    各位,偉大的牛頓已經深陷歌德爾窘境,愛因斯坦能否避免重蹈覆轍呢?沒有。事實上相對論的bug是量子力學,上個世紀發現,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根本不能融合在一起。

     

    偉大如牛頓和愛因斯坦,都陷入了創新者的窘境,可見跳出系統何其難!你會陷入到你的慣性思維里面,你認為自己是正確的,而你陷進去你卻不知道。

    有一家公司從PC互聯網跳出來,跳到了手機互聯網,它是騰訊。除了騰訊之外,之前PC互聯網時代所有偉大的 im 軟件都死了。有的在互聯網領域屢戰屢敗,跳出互聯網,走向硬軟件結合,取得了巨大成功,它是小米。

     

    回到我們的主題科學管理上,它是我們今天這個時代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唯一方式?錯。

     

    我們想尋找這個時代的底層代碼、這個時代的操作系統。如果從時代的底層代碼和操作系統來看,我們今天的題目遠遠達不到互聯網思維。

     

    認知——從決定論到概率論

     

    下面,開始互聯網世界觀三個部分的第一部分——認知。

     

    先講一個有趣的事情,光是粒子還是波?1704年,牛頓做了實驗提出“光是微粒”。1856年麥克斯韋提出“光是電磁波”。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光量子的假設——“光是量子”。量子是什么意思呢?其實是波粒二象性。

     

    人們之后明白,波和粒子在同一維度上是根本不可能是一回事的東西。但是,在更高維度上是一回事。

     

    這里面提出一個方程,叫做薛定諤方程。薛定諤和愛因斯坦等科學家認為,這個波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物質波,就像電磁波。愛因斯坦根本不可能接受說這個粒子有可能在這兒、有可能在那兒的不確定性。

     

    這讓愛因斯坦很惱怒。而無數的證據證明,愛因斯坦錯了,量子理論對了,這個世界的確是不確定的。

     

    海森堡26歲的時候提出今天赫赫有名的不確定性原理,P×Q>h/4。這個意思是說,你對位置測量得越準確,對它的速度就越不準確。換一句話說,對物品的狀態是沒有辦法準確測量的。

     

    客觀測量突然坍塌了,海森堡告訴你這根本測量不了。那么這個定義最早的時候叫測不準原理,說這是測量工具的關系。但這是根本意義上的不確定性,跟測量工具沒關系,根本狀態是不能測量。

     

    我們在使用舊的思想底座而渾然不知,經典科學的根基是測量,而新科學告訴我們,客觀測量不存在。換一句話說,我們的科學底座已然不存在了,當然建立在科學底座上的世界觀發生了變化。

     

    如果我今天假設,牛頓科學是工業時代的底座,而量子科學是互聯網時代的底座,那么我們就會得出結論:工業時代可以客觀準確測量,互聯網時代不可客觀測量。工業時代底層代碼是確定性,互聯網時代的代碼竟然是不確定性。

     

    講到這個時候,在座1600多名同學應該松了一口氣,李教授你不就是要講不確定性嘛,我早知道了嘛。有必定這么裝逼、故弄玄虛嗎?

     

    我并不是講現象層面和口語層面的不確定性,而是講哲學和科學層面的不確定性。

     

    請各位再深思一下,到現在為止我講了底層代碼對我們直接的體現是:基于牛頓經典科學的管理可能已經有了邊界。牛頓科學底層代碼是確定性的,科學管理的底層代碼也是確定性的。

     

    商業計劃書有效嗎?

     

    我舉個例子,“商業計劃書”今天還有效嗎?10年計劃、8年戰略今天還有效嗎?確定性是工業時代的紐帶,工業時代有相對穩定的環境、有足夠多的數據、可以對未來進行準確的預測和分析。

     

    用戶需求是什么、我們的解決方案是什么?然后從A到B做一個計劃出來,計劃、執行、評估,然后A到B走,這是我們經典時代科學管理最簡潔的一張路徑圖。確定的時代、在數據已知的時代,這是最有效率的一個辦法。

     

    BUT,互聯網時代底層代碼已經是不確定性的了。互聯網時代破壞性創新有幾個方面:一是市場是“不可知”的。每當我看到一個完美的商業計劃書,完美到5年以后的銷售數字、6年以后的銷售數字,怎么可能?對于一個創業企業唯一把握的是現在的產品,你把握不了未來的。


    創業有兩個角度:第一是用戶的需求或者是問題是什么?第二你的解決方案或者你的產品是什么?我們以為我們對這兩個都知道,而大部分情況之下我們只是自以為知道而已。

     

    我們今天創業過程是這樣的,你從A做了一個復雜路線到B,遇到了一個坑,大部分企業倒掉了,少數企業發現錯了,發現錯了不但回到B,居然重新換了一個方向到C,連方向目標都改了。它怎么走呢?又遇到一個坑,大部分企業死掉了,它居然不回到C,又走到B。各位想想看,這是你們今天真實的創業情況吧?

