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能有今日,多依賴周鴻祎之功;360僅有今日,多歸咎周鴻祎之過。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在6月3日自媒體文章《李彥宏的“袖子”里藏著什么》這樣評價BAT三位當家人的巨大性格差異:馬云先說后做,馬化騰做了就說,李彥宏做得多說得少。那么周鴻祎呢?相信很多業內人士對他有類似這樣的觀感:做事即打仗,說話即罵仗。
幾年前,我在分析黃光裕、顧雛軍、蘭世立等企業家的悲劇命運時,提出了“性格是企業管理成本”的觀點。而今,我對此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千萬別小看企業家的性格特質,它一定在有意無意中左右了其企業的發展方向與規模大小。企業家的性格,應該成為企業的戰略資產進行重視、設計與管控。
周鴻祎即是典型案例。
分析周鴻祎的創業史與心路歷程,大略可分三段來看——
第一階段,“叛逆小子”周鴻祎。周早年從業及創業經歷一直不太順利,可謂一波三折。在雅虎任總經理期間,還曾被馬云譏為“只懂戰術,不懂戰略”。雖屢遭挫折,但這位小個子男子漢卻天生有著湖北人不服周的個性,每次跌倒,他都當成一次重新積蓄能量的過程。從失意者到叛逆小子,此時的周鴻祎是能量積蓄者。最終,他憑借免費殺毒軟件崛起,并迅速在中國互聯網界站有重要一席的地位。
這種個性加上這種經歷,適如其分地將周鴻祎塑造成向強者挑戰、永不言敗的角色。金山、小米、騰訊、百度、阿里巴巴……只見驚鴻掠過,風聲鶴唳,片草不安,你幾乎找不出和周鴻祎沒有結過梁子的互聯網公司。360的發展軌跡,就是一部追咬列強的傷痕文學史。
因為每次都能將自己的悲慘遭遇解釋成是在為用戶挨打抗爭,網民自然要同情并聲援他。這種“打不死的小強”的CEO品牌定位,很精準地配合著當時360從中國末流互聯網公司向中國一流互聯網公司的跨越似飛奔。
第二階段,“準IT巨頭”周鴻祎。從2011年360上市,到后來的“3Q大戰”、“3B大戰”,再到2013年數次中國互聯網收購大賽的狙擊手,周鴻祎在中國互聯網界的地位一度無限逼近并威脅到“BAT三巨頭”。
但要命的問題出在了這個階段。此時的360已經儼然成為中國互聯網公司幾大巨頭之一,卻還在沿襲著原有的品牌形象與老套、老化的公關打法。在一次和另外一家互聯網公司巨頭的大戰中,周鴻祎一如繼往地用他喜歡的公開信形式和悲劇式的口吻,傾訴自己的不滿和昂揚的斗志:“即使被巨頭按在地上狂揍,360也能再站起來對他們吐口唾沫說不!”網民第一次看到這樣感性的言辭,自然會引起強烈的感同身受。但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看到這樣的言辭,你不會覺得煩嗎?
周鴻祎太依戀叛逆者、挑戰者的角色,這讓他無法自拔!他腦海中沒有“互聯網巨頭”的身份意識,他的360自然也難以最終成為互聯網巨頭公司。此時,很難說清,是360一系列的戰略失誤,耽誤了周鴻祎的性格轉型與成熟;抑或是周鴻祎難以扭轉的性格缺陷,最終導致了360的系列戰略失誤。
第三階段,“焦慮者”周鴻祎。勢如轉石,瞬間變換。縱觀BAT的發展,都是先憑一技之長(阿里巴巴的電子商務、騰訊的社交、百度的搜索)取得堅如磐石的地位,然后合縱連橫,利用資本的力量和流量的優勢進行產業整合,并最終染指諸多行業,形成盤根錯節、獨霸一方天地的格局。而360卻如一挺機關槍一樣,噠噠噠噠響過之后,擦傷了眾人,自己卻幾無所獲,只留下一地散亂焦熱的彈殼,一如周鴻祎零亂焦慮的心緒。最典型的例子,是當年與昔日好友雷軍之間的口仗。而今,小米手機已成粉絲經濟的代表之作,而360的手機又在哪?
今日的中國互聯網界,只有一流公司,其余都是等待被收購者或被摧毀者。360夾在其中,成為一張翻來覆去被煎熬的烙餅——A面,還在思慮該不該收購別人;馬上轉到B面,卻要開始焦慮是否會被別人收購。
戰略性資產,是指能夠為企業帶來長期競爭優勢的資產,它是一種難以被模仿或難以被替代的、非交易性的、積累過程緩慢且符合市場需求的資產。做企業就是做人,企業家的格局、眼光、品性、喜好等無一不深刻投射于企業的發展中。因而,企業家的性格需上升到企業“戰略資產”的高度來進行塑造、管控。
周鴻祎只有戰勝自己,才能容納別人,因而成就其大。在人才同質化的公司中引進異質化的高管人才,也算是他邁出的第一步。而對于前政府高官陳熙同而言,最大的挑戰是如何管理周鴻祎。
偉大的企業或企業家,都是敢于調轉槍口,對準自己的腦袋。但很少有人會最終扳動扣機,周鴻祎會嗎?
本文為張小平獨家授權網易財經《亦觀察》專欄發布,轉載須注明出處。
作者為新唐智庫創始人,財經作家、時事評論員,商業觀察家。著有《再聯想:聯想國際化十年》、《首富長青:劉永行劉永好兄弟中國式創富》、《首富真相:黃光裕家族的財富路徑》、《首富隆起:揭底中國頂尖財智階層的生存怪圈》、《性格企業家》等書。