     

    阿里巴巴今天多了不起啊!幾乎成為國民創業家代表。但是最初阿里巴巴什么都沒做成,燒掉了幾千萬,直到2003年SARS火了之后電子商務乘勢推出淘寶。

     

    所以羅輯思維CEO脫不花講了一段話,“今天占主流地位的傳統管理理論,都是基于高度確定性的控制假設,未來是不確定性的,你必須學習用不確定性的方式來解決不確定性的問題,所有試圖用確定性的方法去解決不確定性問題的嘗試都是失敗的”。

     

    話很繞,想表達的意思是說,傳統管理辦法不靈了。

     

    底層代碼錯了,一切就錯了

     

    我可以舉兩個例子,一個是暢游的管理,這曾經是中國第三大路由器公司,2012年引入卓越體系建設,嘗試用工業化管控方式來管理網游公司。

     

    舉個例子,卓越運作體系的主要職責是幫助業務部門規范流程,將所有業務變成一種流水線式的業務。所以新游戲從提交到正式立項的過程也十分繁雜,制作人須提供的100多頁PPT,同時根據用戶研究中心制定的公司預估游戲上線的月收入。公司根據結果對團隊和個人進行考評。結果公司虧損、股價大跌、CEO離職。

     

    再看諾基亞,2007年的諾基亞市值1500億美元,收入510億歐元,凈利潤72億歐元,手機出貨量4億部,全球市場占有率40%,是整個手機歷史的頂峰期。But,2013年的時候以區區72億美元賣給微軟,2014年的時候微軟甚至把諾基亞品牌都給丟掉了。

     

    諾基亞為什么失敗?有人會說諾基亞輸給了蘋果,有人說功能機輸給了智能機,我認為是電信網輸給了蘋果所在的互聯網。

     

    諾基亞的所作所為全部拿出來分析,都是跟教科書上一模一樣的。諾基亞時任CEO講了一句話“我們并沒有做錯什么,但不知為什么我們輸了。說完這句話,他掉淚了,所有高管都掉淚了。

     

    諾基亞的失敗,歸根結底是在互聯網時代依然使用工業時代的管理。底層代碼錯了,思想底座錯了。

     

    諾基亞以人為本,在這樣一個思想底座變換的時代輸掉了,難道你的公司比諾基亞管理更好?后人哀之不鑒之,亦使后人復哀后人也。

     

    今天這個不確定時代唯一確定的思維方式,叫“不可知論”。不可知論是最高境界。不可知論是不是消極?不是。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科斯提出,市場經濟建立在兩個深厚的認知基礎上,第一承認無知,第二包容不確定性。

     

    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永遠和真實的世界不一致,因為我們本身就是這世界的一部分。

     

    所以在舊的時代可以作計劃,在新的時代不能做計劃,只能尋求認知。你所能憑借的已經不是現實,而是對現實的認知。

     

    我今天要講基于認知的創業方法論。你首先假設你所有的預測都是錯的基礎之上看。當你面對新的世界的時候,你首先要制定學習計劃,而不是制定實施計劃。

     

    精益創業適合所有公司

     

    我們再看精益創業,里面有一個假設驗證,價值假設和增長假設,用的是“假設”。只有體驗精益創業才明白為什么要做精益創業,因為未來只能假設,你去驗證這個假設。

     

    精益創業最重要的一個貢獻是什么?就是MVP,即最小可實行產品。因為我不能對未來進行預測,我只能用最小化、可行產品行動起來。

     

    在一個未知的世界里面,你要動起來,以最小步伐行動起來,對行動獲得認知,獲得更大的行動,再認知,再向前走。先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做順,然后再做更復雜的事情。

     

    我希望各位明白,精益創業并不僅僅是一個技巧,它實際上是那個時代的方法論。底層代碼不斷變化,你跟著變就可以了。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幾種現象,有些人一上來就把攤子鋪得很大,恨不得面面俱到地布好局,有些人習慣于追求完美,總要把產品反復打磨到自認為盡善盡美才推出來。這些作法在實踐中經常沒有太好的結果,因為市場從來不是一個耐心的等待者,在市場競爭中一個好的產品往往是從不完美開始出來的。你怎么知道用戶需要什么呢?你怎么確保知道用戶需要什么呢?

     

    我的建議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也許每一次產品的更新都不是完美的,但是如果堅持每天發現修正一兩個小問題,不到一年基本就把作品打磨出來了。

     

    硅谷這兩年有一個重大的變化,就是從火箭發射式到精益創業式。火箭發射式是什么意思?發射之前必須什么都放好。你要想想看,假如螺絲沒緊會怎么樣?這就像我們開車,一開始走錯了,怎么辦?

     

    傳統創業心態“不成功,便成仁”,太可怕了。精益創業未必讓你更成功,但是肯定可以大大降低讓你成仁的概率。

     

    有三個要點:

    一是小公司不是縮小版的大公司,要探索與執行。

    二是如果不接觸真實客戶,完美的商業計劃書往往是沒有用的。

    三是沒人能用五年計劃預知未來。

     

    諷刺不諷刺?如果在座的各位做十年計劃或者五年計劃甚至三年計劃,癡人說夢啊!

     

    舉一個例子,微軟。微軟是典型的火箭發射式,微軟每一年或每兩年發布新的軟件是不是也是這個浪潮?你看他的工程師,成千上萬的工程師特別努力開發,問題是開發出來之后大家未必會喜歡。

     

    我們看Facebook,大家還記得Facebook誕生前發生過什么事?扎克伯格很郁悶,喝醉了,想報復一下,自己進入到了哈佛宿舍系統后臺,發起最漂亮女生的評選,可不是上市那一天宣揚的“Facebook要改變世界”。

     

    我們現在說蘋果,說它是火箭發射式,依靠天才人物的天才設計,萬丈光芒。有誰看過2007年喬布斯iphone1發布的事情?當天,蘋果只有5臺,而且是龜速網速,也沒有APP。但是,你看每年一款,蘋果到了第六代,越來越好,你不覺得自己僅僅是換了個手機,你覺得蘋果長大了。

     

    軟弱無知不是障礙,傲慢才是

     

    總結:

     

    第一個:精益創業可以省錢,但是最重要的是為了加快速度。

     

    第二:是不是只適合互聯網公司?錯。它適合任何公司,只要它處于不確定性的狀態。實際上今天美國一些大公司已經在全面引入精益創業思維。正是因為你要做一些大事,所以更要精益創業。

     

    今夜酒店特價的任鑫說:“今天創業最大的浪費不是上班時間刷微博,不是花了廣告費沒效果,不是辦公室租大了空在那里,而是我們辛辛苦苦組織團隊、組織力量在開發這個東西沒人用”。所以速度是創業公司最最重要的。

     

    我們過去習慣隱形開打模式,自己關門開發出來,不讓別人知道,出來之后一舉天下之名,這種開發越來越不被看好。如果你的idea不被人知道,還能叫idea嗎?而且你6個月前的idea和出來的一樣嗎?不一樣。

    《三體》說:“軟弱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不要以為你的方案一定能解決用戶的需求,你只是假裝知道用戶需求而已。有兩方面:一是承認無知、二是不確定性,承認無知不是丟臉的,傲慢才是,現在往往是死于傲慢而不是無知。

     

    游戲《刀塔傳奇》的CEO王信文從騰訊出來后創業一年多,他講了一句話讓我印象太深了,員工說他老變,今天跟昨天說的不一樣,他立即說:“對不起,我昨天錯了”。一個80后近90后的小孩能夠有這樣的心胸多難得,你想想看,“對不起,我昨天錯了”,因為不確定性。

     

    我們說張小龍是中國今天最棒的產品經理,他對我們的改變還在我們的認知之上。他說,微信兩個月以后什么樣,我也不知道。他說,產品是演化出來的,而非規劃出來的。微信的每個版本該做什么?都是等上個版本發布后才確定。我們不可能知道半年以后的產品形態,規劃是騙人的。

     

    我跟小米的人聊的時候,問你們在開發1的時候是不是開發2?他們說,哪里啊,我們全心做好1.這大大改變我的世界觀。而微軟,就是剛才的做法,同時開發。可是產品不是規劃出來的,是演變出來的。

     

    我看過郁亮的采訪,他說:做戰略框架是有用,而思考具體做什么東西是沒有用的,我們很多人還停留在互聯網之前的工業思維上。如果你一定要問我,你想做什么、有什么部署、今年要什么、明年要什么、后年怎么實現、十年的結構是怎么樣的?我永遠都不知道。

     

    比如做教育的,原來是線下教育,規劃可以到5年之后我有多少個教室。今天你會發現,原來的規劃在今天變了。所以你最多有一個方向感,而不能有長期計劃。為什么長期計劃失敗?可以看一下《失控》的這句話:“所有長期預測都是錯誤的”。

     

    我們需要有正面意義的短視,在變化時代看得太遠沒什么,你不要忽視對短期、對眼前的預測。

     

    我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有一個媒體人采訪深圳Uber的市場經理,采訪最后一個問題是說,為什么Uber的逼格比其他打車軟件似乎要高呢,你覺得要點是什么?

     

    他說Uber沒有任何長期計劃,它只會去忙這一周的計劃或者下一周的計劃。很多活動從籌劃到執行,基本只有一周的時間。只有這種靈活性能,所以人無法預測,并且有很多驚喜感,這個對品牌形象是有很大的提升。

     

    很多人在商學院上課,開學第一天就知道接下來幾年上什么課。但是我在中歐創業營,很多課都是提前一周確定。為什么?我要根據這一個月發生了什么樣的事來決定。靈活性才能帶來創新、帶來創意。

     

    創業營辦到第四期,俞敏洪、王小川等七八個上市公司老總來創業營,。這哪叫創業營?是成功營。有人問你辦第一期是不是想到了?我怎么想到呢?辦第一期的時候踏踏實實辦完就行了。理解這句話:“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極致,下一步的美好自然就會呈現”。

     

    我今天上午講的第一個互聯網世界觀是什么?認知,方法論是基于認知的創業方法論。

     

    現在我們講第二部分——連接,從事物性到關系性。

     

    網絡思維意味著關注關系

     

    很多人批判互聯網思維,說美國怎么就沒有互聯網思維。我讀書少,直到我看到,1999年的時候美國已經有一流的學者在研究網絡思維。巴拉巴西對網絡思維的定義是什么?

     

    網絡思維將滲透到人類生活和人類思想的一切領域。網絡思維意味著關注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之間的關系。

     

    所以,這是工業思維和互聯網思維一個重大的區別,工業思維關注的是基于事物的思維,而互聯網思維是基于關系的思維。

     

    我舉一個例子,基于事物的教育模式。收入=學生數量×學費,學生學完之后就走了,那么增加怎么辦呢?更多的學校、更多的老師、更多的投入。

     

    俞敏洪去美國,每次遇到很多人說,俞老師,我是上新東方出來的。但是除了這句話之外,那些在美國留學的學生和他有關系嗎?各位想想看,經過新東方學習的學生有多少人?但是這些人,沒有連接起來。

     

    再比如我們做酒店經營,酒店的收入也很簡單,客房是吧?有更多客房、開更多酒店、更多資源、更多人員投入。客人到店里有關系嗎?沒關系,好可惜好可惜。

     

    基于事物的思維模式,整體等于部分之和。但是眾所周知,事實上整體小于部分。我們再看互聯網的本質是什么?互聯網的本質是連接,所以互聯網思維就是基于關系和連接的思維。

     

    我們來看Uber,他們是否有出租車?是否有司機?沒有。Uber估值400億美元,我比較了一下,那些做汽車上百年的汽車公司,干了這么久不如一個做APP軟件的,這不就是APP軟件嗎?他把司機和乘客連接起來,史無前例。

     

    我們再看羅輯思維,它在微信的或者優酷賣廣告嗎?沒有,不是這種模式。那是很傳統的思維,基于事物的模式。邏輯思維提供好的內容,建立什么?關系。邏輯思維擁有6萬人的學者以及300萬粉絲的關系,因此做什么?做電商,現在估值2億美金。

     

    各位可以想象一下,基于關系的思維模式整體大于部分之和。那么附加值從哪里來?附加值來自于事物之間的相互連接和相互作用,連接關系比個體更重要。

     

    各位,全世界最大的出租公司Uber沒有一輛出租車,全世界最熱門的媒體Facebook沒有一個內容制作人,全世界最大的住宿服務商Airbnb沒有任何房產,全世界最大的零售阿里巴巴沒有一件商品庫存。至少提醒各位,擁有事物之外的可以擁有關系,至少擁有關系不比擁有事物的價值少。這不是一個巨大的例子嗎?
    百度是不是人和信息的關系?阿里是人與交易的關系,而且在阿里的虛擬世界里面,那些淘寶的廠商或者天貓的商家,你說他真的擁有一個物質的商鋪嗎?No,那些商家是阿里在比特世界的一個ID軟件。

     

    騰訊是人和人的關系。過去像QQ和微信,這不是人在虛擬世界的ID嗎?擁有一個在虛擬世界里的ID,這是一個多么多么酷的事情。

     

    看看這個公式:社群勢能=產品質量×連接系數,社群質量可以連接系數,由于有連接系數的存在,社群和產品是一回事,它們可以互相轉換。很小的產品就可以產生很大的勢能了,小的產品可以產生大的勢能。

    我們這里講產品質量是跟產品的最終產出、銷售額、利潤、市值有關系的。我們的產出質量是與顧客有關系的,而連接系數是與你的粉絲數有關系,粉絲與顧客是完全兩個關系。

     

    連接系數=lg鐵粉。他講的是事物的內生長,如果你的忠實粉絲數是10、連接系數是1,社群狀態是傳統公司。如果你有100個粉絲,連接系數是2,2是什么意思?我買一個東西,推薦給我的朋友買你的東西,我自己重復買你的東西。

     

    各位,在這種情況之下,你的連接系數是2倍。我說的是鐵粉,擁有100個這樣的鐵粉,你的社群就會出現雛形。如果你有1萬的鐵桿粉絲,你在任何里面都可以顛覆原有行業的巨頭。

     

    所以粉絲不在于多,而在于鐵或者在于殘,粉絲不在于數量而在于質量,在于連接的強度是怎么樣的。

     

    粉絲跟客戶不一樣,粉絲跟你有情感關聯的,他希望你更好。沒有粉絲的品牌是沒有未來的。光有粉絲也是不夠的,要有腦殘粉。

     

    比如小米,小米是賣手機的還是做社群的?小米是基于關系的,未來手機可以不賺錢,但可以憑借增值業務比如說硬件的配件、品牌衍生品以及軟件分發渠道賺錢。小米做手機是三點:精品、微利、海量。

     

    小米是運營成本最低的,運營成本占銷售額的4.5%。所以它并不僅僅是一個手機公司,小米是在整個手機產業的重構。手機是入口,用戶是資產。小米最大的資產是小米社群。

     

    再看生態鏈,我數了一下,居然有5、6個小米系統,真的吃驚了。賣手環、路由器、耳機、電源世界第一、中國第一。

     

    其實小米最重要的我認為是MIUI,去年年底突破了1個億,這是什么概念?幾乎是中國移動互聯網流量的20%。小米去年12月份游戲流水過2億,2015年軟件收入預計40到50個億。

     

    毛利率趨于零,羊毛出在豬身上

     

    從基于事物的商業模式轉為基于關系的商業模式,為什么?我們定義不同的時代,資源獲取能力不同。而由于資源獲取能力的迅速擴展,使得商品的毛利率大大下降。為什么?因為成本大大下降。毛利一路走低,將是未來確定不疑的。

     

    毛利率趨0,是互聯網區別于工業時代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未來幾十年將步入零邊際成本社會。商品和服務近乎免費。隨著毛利率逐漸趨零,工商管理的邊界到了。

     

    毛利趨零化帶來的惡果是什么?從事物本身賺錢越來越難。當然各位我講一個趨勢,可能不同行業、不同個體不太一樣,但是有這個趨勢。所以說“羊毛出在豬身上”,不僅線上,線下未來也如此。

     

    各位,我們今天到了從商品為中心到用戶為中心,用戶成為零售最重要的資產和變現的基礎。今天我們從此經營實物到經營用戶,實物是手段、用戶才是資產。過去實物是資產,今天實物是手段,用戶才是資產。

    百度是技術還是入口?百度的實物毛利率為0。阿里到底是商務還是入口?淘寶免費是入口,360是安全還是入口,連環實物毛利率為0,導航還是免費。

     

    有一年中國移動要微信收費,微信打死都不收費,今天微信成了什么?微微信不是媒體、不是社交工具,對微信最準確的理解是,微信是人類在虛擬比特世界的身份證。

     

    各位再想一想看,微信有多么重要,今天線上入口已經被互聯網公司壟斷了,線下的入口大有可為。特斯拉是車還是入口?如果未來有車連網,特斯拉一定是一個巨大的入口。

     

    我再舉一個例子,滴滴的收入模式是什么?我們今天知道了,滴滴出租免費、專車收傭。各位你認為滴滴創始人2年前講這個模式的時候他想清楚了嗎?根本沒有。

     

    Uber收入是非常多樣的,既會從租車的傭金中分紅,也會切入其他生活服務類項目比如快遞、收買冰淇凌等,甚至會賣收集到的大數據,Uber擁有了司機和用戶和ID。你想想看,這肯定是全面開放的,你要想想看人類的出行記錄這個大數據。這個東西賺了很多錢。

     

    我們再舉一個案例,豬八戒。大家知道這個網站吧,創始人朱明躍剛剛在北京聽我的課。豬八戒網做了9年一直不溫不火,差一點就熬死了,9年之后的今天我才醒悟從死做平臺產品到經營沉淀中。

     

    豬八戒靠500元起家,一直從事服務項目的交易。前8年一直采取燕過拔毛的方式,賺取少量的交易傭金。它擁有300萬的中小微企業、擁有1000萬的有技能的個人和機構,以前知道不怎么用,今天突然明白了。每天新增1萬家中小微企業買家,其中有3千個設計了商標。

     

    從去年開始有新的模式,既然來這里是為了設計商標的,豬八戒新增代理注冊商標業務,成為中國最大的商標代理公司。用戶規模一年比一年多,傳統商業邏輯靠傭金,今年靠用戶。收入去年是1億,今年增加了3倍,去年估值20億人民幣,今年可能增加5倍。

     

    品質是入口,人是商業模式,做一個讓用戶尖叫的產品,幫助你獲得海量用戶,挖掘全產業鏈增值服務,最后在用戶海洋掘井獲得石油服務。朱明躍說,這是多么痛的領悟!我們耗費了9年的青春找到這個道理而且還沒有對其恰當的總結,產品只是入口,人才是商業模式,真是一語道破了天機,一語點醒了夢中人。

     

    產品是入口,社群才是商業模式

     

    什么叫互聯網思維?產品是入口,社群才是商業模式。產品型社群,這是互聯網時代的唯一生存方式。互聯網產品社群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思維方式,為什么?當宇宙從11維空間被降到1維,那么它是什么?

     

    第一個關鍵詞,產品。離開產品談情懷,好比太監談高潮。用赤子之心做產品,才是最牛逼的思維,產品才是互聯網的關鍵。

     

    在今天這個時代,產品本身難以賺錢,這種情況之下產品不是不重要了,而是更重要了,為什么?顧客是滿意度,粉絲叫尖叫度,你超過了期望,然后產品被這些人使用。

     

    But,我們給產品插上什么樣的翅膀才可以使之成為一種高維的文明?社群。產品是入口,社群是商業模式。我們從基于事物的商業模式轉為基于關系的商業模式,產品是1、社群是0,產品是基本,但是社群能給你帶來背景,如果沒有社群整體等于0。

     

    接下來討論基于關系的商業模式。為什么在社會網絡當中關系和連接如此重要呢?因為關系和連接有連接度守恒定律,KK提出連接度守恒定律。連接的數量×連接的強度=一個常量,一個人的連接度是守恒的,連接并不是你看著很簡單。

     

    而人的連接度是守恒的,有一個實實在在的話“連接資源是稀缺品”,正因為連接資源是一個稀缺品,才使得它這么重要。

     

    你不可能同時玩微信和微博,其實微信和微博爭奪的是用戶有限的連接資源你的連接資源有限。在互聯網世界里面連接就是生存節點永遠為了連接而競爭,一旦失去連接,我們將一無所有。

     

    個人在競爭社交資源、演員在競爭粉絲資源、公司在競爭用戶資源、政黨在競爭選民資源。在連接的時代里面,連接是稀缺品,我們競爭的本質是在競爭連接資源,微信和微博競爭的是連接資源。

     

    每個人的朋友數是否都差不多?或者換一句話說每個節點的連接數是否差不多?差不多意味著平均數思維或線性思維,是基于事物的世界里面。我們發現在連接的世界里,80%的鏈接指向15%的網頁。

     

    20%的人擁有80%的財富,這叫冪律分布。1999年巴拉巴西提出兩個定律:生長機制和偏好連接。什么叫生長機制,每個網絡都是從一個小的核開始通過添加新的節點而增長。什么是偏好連接?你會發現擁有連接數越多的節點,后面的連接數就更多。

     

    “富者越富,強者越強”?連接越多的節點獲得更多的連接。

     

    非常抱歉,連接的世界的真相,不是平均數思維,而是指數思維。越有的我們越給你。所以一開始擁有某個節點對你未來有很大的幫助,這是底層代碼發生重要變化的指數思維。

     

    基于事物模式邊際收益遞減,但是基于關系模式邊際收益遞增。我舉兩個例子,工廠價值增長的速度小與其員工增長的速度。一個工廠投入增長20%的收入,收入增長10%。你會發現越往后增加,產出會大大下降,這是邊際效應。

     

    我們來看網絡價值增長的速度超過它用戶的增長速度,有可能最后用戶增長了10%,但是你的收入增長20%。網絡總的價值的增長速度是不是超過用戶的增長速度?因為網絡的價值取決于用戶和用戶之間的連接,而用戶在連接數的增長速度遠遠大于用戶本身的增長速度。

     

    這是線性增加值,我們說每年增加10%、增加百分之多少。另外的方式,這是指數增長的方式,什么叫指數增長?每過18個月價格增長一倍,這叫指數增長。

     

    中位數在哪里?中位數是不是幾乎沒有?平均數幾乎等于0。你再看看,你數到11,是不是幾乎等于0?在指數世界里面,中位數或者平均數等于死亡。

     

    指數增長的企業做到三年超百倍,我們來看小米、看滴滴、美團等等。所以,如果你的產品是節點、你的用戶是連接,顯然在連接的世界里面,公司核心戰略必須搶占第一節點,為什么?你是第一節點,你可以連接更多的人。針對粉絲、針對連接數,是強者越強、富者越富。

     

    大家知道《從0到1》,要成為市場的第一名,哪怕是小市場。在喬布斯眼里面只有天才和狗屎,你不要說差不多就行了,要尋找第一節點,要么天才要么狗屎。

     

    我們再看搜索引擎。在搜索引擎里面,谷歌第一名,百度第二名。我們再來看國內購物網站,淘寶和天貓幾乎占所有的節點。支付寶和其他的相比是重要的,微信和手機Qq,在所有IM里面是重要節點。為什么在2002年之后增加了這么多“贏家通吃”的公司?因為連接本身在加速。

     

    2000年到2014年這14年的技術進步等于過去100年的技術進步。2014年以后的技術進步,會超過人類的進程,換一句話說,2045年的時候,我們的世界會被計算機或者機器人接管,那一年可能會發生很多變化。

    我們現在說,互聯網時代來了,大家看微信、看手機,但是也有人說報紙剛出來、電視剛出來也是這樣的,這是典型的靜態線性思維。你沒有看到今天的速度和過去相比快多少,今天和過去完全不一樣。2014年真的是加速進步。大家看,創業企業成功地法則就是追求壟斷。

     

     

    創新式壟斷的特點:第一有領先優勢,你的專有技術要比第二名好出10倍。第二網絡效應,越多人用越有用,這叫“壟斷”這個詞匯,它描述的現象就是在連接時代的“贏家通吃”。隨機分布的應用性企業大概10億美金左右,冪律分布平臺型企業大概100億美金,贏家通吃生態系企業估值達到1000億美金。

     

    中國互聯網千億的企業現在有兩個:阿里和騰訊。為什么百度落后于騰訊和阿里?百度在前幾年是領先的。

     

    在連接的世界里面,騰訊擁有了人在信息里的ID,阿里擁有了商家在信息的ID,騰訊只是擁有人和信息的連接。百度有沒有ID?沒有。你知道擁有人或者商家在信息ID,這是多么值錢的事啊!

     

    小米有沒有可能成為一家千億公司呢?小米如果只是賣手機不可能,小米只有在連接的世界里面,基于手機擁有手機用戶在虛擬世界里面的ID,并基于ID的數據做才有。如果只有小米手機或者小米網,在我看來小米很難成為千億公司。它能賺錢,沒問題,但是不會千億。就像三星,三星賣得很好是吧,但是三星的操作系統很爛,它并沒有擁有手機用戶的互聯網時代的ID。

     

    各位再看看蘋果,蘋果是否擁有互聯網世界里面的ID?當然有。毫無疑問如果蘋果轉,它是有條件轉的。你所在的行業或者你的公司,你賣的那些產品和社群,你的社群之間有沒有連接?你是否擁有你的社群、你的用戶的虛擬ID?

     

    虛擬世界只是一個開始,誰在虛擬世界里面搶占了,誰就有機會。為什么互聯網人不顧盈利拼命做用戶?為什么支付寶和微信拼命撒紅包?為什么滴滴和快的拼命燒錢?他們燒什么?臨界點或者臨界值。過了這個臨界值到了這個拐點,過了這個拐點就可以了。

     

    那個拐點是什么時候?我不知道,這是網絡所有研究學科里面的問題,臨界在哪里?我也希望在我未來的生活里面與各位研究這個臨界點在哪里。

     

    21世紀連接最重要

     

    所以21世紀什么最重要?有人說人才,但是我告訴你,是連接,連接的時代到了。尋找能把肥豬吹上天的大風口,今天的大風口在哪兒?在能夠把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連接在一起的那個蟲洞。

     

    舉個例子,PC互聯網是人與信息的關系,而移動互聯網是人與服務的關系。所以O2O這個詞我們今天發現這個詞不是一個詞匯,它是一個重要的商業模式。我們的Uber嘀嘀,嘀嘀出來之后,出租公司的噩夢來到了。嘀嘀打車、快的打車是一個革命性的產品,把移動的車和移動的人連在一起,而擁有了車和人的ID,這是多了不起的商業模式。

     

    AirBNB,我相信有了之后對酒店行業會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很方便。你必須體驗一下這個東西才會知道,想象一下我的家怎么樣,而且比較便宜。這是一個偉大的商業模式。

     

    河貍家,是上門美甲第一家。還有社區O2O,教育O2O員。

     

    第二個,智能一切。這個事情一定可以發生智能一切過去十年是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結合,未來十年是移動互聯網和制造業的結合。機器正在生物化,生物正在機器化,到了2004年的時候,我不知道你是人還是機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社會。

     

    我們今天看特斯拉,這是電動汽車。但是我看特斯拉重點不是電動汽車,而是智能汽車。谷歌在做智能汽車。谷歌的汽車也已經上路了,我們看看視頻里面的盲人開智能開車。谷歌眼鏡,未來,你戴著眼鏡,每個眼鏡都是攝像頭,你說這不是把現實世界變成一個虛擬世界了嗎?

     

    第三,現代和傳統連接。指數在加速進步,2014年是一個拐點。2045年計算機子智能將超越人類的智能,它所描述的趨勢的結果分兩派:一派是喜歡智能時代的人,但是另外一派包括特斯拉的創始人,強烈反對將來的智能時代。但無論是支持或反對的人,對這個趨勢的來臨都是一致意見的,只不過有人悲觀、有人樂觀,但是趨勢是一定的。

     

    我們今天的生存環境和工業時代相比是變好了還是變壞了?變壞了。一個領域里面只有1家、2家、3家生存下來,這個環境好嗎?當然不好。當然不講是與非,只講對與錯。我們追求高級先進,但是我們發現越高級越復雜、越動蕩越飄搖,越傳統的東西越穩定。

     

    我們來看固守傳統,華為、聯想30年,BAT15年,小米5到6年進入500強。將來并不是會來自于你的行業,這個話說得很對,但是不夠狠,將來能夠打掉你的是比你更高明的模型。小米我說了,雷軍在互聯網行業屢戰屢敗,但是把互聯網行業的東西帶到了手機行業,但我們看手機廠商在小米面前多么的被動!

     

    如果各位同意,我們今天已然是互聯網時代,請各位記住這句話,“用互聯網思維來做遠離互聯網的事兒”,這是今天這個時代最聰明的做法。

    我們今天在講了什么?連接從事物到關系。從決定論到概率論,關鍵詞是認知,從事物性到關系性,關鍵詞是連接,從還原論到整體論,關鍵詞是自組織。系統之內是嘗識,跳出系統是見識,見識比嘗識重要。

     

    你以為你的對手是友鄰,其實是時代

     

    最后我們來談談時代。今天的時代,需要換操作系統而不是打補丁。時代對時代的顛覆,才是頂級的顛覆。

     

    2011年的時候,智能手機占全國手機占比26%,2012年上升到5%,2013年上升到85%。各位看看,這不是競爭對手在搶而是大家都換手機。到底是雷軍的成功還是時代的成功呢?各位想想看,那個時代沒有雷軍、也沒有馬軍、將軍、高軍。

     

    所以我在講什么,比英雄人物更重要的是時代。你以為你的對手是友商,其實你的對手是時代。當時代來到的時候,你要對抗這個時代,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大家看看這個人是微軟總裁,他離開時講了一句話,就是“我是舊時代的象征”,他離職的時候微軟的收入歷史第二高。我們今天說一個企業的江湖地位或者死不死,不是你真的死,而是你沒有影響力了。

     

    我們以前討厭馬化騰,但是現在開始喜歡了,尤其看到這句話“假如微信不出在騰訊,對我們來說將是一場災難”。他沒有說,你看我們牛逼吧,你們學習吧,他沒有說這句話。

     

    2013年在阿里雙11的那幾天,推出了微信支付,靜悄悄的在不知道發生什么情況之下推出了微信支付,而整個微信支付的支付整個流程的簡潔也是靜悄悄的。

     

    今年春節期間還在用短信拜年的請舉手。有一句話說“電信運營商市場就像陽光下的冰淇凌正在快速融化中”。

     

    在工業時代,中國和美國的差距多少年?各位想想看,二戰的時候連日本都有航空母艦,今天我們的航空母艦還是玩具一樣。但互聯網時代我們和美國差距多少年?我們謙虛地說,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甚至是領先的。

     

    各位,此時我心中充滿了土豪的自豪感。對中國來講,我們的工業化落后于美國這是壞事,但未嘗不是好事,我們更容易向互聯網時代轉型。用互聯網時代做遠離互聯網的事兒,離互聯網越遠,勢能越大,是不是?

     

    忘掉工業化思維,會丟掉已有的,不懂互聯網思維,你會失去未來,丟掉未來有可能失去的是增量,增量比存量重要的奪。

     

    在時代變化的時候,如果底座發生變化,最最重要的不是調整上面的東西,而是調整下面的東西。今天進入了互聯網時代,你的思維還是工業時代,一點機會都沒有了。在今天這個時代,最最重要的是底層代碼變一下。王石說“不是輸給互聯網,而是輸給了不信互聯網”。

     

    宗毅講了一句非常漂亮的話,“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是此生最好的投資”。在指數時代的指數思維里面,未來比以前重要得多。過去的經驗往往會成為未來的障礙。

     

    一如既往的,我講的都是錯的。

    注:本站文章轉載自網絡,用于交流學習,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立刻刪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隨機讀管理故事:《永遠讓你的老板先開口》
    一個銷售員、一個辦事員和他們的經理步行去午餐時發現了一盞古代油燈。他們摩擦油燈,一個精靈跳了出來。精靈說:“我能滿足你們每人一個愿望。”“我先!我先!”辦事員說,“我想去巴哈馬群島,開著快艇,與世隔絕。”倏!她飛走了。“該我了!該我了!”銷售員說,“我想去夏威夷,躺在沙灘上,有私人女按摩師,免費續杯的冰鎮果汁朗姆酒,還有一生中的最愛。”倏!他飛走了。“OK,該你了。”精靈對經理說。經理回答:“我要那兩個蠢貨午飯后馬上回來工作!”閱讀更多管理故事>>>
    相關老師
    熱門閱讀
    企業觀察
    推薦課程
    課堂圖片
    返回頂部 邀請老師 QQ聊天 微信
    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按摩| 亚洲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区| 国产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精品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欧日韩在线不卡视频| 无码日韩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公开免费视频| 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八戒|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水蜜桃| 精品无人区麻豆乱码无限制 |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国产午夜精品视频| 国内精品在线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 最新在线精品国自产拍网站| 91精品成人福利在线播放| 日韩视频在线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 日韩欧精品无码视频无删节| 日韩AV影院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日韩精品极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人午夜射精精品日韩| 日韩精品少妇无码受不了|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a无吗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在线a视频免费播放| 午夜肉伦伦影院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国产日韩精品网站| 日韩综合无码一区二区| 日韩中文字幕一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久久| 久久国产精品二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